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手拉小手 研支團誌願者帶山裏孩子“玩轉科學”

發布時間:2022-02-24 11:1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大手拉小手 帶山裏孩子“玩轉科學”

  剛來到依山而建的為(wei) 民小學支教時,郭子鳴發現,別說與(yu) 5G、航空航天相關(guan) 的科技前沿知識,這裏的孩子連最基本的科學常識都很缺乏。有些學生直接嘴對著教室外的水龍頭喝水,“用個(ge) 盆接能看到水裏都是青苔。”

  在貴州省大方縣狗吊岩村這所隻有5名教師的小學裏,科學課曾經隻是奢望。在支教教師來之前,有時語文課、數學課都要兩(liang) 個(ge) 年級的學生擠在一起上。

  2020年8月,郭子鳴和另外4名誌願者本科畢業(ye) 後,接過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第十六棒。這次,他們(men) 帶來了人體(ti) 模型、顯微鏡、三球儀(yi) 等孩子們(men) 從(cong) 沒見過的“稀罕玩意”,還把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玩轉科學”課堂帶到這個(ge) 閉塞的彝族村落。

  除了為(wei) 民小學,在貴州畢節的大石希望小學、本禹希望小學以及湖北的摩峰中心小學,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研支團不僅(jin) 每周開設科學課堂,還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建立了配套圖書(shu) 室、實驗室和種植實踐基地,大手拉小手,讓大山深處的孩子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貧瘠的科學土壤

  大方縣以喀斯特地貌為(wei) 主,耕地破碎,交通不便。為(wei) 民小學沒有班車,有些孩子回家要走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山路。

  郭子鳴剛來這所學校時,100多個(ge) 學生擠在隻有兩(liang) 層的教學樓裏,樓前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

  雖然此前郭子鳴和其他誌願者就通過線上授課的形式,結識了這些“小網友”,但真正看到這裏的實際情況後,他們(men) 不免有些忐忑,擔心孩子們(men) 在科學課上聽不懂、沒興(xing) 趣。

  為(wei) 了提高孩子們(men) 的參與(yu) 度,誌願者將課堂講授、播放科普短視頻、動手操作科學套裝和實地體(ti) 驗相結合,從(cong) 環境保護、自然地理、生命科學、園藝種植4個(ge) 板塊入手,根據年級高低調整課程的難度和深度。由於(yu) 這裏的孩子基礎知識較弱,誌願者們(men) 得把一個(ge) 知識點揉碎了反複強調,他們(men) 才能聽懂。

  想要快速讓他們(men) 形成科學觀念並不容易。在本地數學教師唐詩均看來,不僅(jin) 是孩子,有些家長都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他去一名學生家家訪,推開門就聞到撲麵而來的煤氣味,家長卻毫無反應,唐詩均急得說“下次再不開窗我就把這塊玻璃敲了”,但對於(yu) 習(xi) 以為(wei) 常的村民來說改變甚微。

  唐詩均在為(wei) 民小學教學的10年間,這裏的科學教育僅(jin) 停留在安全教育層麵。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或安全事故發生後,老師通常會(hui) 簡單普及一下相關(guan) 的安全知識。對其他類型的科學知識拓展則是蜻蜓點水。

  “我們(men) 沒有什麽(me) 方向,偶爾講一講,很多孩子都心不在焉。”本地教師也想給孩子們(men) 更多開闊眼界的渠道,但缺乏係統性和專(zhuan) 業(ye) 性的指導。之前幾屆誌願者也組織過“城市行”活動,但學校一般隻有5個(ge) 名額,“都是推薦成績靠前的去,成績靠後的即使感興(xing) 趣,也沒有那麽(me) 多機會(hui) 。”

  每周一次的“玩轉科學”課堂,則為(wei) 更多孩子提供了突破環境限製、發現更廣闊世界的機會(hui) 。郭子鳴坦言,“不指望一年支教時間孩子們(men) 會(hui) 發生多大變化”,但他相信在持續幫扶下,科學的魅力會(hui) 像涓涓細流匯入孩子心中。

  大山的饋贈

  去年7月,作為(wei) 第十七屆研支團為(wei) 民小學分隊隊長,路暢接過了郭子鳴的重任。

  一學期過去,她感受到了孩子們(men) 對科學課的熱情。她給“玩轉科學”社團上複習(xi) 總結課時,每個(ge) 孩子都把腰板挺得筆直,幾個(ge) 好奇的小腦袋時不時從(cong) 門外伸進來。

  當複習(xi) 到垃圾分類,路暢問到哪種垃圾該裝進哪個(ge) 顏色的垃圾桶時,搶答聲此起彼伏。“這裏的孩子表達欲都很強”,路暢笑著說,“我一張嘴就有人同時搶答”。她覺得這體(ti) 現了山裏孩子的求知欲,他們(men) 總是對沒接觸過的東(dong) 西充滿好奇。

  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養(yang) 成思考的習(xi) 慣,路暢每說三句話就會(hui) 拋出一個(ge) 問題,“有時雖然沒有告訴他們(men) 答案,但是我想讓他們(men) 知道,答案的可能性有很多。”

  誌願者認為(wei) ,山裏孩子的優(you) 勢是離大自然更近,能接觸到自然科學資源。“希望他們(men) 能對身邊習(xi) 以為(wei) 常的東(dong) 西有更深的了解,把科學課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當講到時令和光照的關(guan) 係時,有些住在山頂的孩子就會(hui) 很興(xing) 奮,因為(wei) 他們(men) 在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太陽從(cong) 哪個(ge) 方向升起和落下。

  在實踐課上,除了可以觀察山中多種植被類型,研支團還在為(wei) 民小學附近設置了一畝(mu) 多的蘋果柿基地,孩子們(men) 能親(qin) 身參與(yu) 蘋果柿樹苗的培土、澆水、施肥、修枝等過程,並且定期觀察發芽情況,跟蹤植物生長。

  在老師的引導下,變化逐漸發生。之前誌願者家訪,學生們(men) 都支支吾吾說不出植物的名稱。現在他們(men) 不僅(jin) 能夠準確回答出植物的學名,還會(hui) 主動分享自己發現的新問題。一個(ge) 孩子把課上養(yang) 的水培蒜苗當成寶貝,蒜苗長得老高也不舍得剪掉吃,天天盯著它寫(xie) 觀察日記,“就是想看看它能長成什麽(me) 樣”。

  為(wei) 了培養(yang) 學生的科學思維,誌願者會(hui) 在教授主課時,見縫插針地幫學生複習(xi) 科學知識。有次數學課,路暢講到一道計算細胞分裂數目的題,就順便幫他們(men) 回憶細胞、微生物是什麽(me) 。另一位數學老師則在課前抽出3分鍾播放《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等園林紀錄片,“既能幫他們(men) 收心,又能學到一些知識。”

  開啟一扇窗

  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接觸到豐(feng) 富有趣的科普內(nei) 容,支教團聯係愛心企業(ye) 捐贈了各種科學套裝和科普書(shu) 籍,裝滿了器材室和圖書(shu) 室的櫃子。

  中午休息時,學生常會(hui) 跑到圖書(shu) 室看書(shu) ,與(yu) 生物相關(guan) 的書(shu) 總是被很快搶空。有次路暢為(wei) 了通風忘記鎖門,孩子們(men) 一窩蜂地湧進器材室,怎麽(me) 也不願意出來,“他們(men) 把這裏當成家”。

  去年10月,路暢和其他誌願者帶著20個(ge) 為(wei) 民小學的孩子去貴陽科技館,她說孩子們(men) 一進去就“玩瘋了”。有的孩子去的路上暈車,剛進科技館沒幾分鍾,就開始“撒歡兒(er) ”。看到高壓放電展區劈裏啪啦地冒火花,孩子們(men) 雖然捂住耳朵、嚇得往後退,但是眼睛裏充滿好奇,一直盯著火花。

  這些微小瞬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軌跡。接觸科學課後,六年級學生楊進的夢想是成為(wei) 一個(ge) 發明家,設計出“飛得最快”的飛機。平時在學校總能聽到飛機的轟鳴聲,但他從(cong) 沒親(qin) 眼見過飛機的樣子。他還對外太空充滿好奇,雖然圖書(shu) 室那本《外星人未解之謎》裏說有些地方曾出現過外星人,但他並不太相信外星人的存在,“要再看看才能知道”。

  他總是在科學課上搶答老師的問題,但當他興(xing) 奮地告訴父母自己種下一棵蘋果柿,他們(men) 隻是說“學不好好上還種什麽(me) 花”。

  為(wei) 了提升村裏成年人的思想素質、幫助他們(men) 改善生活,支教誌願者在課餘(yu) 時間還會(hui) 向村民提供糧食及果蔬種植、生豬養(yang) 殖、食品加工與(yu) 安全、普通話推廣等服務。

  去年11月,華農(nong) 研支團的“玩轉科學”自然科學教育項目獲得第三屆誌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指導老師王石徑告訴記者,“我們(men) 還在打磨短視頻和材料包的設計,未來我們(men) 期待能形成一種可推廣、可複製的模式,惠及更多鄉(xiang) 村小學。”短視頻和材料包由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研支團的誌願者提出想法、本科生誌願者負責拍攝製作、博士生和專(zhuan) 家教授負責把關(guan) 審核,已經產(chan) 出100多條短視頻和4個(ge) 主題材料包。

  回到學校開始研究生學習(xi) 後,郭子鳴作為(wei) 本禹誌願服務隊的副隊長,正帶著即將開始支教服務的第十八屆研支團誌願者進行課件開發和短視頻錄製。郭子鳴也在時刻關(guan) 注著孩子們(men) 的成長,當聽說他教過的一名學生初中物理、化學成績名列前茅時,他心裏很是驕傲。

  他記得有次到一個(ge) 男孩家走訪,看到斑駁的牆壁上除了獎狀,還貼著一張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明信片。男孩的姐姐曾跟著上一屆支教誌願者到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參觀,回來後被縣裏最好的中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她把明信片留在牆上,不斷激勵著弟弟妹妹。

  “教育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就像蘋果柿要3年才能掛果,雖然第一批種下的樹苗還沒長大,但郭子鳴相信,結出果實的那天一定會(hui) 來到。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焦晶嫻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2月24日 06 版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