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紮根陝北53年 為縣醫院建起獨立兒科

發布時間:2022-03-09 11:21:00來源: 新京報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陝西榆林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er) 科主任路生梅

  紮根陝北53年 為(wei) 縣醫院建起獨立兒(er) 科

  3月8日,78歲的路生梅起了個(ge) 大早,給即將中考的外孫女寫(xie) 了一封信。在信中,她分享了自己被評為(wei)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和“最美巾幗奮鬥者”的喜悅,並鼓勵外孫女:“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內(nei) 心都要繁花似錦,有方向,有目標。征途漫漫,唯有奮鬥。”

  1968年,路生梅從(cong) 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畢業(ye) ,響應“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nong) 村去”的號召,來到了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這座陝北小城的艱苦沒有嚇退路生梅,她踏實為(wei) 基層患者服務,幫助佳縣人民醫院建立了獨立的兒(er) 科科室。退休後,她還在醫院和家中開展義(yi) 診,認真診治每一位患者。

  在過去的53年裏,路生梅放棄了多次調往大醫院的機會(hui) ,兌(dui) 現了自己“為(wei) 黨(dang) 工作50年,為(wei) 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她說,她會(hui) 一直留在佳縣,這裏有她掛念的人們(men) ,“醫生就像一隻拴著線的風箏,線永遠在病人手裏。隻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hui) 出現在他們(men) 麵前。”

  3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全國婦聯發布2022年“最美巾幗奮鬥者”名單,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獲“最美巾幗奮鬥者”稱號。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er) 科主任路生梅是其中之一,也是陝西省唯一獲此榮譽者。

  “內(nei) 心繁花似錦”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這一榮譽?

  路生梅:今年,有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入選2022年“最美巾幗奮鬥者”,我覺得自己還需要再努力,其他9位女性的故事真的令我很感動。總的來說,被評為(wei)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和“最美巾幗奮鬥者”,我的心情很激動,這是對全國婦女的一種褒獎。同時,我也很感恩,感謝黨(dang) 組織、各級婦聯、親(qin) 友和老百姓們(men) 的支持。

  從(cong) 本意來講,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wei) 了這些榮譽,但還是要珍惜這些榮譽。對我而言,這些榮譽也是一種壓力,我的一言一行要對得起頒發榮譽的組織,對得起這份榮譽,要更加努力。

  新京報:你認為(wei) 現代女性應該具備什麽(me) 樣的品質?

  路生梅:我認為(wei) ,現代女性應該是美麗(li) 、善良、自信、堅韌、溫柔的。首先,咱們(men) 現代女性本身是美麗(li) 的,那種幹淨利落的美;其次是善良,我們(men) 要善待身邊的人,學會(hui) 為(wei) 他人著想;還有就是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相信自己一定行;堅韌,會(hui) 幫助我們(men) 渡過各種各樣的難關(guan) ;最後是溫柔,以柔克剛,也是一種力量。

  新京報:婦女節你有什麽(me) 祝福想要送給廣大女性朋友嗎?

  路生梅:我非常羨慕現代的年輕女性,她們(men) 比我富有,擁有更好的條件和更多的時光。人的一生,不總是一帆風順,也不一定有成就。無論在什麽(me) 情況下,祝願廣大女性同胞們(men) ,內(nei) 心始終繁花似錦,有方向,有目標。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京報:1968年,你是因為(wei) 什麽(me) 契機去到佳縣工作?

  路生梅:那年我24歲,從(cong) 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畢業(ye) 後,被分配到了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當時,也是為(wei) 了響應“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nong) 村去”的號召,我決(jue) 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京報:從(cong) 北京到佳縣,有沒有什麽(me) 不適應的地方?

  路生梅:榆林地區是陝西最窮的地方之一,佳縣又曾是榆林地區的貧困縣,條件很艱苦。佳縣三麵是水,一麵向山。縣城在石頭山上,出行得走很長的山路。陝北幹旱,當地用水也比較困難,吃水、用水都得靠驢從(cong) 黃河裏拉。貧困還會(hui) 帶來不衛生的習(xi) 慣和思想守舊,剛去的時候,確實有點不習(xi) 慣。

  新京報:你是如何幫助佳縣人民醫院建設獨立的兒(er) 科科室?

  路生梅:佳縣人民醫院是1947年成立的,剛開始都是民間的醫生,後來才有了專(zhuan) 業(ye) 院校畢業(ye) 的醫生。醫院裏的醫生不多,兒(er) 科醫生更少了,我當時是整個(ge) 榆林地區唯一的兒(er) 科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醫生。1981年,我去北京協和醫院進修,兩(liang) 年後又參加陝西省第一屆兒(er) 科主治醫學習(xi) 班。我看到大醫院裏的兒(er) 科和內(nei) 科都是分開的,而且分得細,就想把佳縣人民醫院的兒(er) 科和內(nei) 科也分開。當時我們(men) 醫院的住院樓建起來了,領導也接受了我的建議,把兒(er) 科和內(nei) 科分開。1983年,我們(men) 醫院有了獨立的兒(er) 科科室,這樣也更方便病人的管理,同時利於(yu) 兒(er) 科醫生專(zhuan) 業(ye) 技術的發展。

  新京報:進修後,你有機會(hui) 去大醫院,為(wei) 什麽(me) 選擇留在佳縣?

  路生梅:這個(ge) 選擇其實有考慮“小家”的原因,我的丈夫和兩(liang) 個(ge) 孩子都在佳縣,我當時不想離家人太遠。另一個(ge) 方麵,我與(yu) 佳縣人,特別是病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我無論走到哪裏,都時刻掛念著他們(men) ,這種淳樸的感情也放不下。而且,我來之前向組織承諾過,會(hui) 長期留在佳縣服務。既來之,則安之。

  “醫生像風箏,線永遠在病人手裏”

  新京報:在過去的53年裏,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的病人?

  路生梅:在一個(ge) 大雪紛飛的清晨,我要到十幾裏外出診,情況緊急。一路上,我摔了好多跤,差點掉進山溝裏。那是一個(ge) 麻疹肺炎合並心衰的孩子,家人看到我,仿佛看到救星。我立刻給他做了緊急搶救工作,又在他們(men) 家中觀察了兩(liang) 個(ge) 晚上,孩子的病情才穩定下來。麻疹的傳(chuan) 染性強,我擔心附近的孩子也生病,冒著雪出門排查。後來又發現了幾個(ge) 類似症狀的孩子,集中救治,阻斷了傳(chuan) 染源。

  孩子們(men) 康複後,一位家長送了我一雙親(qin) 手做的棉鞋。當時我覺得十分溫暖,也深刻地意識到,這裏的人們(men) 真的需要我。

  新京報:在這期間,你覺得最大的收獲是什麽(me) ?

  路生梅:我覺得自己對得起醫生這份職業(ye) ,問心無愧。如果當初我去了大城市的醫院,可能在專(zhuan) 業(ye) 提升和科研方麵,有更大的成就。但我這幾十年服務於(yu) 基層,也有不一樣的收獲。治好一個(ge) 孩子,可能會(hui) 影響他的整個(ge) 家庭,甚至他的一生。

  當我看到那些被我治好的病人恢複健康,開開心心地生活,我就覺得挺欣慰的。還有一些病人痊愈後,同樣走了從(cong) 醫的道路,治病救人,我為(wei) 他們(men) 感到驕傲。有些孩子走出佳縣,取得了一些成就,我為(wei) 他們(men) 感到開心。當我們(men) 在其他城市相遇時,他們(men) 都對我很好,特別真誠。

  新京報:你退休之後,主要在做些什麽(me) ?

  路生梅:1999年,我退休之後待在家中,有時候會(hui) 去醫院義(yi) 診。還有很多佳縣的病人就到家裏找我。來的大部分是病人,我也沒有拒絕,也不收他們(men) 看病的錢,他們(men) 自己出去買(mai) 藥就行。孩子生病,對家庭來說都是困難,咱們(men) 能幫多少就幫多少。

  新京報:你有沒有估算過在佳縣救治過多少患者?

  路生梅:沒算過,太多了,也算不清楚。我現在走在路上,有孩子喊我“路奶奶”,也有人喊我“路阿姨”,還有人喊我“路姐”。蠻多家庭的幾代人,都來找我看過病。三八婦女節我還收到兩(liang) 份小朋友用橡皮泥做的蛋糕,覺得很開心。

  新京報:你已兌(dui) 現“為(wei) 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諾言,未來有哪些打算?

  路生梅:今年是我來到佳縣的第54年,我會(hui) 繼續留在佳縣,為(wei) 病人們(men) 服務。我年紀有點大了,也比較習(xi) 慣這裏的生活,不再適應北京那種快節奏的生活了。佳縣的人們(men) 需要我,我也還有能力去為(wei) 他們(men) 做點事情,希望能繼續盡自己的一份力。醫生就像一隻拴著線的風箏,線永遠在病人手裏。隻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hui) 出現在他們(men) 麵前。

  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實習(xi) 生 王燁烜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