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吃上“暖心飯” 社區養老驛站提供暖心服務
社區養(yang) 老驛站提供暖心服務(體(ti) 驗·新時代·追夢人·“急難愁盼這樣解決(jue) ”)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yang) 康養(yang) 相結合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記者日前走進北京市東(dong) 城區東(dong) 花市街道南裏東(dong) 區養(yang) 老驛站,實地探訪這裏的社區養(yang) 老服務。
家門口吃上“暖心飯”
中午12點,養(yang) 老驛站的送餐員蘇海雄敲開東(dong) 花市街道北裏東(dong) 區4號樓居民雲(yun) 蘭(lan) 華老人的家門。“阿姨,這是您點的餐!”
接過自己預訂的午餐,老人連連道謝。蘇海雄笑著擺了擺手,轉頭又跑了下去。“疫情防控期間,送餐的需求更多了,每天要送出50多份午餐,得抓緊讓老人吃上熱乎飯。”盡管春寒料峭,蘇海雄還是跑出一身汗。
這是北京市發展社區養(yang) 老服務的一個(ge) 縮影。作為(wei) 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中距離居民最近的一環,北京社區養(yang) 老服務驛站從(cong) 無到有,目前累計建成運營1000餘(yu) 家,打造出了“廣覆蓋、貼需求、惠民眾(zhong) 、可觸及”的社區養(yang) 老服務網絡,基本實現城鄉(xiang) 社區全覆蓋,努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養(yang) 老的急難愁盼問題。
將養(yang) 老驛站送的餐食擺上飯桌,雲(yun) 蘭(lan) 華老人欣慰地說:“我和老伴都80多歲了,孩子不在身邊,自己做飯的話,買(mai) 菜、做飯、洗碗一個(ge) 程序不能少,越來越感到力不從(cong) 心。有了送餐服務,這下省了很多事。”
民以食為(wei) 天。對於(yu) 高齡老人來說,“做飯難”“吃飯難”成為(wei) 普遍問題。住在東(dong) 花市街道北裏中區8號樓的張桂花老人89歲了,老樓房沒有電梯,每次上下樓對老人來說都是一件艱難的事。“不管外出就餐還是自己做飯,都不輕鬆。”老人感慨地說。
社區老年人的“吃飯問題”,成為(wei) 民政部門亟須破解的難題。202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創新“接訴即辦”工作方式,充分利用12345民生大數據,梳理出27個(ge) 高頻難點問題,以社區老年人“吃飯難”為(wei) 代表的居家養(yang) 老保障問題,被列入“每月一題”重點治理。精準分析需求後,民政部門將養(yang) 老助餐服務作為(wei) 破題的突破口,提出2021年發展1000家養(yang) 老助餐點的計劃,督促全市所有驛站全麵開展助餐服務,擴大養(yang) 老助餐服務供給,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物美價(jia) 廉的“暖心飯”。
走進東(dong) 花市街道南裏東(dong) 區養(yang) 老驛站,記者看到這天的熱菜是米粉蒸肉、烤小肉腸、地三鮮、肉湯燉蘿卜,主食是米飯和麵食,還有酸奶。“有葷有素,營養(yang) 均衡,刷老年卡還有優(you) 惠。”72歲的韓雅琦老人對這裏的飯菜讚不絕口。
“截至去年12月,驛站提供送餐服務3.1萬(wan) 人次,成為(wei) 老人需求最高的服務之一。”驛站負責人介紹,驛站輻射周邊兩(liang) 個(ge) 社區,每周的菜單都會(hui) 更新,飲食特點以軟爛易咀嚼為(wei) 主,並根據老人的反饋,適當調整菜單。數據反映了老年人的需求,也成為(wei) 驛站進一步改進服務的動力。
把醫院“開進”養(yang) 老驛站
除了就餐服務,這家驛站還吸引了不少相對年輕的常客,比如58歲的王金富,每周3次“打卡”。他的年齡並不算太大,為(wei) 何頻頻光顧養(yang) 老驛站?原來他是奔著驛站的康複服務而來。
王金富告訴記者,自己因為(wei) 腦血管疾病留下偏癱後遺症,嚴(yan) 重影響基本生活。得知驛站提供康複服務後,王金富當即決(jue) 定過來試一試。
來自北京市普仁醫院的駐驛站醫生賈世英對王金富的情況進行全麵了解後,製定了詳細的康複治療方案。
“這個(ge) 訓練有效果嗎?”記者在現場看到,王金富正利用驛站的上肢多功能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
“有效果啊!”王金富開心地說,“以前胳臂基本上老是向上架著,現在能放下來了,一些精細的動作也可以嚐試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能夠達到今天的效果,驛站功不可沒。”
起初,王金富每次到驛站來,都是妻子架著他的胳臂,吃力地挪到驛站來。盡管隻有半站地,兩(liang) 個(ge) 人都累得精疲力盡。
賈世英告訴記者,王金富對訓練非常認真,每次來不僅(jin) 要通過經絡儀(yi) 進行治療,各種康複器械他都要練上一遍。順著賈世英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養(yang) 老驛站裏麵的康複訓練器材還真的配備了不少。除了王金富正在使用的上肢多功能訓練器,還有四肢聯動康複訓練器、臥式健身車、股四頭肌訓練椅凳等幾十件。
王金富練得認真,半天工夫,頭上冒出了汗珠。經過一年多的康複訓練,效果越來越明顯,王金富距離實現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願望越來越近了。
東(dong) 花市街道民生辦副科長劉文君告訴記者,除了常規服務,驛站最大的特色就是與(yu) 普仁醫院開展深度醫養(yang) 結合服務,由普仁醫院派出醫生常駐驛站,為(wei) 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慢性病管理、術後康複、醫療康複、康複護理等。更方便的是,驛站內(nei) 實現了醫保實時結算,讓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享受醫養(yang) 結合服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61歲的馬玉山老人由於(yu) 頸椎外傷(shang) ,正在康複師的幫助下坐上四肢聯動康複訓練器,開始進行腿部鍛煉。65歲的周寶萊老人則坐在一台肢體(ti) 康複器上,進行上肢肌力訓練。“家門口就能做康複,這可太方便實惠了!” 周寶萊由衷地感慨。
“一元錢”也能派上大用場
在養(yang) 老驛站采訪,記者還聽說了“一元錢”的大用場。原來,這是街道為(wei) 轄區空巢老人安裝的智能呼叫監測係統。該係統收取每戶每天1元錢作為(wei) 日常監測服務費用,盡管這筆費用由街道承擔,老人們(men) 還是習(xi) 慣稱其為(wei) “一元錢”智能管家。
東(dong) 花市街道南裏東(dong) 區84歲的空巢老人劉大爺家中,2019年安裝了“一元錢”智能管家。從(cong) 那以後,劉大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盤子大小的智能終端收聽小區廣播。“我一打開廣播,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就知道我起床了。”劉大爺指著衛生間裏的報警拉手說:“如果我在衛生間裏突然不舒服了,隻要一拽這個(ge) 拉手就能報警,馬上就會(hui) 有人來看看我到底發生了什麽(me) 情況,我心裏可踏實了。”
每天清晨,老人主動收聽小區廣播後,係統會(hui) 自動記錄老人的收聽時間,確認老人平安。驛站負責人介紹,平台通過智能設備實時上傳(chuan) 的數據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等情況,將老年人的服務需求與(yu) 社區一鍵連通。
據介紹,養(yang) 老驛站的係統裏錄入了老人的詳細信息及以往病史,如果老人早上沒有收聽小區廣播,傳(chuan) 感設備在一段時間內(nei) 也沒有監測到老人在室內(nei) 活動的軌跡,工作人員就會(hui) 主動聯係老人,查看是否需要幫助。安裝智能呼叫監測係統後,已經解決(jue) 了多起獨居老人在家跌倒無人救助的情況。
劉文君介紹,這項智能養(yang) 老管家工程由智能設備、呼叫管理中心和居家養(yang) 老服務團隊三部分組成,通過整合養(yang) 老服務資源,線上線下相結合,切實解決(jue) 日常生活照料、居家安全隱患、情感關(guan) 懷缺失、突發疾病無人知曉等空巢老年人的實際困境。截至目前,東(dong) 花市街道已經為(wei) 轄區270戶空巢老人免費安裝智能呼叫監測係統,由養(yang) 老驛站提供服務,並形成可推廣的運行模式,全麵提升基層養(yang) 老服務工作水準,讓社區老年人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報記者 賀 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