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金融無障礙服務,讓殘疾人享受一路“綠燈”

發布時間:2022-03-02 11:02:00來源: 新京報

  金融無障礙服務,讓殘疾人享受一路“綠燈”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發布的《平等、參與(yu) 、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年》白皮書(shu) 顯示,中國有8500萬(wan) 殘疾人。而殘障人士作為(wei) 社會(hui) 的一分子,為(wei) 其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是我國金融業(ye) 普惠發展及高質量發展的表現之一。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銀行、保險公司都有為(wei) 殘障人士提供便捷金融服務的相關(guan) 措施,比如為(wei) 聾啞人士提供手語服務、為(wei) 殘障人士開設服務綠色通道、設置殘障人士可識別的標誌等,還有銀行針對殘疾人和助殘企業(ye) 推出了專(zhuan) 門信貸產(chan) 品,提供優(you) 惠信貸利率,支持殘障人士創業(ye) ,支持助殘企業(ye) 發展。

  除此之外,針對殘障人士由於(yu) 身體(ti) 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發生意外傷(shang) 害的特點,相關(guan) 部門還通過加強政保聯動,政府采購的方式,為(wei) 殘疾人購買(mai) 意外傷(shang) 害保險,增強殘障人士抵禦意外風險的能力。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監管部門已注意到殘障人士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少金融機構也完善了相關(guan) 金融服務及金融設備,推出無障礙服務、殘障人士服務綠色通道等。不過,相較其他群體(ti) 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針對殘障人士的服務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一方麵,殘障群體(ti) 基數相對較少;另一方麵,也不排除少數金融機構出於(yu) 成本考量而沒有對此進行較大投入,金融機構也確實存在一定難點。

  服務

  多措並舉(ju) ,App支持無障礙服務

  近年來,監管部門多次印發通知,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為(wei) 殘障人士提供服務。如2012年,當時的銀監會(hui) 印發了《關(guan) 於(yu) 銀行業(ye) 金融機構加強殘疾人客戶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稱銀行業(ye) 金融機構總部(總公司)應進一步建立健全殘疾人客戶金融服務管理製度和業(ye) 務流程,不斷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在營業(ye) 網點配備掌握無障礙服務方法和技能的員工,加強為(wei) 殘疾人客戶提供普及金融知識的服務。

  據了解,目前金融機構服務殘障人士的舉(ju) 措多樣,比如設置殘障人士櫃麵服務綠色通道;設置醒目標識,方便殘障人士辦理業(ye) 務;為(wei) 不方便出門的殘障人士提供上門服務;推出手語服務、語音播報服務等,為(wei) 聾啞人士、視障人士提供更好服務。

  比如微眾(zhong) 銀行,旗下的微粒貸的無障礙化服務就覆蓋了聽障、視障兩(liang) 大類群體(ti) ,早在2016年,微粒貸就為(wei) 聽障人士開通了遠程視頻身份核驗流程,通過遠程視頻以手語方式核實客戶身份和借款意願。2021年,微粒貸則針對視障客戶啟動了信息無障礙優(you) 化項目,支持語音讀屏功能。

  除此之外,2019微眾(zhong) 銀行App發布的4.0版本也支持信息無障礙化服務,視障客戶可通過觸摸、滑動、雙擊等操作,結合係統讀屏功能的語音提示,聽到自己需要的功能時,通過雙擊進入功能,無障礙完成開戶、轉賬、購買(mai) 理財等服務。

  又比如中國太保,在櫃麵為(wei) 殘障人士開通綠色通道,設立愛心服務專(zhuan) 窗和專(zhuan) 座,符合要求的櫃麵還設置了無障礙通道,為(wei) 殘障人士進出提供便利。同時,公司還可根據殘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及時提供上門、電話等服務,多渠道解決(jue) 殘障人士的保險服務需求。

  產(chan) 品

  專(zhuan) 項貸款、意外傷(shang) 害保險,助力殘疾人融入社會(hui)

  據悉,為(wei) 了更好貼合殘障人士需求,當前金融業(ye) 也為(wei) 殘障人士設計了一些專(zhuan) 屬的金融產(chan) 品,比如專(zhuan) 項貸款、殘疾人意外保險等。

  比如,2020年4月以來,廣東(dong) 銀保監局通過“政銀聯動”支持殘疾人和助殘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推動殘聯與(yu) 銀行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針對殘疾人和助殘企業(ye) 推出“自強貸”等專(zhuan) 門信貸產(chan) 品,放寬殘疾人、殘疾人就業(ye) 培訓機構和康複培訓機構貸款條件,提供優(you) 惠貸款利率,已陸續向聽力語言康複中心、殘疾人社會(hui) 工作服務機構等提供專(zhuan) 項授信支持。

  2021年年中,泉州市“為(wei) 全市持證殘疾人購買(mai) 意外傷(shang) 害保險”正式簽約實施,13.8萬(wan) 名殘疾人將享受每人最高10萬(wan) 元的一年期意外風險保障,包含意外身故、意外傷(shang) 殘、意外醫療、意外住院津貼和疾病身故這5項保障內(nei) 容。據悉,自2019年起,泉州市通過政府采購為(wei) 全市持證殘疾人購買(mai) 意外傷(shang) 害保險,截至2021年中共投入736.54萬(wan) 元,累計受理4700多起,賠付金額達1025.78萬(wan) 元。

  業(ye) 內(nei) 人士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分析稱,殘疾人保險不僅(jin) 可以幫助其提高抵禦意外傷(shang) 害和重大疾病風險的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hui) 的負擔,改善和提高殘疾人社會(hui) 保障水平,還可以提高風險補償(chang) 的可及性。這也符合公共財政的支出方向,進一步鼓勵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hui) ,推動殘疾人提振自信、平等參與(yu) 社會(hui) 建設。

  趨勢

  關(guan) 注數字“鴻溝”,提供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觀察到,雖然早在2017年,就有政協委員提出,希望無論是國際經驗還是從(cong) 我國實際出發,改善和提高殘疾人保障水平,不完全依靠政府,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來尋找機會(hui) ,通過創新發力,設立專(zhuan) 門的殘疾人商業(ye) 保險公司。但目前來看,專(zhuan) 門為(wei) 殘疾人提供的金融產(chan) 品仍大多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即由政府主導推動,甚至由政府補貼部分費用。比如上述提及殘疾人意外傷(shang) 害保險,便是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落地。即便一些商業(ye) 保險允許殘障人士個(ge) 人投保,往往也要求其加費承保,或在合同中加入責任免除條款。銀行也是如此,殘障人群往往難以通過完全市場化的手段獲得利息較低的貸款。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麵源於(yu) 殘障人群購買(mai) 力偏低,但理賠風險偏高,商業(ye) 保險公司提供保險保障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麵,保險公司也缺乏對“殘疾風險”的專(zhuan) 業(ye) 研究,沒有相關(guan) 數據,難以積累精算定價(jia) 經驗和產(chan) 品管理經驗。對於(yu) 銀行而言,殘障人群的整體(ti) 還款能力較弱,因此獲取低息貸款也就並非易事。

  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鼓勵殘疾人參加意外傷(shang) 害、補充養(yang) 老等商業(ye) 保險。鼓勵商業(ye) 保險機構開發殘疾人商業(ye) 保險產(chan) 品、財產(chan) 信托等服務。同時稱,要在經營場地、設施設備、社會(hui) 保險補貼、金融信貸等方麵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ye) 、靈活就業(ye) ,鼓勵殘疾人通過新就業(ye) 形態實現就業(ye) 。

  周茂華表示,滿足殘障人士的金融服務需求是我國金融普惠的體(ti) 現之一,未來,金融機構仍需完善助力殘障人士的軟硬件設施,提升服務質量,為(wei) 這部分群體(ti) 提供更為(wei) 人性化、更有溫度的金融服務,同時,也需要關(guan) 注殘障人士的數字鴻溝問題,幫助他們(men) 適應數字化服務。

  本版采寫(xie)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