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辣椒:點燃舌尖的火焰
紅辣椒:點燃舌尖的火焰
物種筆記
我的家鄉(xiang) 是紅辣椒之鄉(xiang) ,金秋時節,大姑娘、小媳婦、老婆婆們(men) 在一片片辣椒園裏采摘朝天椒、羊角椒,那粗烈烈的摘椒謠,那爽朗朗的歡笑聲,連同燦若雲(yun) 霞成片成片的紅辣椒,以及菜園旁一蓬蓬絢麗(li) 的扁豆花、絲(si) 瓜花,構成了一幅絕美的鄉(xiang) 村風情畫。在寬敞的打穀場上、平展的房頂上,攤開晾曬的紅辣椒,把淳樸的農(nong) 家場院渲染得格外亮麗(li) 。
辣椒為(wei) 茄科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植物,其品種繁多,有朝天椒、燈籠椒、羊角椒、牛角椒、小米椒等。一般認為(wei) ,辣椒原產(chan) 於(yu) 中美洲的墨西哥,到明朝中後期才傳(chuan) 入我國。但是據一些植物學家考證,來自美洲的辣椒國人稱之為(wei) 番椒、洋椒,而在我國南方和熱帶地區早就有原生態的野辣椒,即一年生的“涮辣椒”及多年生的小米辣,當地人稱其為(wei) 土椒。
先秦時期的重要古籍《山海經》裏還提及一種秦椒,《北山經·景山》雲(yun) :“又南三百裏,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關(guan) 於(yu) 泰椒所指何物,晉代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注解為(wei) :“子似椒而細葉,草也。”按此說法,秦椒即是景山當地的土辣椒。
辣椒最早是作為(wei) 一種觀賞植物出現的,到了清代中後期,才開始為(wei) 國人所鍾情,並嗜之不輟。在尋常人家的餐桌上,在各類餐館、飯店的大宴小席上,隨處可見辣椒的身影。辣椒作為(wei) 主要的調味品,在諸多菜係中不可或缺,尤以川菜、湘菜、魯菜為(wei) 盛。尤其在西南地區的貴州、四川、重慶、雲(yun) 南、湖南、湖北等地,人們(men) 的飲食可謂是無辣不歡。清末無名氏吟詩讚曰:“天然辛辣最佳蔬,青芥黃薑盡讓渠。蟹眼垂頭紅透了,蠻腰臒頰綠攢初。檓麻醋釅成三友,屋後田邊知幾鋤。鍾鼎之家出閨秀,每餐饕餮嗜椒菹。”亦有打油詩雲(yun) :“味烈心舌幹, 躁急額頭汗。無它飯不香,辛辣才解饞。”
近代文人中嗜辣者屬大文豪魯迅先生,這位浙江人倒是對辣子情有獨鍾。魯迅喜歡吃辣,起初是冬夜讀書(shu) 為(wei) 驅寒,他還風趣地說:“三個(ge) 辣椒,頂件棉襖。”後來吃辣是為(wei) 了解困,慢慢就上癮了。他曾對前來祝賀其發表《狂人日記》的胡適說:“紹興(xing) 人確無吃辣椒之好,獨魯迅有辣椒之嗜,我是以此物解困。夜深人靜、天寒人困之時就摘下一支辣椒來,分成幾節放進嘴裏咀嚼,隻咀嚼得額頭冒汗,周身發軟,睡意頓消,於(yu) 是捧書(shu) 再讀。適之先生可以一試。”
辣椒營養(yang) 價(jia) 值較高,富含多種維生素、糖類、類胡蘿卜素、辣椒素以及鉀、鈣、磷、鐵等對人體(ti) 有益的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C的含量很高,在蔬菜中名列前茅。它還可藥用,味辛性熱,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消炎鎮痛等功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