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現4.36億年前新魚化石類型
重慶發現4.36億(yi) 年前新魚化石類型
【科技前沿】
本報訊(記者李宏、張國聖)日前,國際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在線報道了重慶秀山首次發現的一種新魚化石類型——濱海湧洞魚。新命名的濱海湧洞魚為(wei) 一個(ge) 全新的“科”級生物,是重慶市迄今出土的所有古生物化石中首個(ge) 科級生物學命名單位,也為(wei) 世界遠古魚類增加了一個(ge) 新的高等級生物類型。
2020年,研究人員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湧洞鎮距今約4.36億(yi) 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濱海湧洞魚化石,這比重慶發現的最早有頜類魚化石——袖珍邊城魚(距今約4.23億(yi) 年前)早一千多萬(wan) 年。
據重慶地質礦產(chan) 研究院陳陽博士介紹,濱海湧洞魚是一種盔甲魚類,新研究成果在係統分類學上將其命名為(wei) 湧洞魚科、湧洞魚屬、濱海種。脊椎動物根據頜部是否發育分為(wei) 無頜類和有頜類,而盔甲魚則是已滅絕的“戴盔披甲”的亞(ya) 洲東(dong) 部地區特有的無頜類,主要生存於(yu) 淺海和濱海環境。其化石往往紋飾精美、形態奇特,與(yu) 現生的魚類形態有較大區別,可以說是“稀奇古怪”,具有較高觀賞價(jia) 值。同時,盔甲魚演化規律的研究能還原諸多脊椎動物早期演化的曆程,對生命早期演化階段的研究至關(guan) 重要。
該項最新研究成果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及重慶地質礦產(chan) 研究院合作完成,通過比較解剖學、係統發育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濱海湧洞魚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位置。
研究表明,盔甲魚類具有發育的側(ce) 線係統,這是一種魚類和兩(liang) 棲動物所獨有的感覺器官,可以用來在水中感知水的流向、壓力以及周圍物體(ti) 的移動,其形態也是鑒別屬種的重要依據。盔甲魚類頭部背麵的一個(ge) 大孔洞,被認為(wei) 是一種與(yu) 嗅覺相關(guan) 的器官,稱為(wei) 中背孔。在真盔甲魚類進化過程中,中背孔不斷向身體(ti) 後方延伸,孔的形態從(cong) 橢圓形逐漸進化為(wei) 裂隙形。對濱海湧洞魚的觀察發現,其眼眶之下伸出兩(liang) 對側(ce) 橫感覺管(側(ce) 線係統的一部分),這是中華盔甲魚等原始類型具備的特征,而其中背孔卻類似“真盔甲魚簇”的魚類,是裂隙形的。
係統發育學顯示,濱海湧洞魚介於(yu) 中華盔甲魚類和“真盔甲魚簇”之間的過渡位置。該發現填補了中華盔甲魚類和“真盔甲魚簇”這兩(liang) 個(ge) 重要形態類型之間的形態學鴻溝,使真盔甲魚類形態演化脈絡更為(wei) 清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