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釋放雙向開放紅利 中國資產“風景這邊獨好”
本報記者 孟珂
外資看好中國資產(chan) 的態度愈發明顯。繼去年全年外資淨流入3846億(yi) 元、創近5年新高後,今年以來,北向資金“買(mai) 買(mai) 買(mai) ”熱情不減,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日,北向資金加速買(mai) 入A股,年內(nei) 淨買(mai) 入金額達240.31億(yi) 元。
與(yu) 此同時,境外投資者持有中國債(zhai) 券規模也創下曆史新高。數據顯示,2022年1月末,境外機構淨增持境內(nei) 人民幣債(zhai) 券663億(yi) 元至4.07萬(wan) 億(yi) 元,連續10個(ge) 月上升。其中,境外機構在中央結算公司的債(zhai) 券托管量新增501億(yi) 元至3.73萬(wan) 億(yi) 元,連續38個(ge) 月上升。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美聯儲(chu) 緊縮貨幣政策加速的背景下,當前中國資產(chan) 的“性價(jia) 比”優(you) 勢顯現。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穩步推動資本市場製度型雙向開放將成為(wei) 重點話題之一。
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碩果累累
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蹄疾步穩,國際吸引力持續提升。MSCI等主流國際指數公司陸續將中國A股納入其指數體(ti) 係,並逐步提升納入因子;證券、基金、期貨三大領域的外資股比限製全麵放開,外資機構密集落子中國,截至目前,中國已有12家外資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相繼獲批,其中多家機構已經展業(ye) ;互聯互通方麵,滬倫(lun) 通啟動、中日ETF互通、全麵推開H股“全流通”改革、推出深港ETF互通產(chan) 品等;製度方麵,監管部門進一步修訂QFII、RQFII製度規則,發布《境內(nei) 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ye) 務監管規定》,拓展適用範圍,優(you) 化持續監管安排等。
“今年的開放力度和改革步伐會(hui) 更大,持續推動的全市場注冊(ce) 製改革,不斷擴大的投資渠道,都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交易環境。”普華永道中國綜合事業(ye) 服務部合夥(huo) 人孫進表示。
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海外方麵,美聯儲(chu) 緊縮加快疊加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導致投資者避險情緒顯著上升。國內(nei) 方麵,近期穩增長提升經濟基本麵確定性,人民幣資產(chan) 的避險屬性凸顯。同時,近期人民幣匯率依然強勁,反映外資看好中國經濟和人民幣資產(chan) 。同時,隨著一係列政策出台落地,持續推進資本市場開放和製度完善,也為(wei) 外資流入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環境。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加快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加快補齊監管製度短板,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形成多維度、多渠道開放格局,一係列互聯互通機製加快建立,外資參與(yu) 國內(nei) 市場熱情持續高漲。
堅定不移推進製度型開放
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持續深化。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hui) 召開的2022年係統工作會(hui) 議提出,統籌開放和安全,堅定不移推進製度型開放。
如何堅定不移推進製度型開放?證監會(hui) 提出了3條路徑,一是穩步擴大市場、機構和產(chan) 品高水平雙向開放,深化境內(nei) 外市場互聯互通;二是創造條件推動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取得更大進展,加快推進企業(ye) 境外上市監管製度政策落地,繼續堅定、有序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ye) 依法依規境外上市;三是持續加強開放條件下的監管能力建設。
談及推動我國資本市場製度型雙向開放的具體(ti) 規劃,周茂華表示,一是進一步補齊監管製度短板,並逐步與(yu) 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二是深化國際合作,穩步推進國內(nei) 資本市場與(yu) 海外市場互聯互通,拓寬ETF互聯互通;三是完善金融基礎設施,促進金融創新,豐(feng) 富風險管理工具,進一步便利全球投資者參與(yu) 國內(nei) 市場;四是建立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的監測、預警和響應機製,豐(feng) 富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工具,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章俊表示,我國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未來可進一步完善我國資本市場製度型雙向開放。一是加快推進、落地前期已推出的開放型政策,鼓勵境外優(you) 質金融機構來華展業(ye) ,並支持境內(nei) 優(you) 質金融機構走出去,促進資本市場生態改善。二是進一步擴大投資範圍和標的,將更多優(you) 質企業(ye) 和資產(chan) 囊括進來,擴大境內(nei) 外機構可配置資產(chan) 的範圍,以更好滿足境內(nei) 外投資者對不同市場、不同資產(chan) 的投資需求。同時,積極參與(yu) 國際金融治理,及時防範和化解跨境資本市場風險,加強與(yu) 境外資本市場監管機構的溝通和政策協調。通過增強境外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意願,促進國內(nei) 外資本市場的良性循環。(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