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成網民遭遇個人信息泄露 如何確保數據安全?

發布時間:2022-03-29 11:08: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兩(liang) 成網民遭遇個(ge) 人信息泄露,如何整治數據安全“重災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信息消費發展態勢報告》顯示,在消費群體(ti) 方麵,我國網民規模持續擴大突破十億(yi) 。《報告》同時也提示警惕數據安全、個(ge) 人信息泄露等風險。個(ge) 人信息保護法實施以來,甘肅、江蘇等地公安機關(guan) 就已破獲多起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犯罪的案件。

  甘肅省靈台縣公安局不久前剛剛打掉一個(ge) 全鏈條網上購銷公民個(ge) 人信息的犯罪團夥(huo) 。犯罪嫌疑人閆某某和胡某某利用經營店鋪,騙取用戶身份信息和手機號,非法注冊(ce) 各類網絡賬號,這些網絡賬號最終都落入“網上號商”的犯罪團夥(huo) 手中。

  警方發現這兩(liang) 名嫌疑人背後還隱藏著一個(ge) 犯罪團夥(huo) 。今年2月到3月,專(zhuan) 案組轉戰重慶、四川、雲(yun) 南,抓獲7名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犯罪團夥(huo) 成員。該團夥(huo) 從(cong) 2019年起組建微信群非法買(mai) 賣公民個(ge) 人信息,他們(men) 利用通信業(ye) 務代理商身份,以贈送禮品、話費等方式為(wei) 誘餌,騙取用戶個(ge) 人信息後注冊(ce) 各類網絡賬號,以每個(ge) 賬號3元至20元價(jia) 格出售,非法獲利近十萬(wan) 元。

  江蘇警方近日也破獲一個(ge) 販賣公民個(ge) 人信息的犯罪團夥(huo) 。該團夥(huo) 主要販賣股民和學生的信息,他們(men) 把個(ge) 人信息稱作“料子”。“股民料子”包括炒股者姓名、手機號、交易所等信息;“學生料子”則包含家長姓名、電話、孩子就讀學校等。“料子”還分手撥料子和AI料子。手撥料子通過人工撥打,確認過真實性和可靠性。AI料子則是嫌疑人通過軟件隨機生成的電話號碼,沒有其他身份信息。

  經審查,從(cong) 2018年至今,該團夥(huo) 販賣公民個(ge) 人信息20餘(yu) 萬(wan) 條,獲利20餘(yu) 萬(wan) 元。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有22.1%的網民遭遇個(ge) 人信息泄露。公安機關(guan) 提醒廣大群眾(zhong) 不要點擊、使用來源不明的鏈接、網站、手機App,更不能將短信驗證碼提供給他人,嚴(yan) 防信息泄露。

  部分手機App後台監視用戶

  隨著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加強個(ge) 人信息保護,拒絕個(ge) 人隱私在互聯網上“裸奔”已經有法可依。但仍有不少用戶覺得自己處在手機App的監視下。很多網友都有過這種經曆,在網上看了某個(ge) 物品或輸入一個(ge) 關(guan) 鍵詞,很快就會(hui) 收到手機App推送的相關(guan) 廣告或信息。這是怎麽(me) 回事呢?

  在一家網絡安全機構,技術人員用檢測工具對兩(liang) 款手機瀏覽器收集用戶信息行為(wei) 進行了測試。技術人員複製了一個(ge) 模擬的銀行賬號密碼,盡管此時並沒有使用瀏覽器,但檢測工具卻在瀏覽器調用的一段程序中發現了那個(ge) 銀行賬號密碼。

  網絡安全工程師 呂石奎:這款App讀取了我們(men) 複製的銀行卡號和密碼。它拿走的這個(ge) 過程,實際是明文拿走,並沒有做相關(guan) 的加密處理。

  技術人員接著又在手機上選擇了測試用的電話號碼和短信,並把瀏覽器轉入後台運行,這兩(liang) 次操作的內(nei) 容同樣被瀏覽器讀取,包括在電商平台上瀏覽的商品信息也被兩(liang) 款被測試瀏覽器完整記錄。其中一款瀏覽器在進程被關(guan) 閉的狀態下,仍然能夠記錄用戶行為(wei) 。

  建立“雙清單” 保護公民個(ge) 人信息

  為(wei) 了讓用戶清晰掌握手機App調用和索取個(ge) 人信息的活動,工信部此前就提出要建立個(ge) 人信息保護的“雙清單” 。

  專(zhuan) 家指出,手機App在正常使用過程中會(hui) 出現調用個(ge) 人信息和索取權限的活動,不同手機App之間有時也需要共享位置、通訊錄等敏感信息,這增加了個(ge) 人信息保護的監管難度。為(wei) 了讓用戶清晰掌握個(ge) 人信息在手機App及第三方間共享的情況,工信部提出建立個(ge) 人信息保護“雙清單”,要求相關(guan) 企業(ye) 建立已收集個(ge) 人信息清單和與(yu) 第三方共享個(ge) 人信息清單。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信息安全部主任 寧華:要求企業(ye) 在“二級菜單”中簡潔、清晰列出“第三方共享個(ge) 人信息清單”,包括與(yu) 第三方共享的個(ge) 人信息種類、使用目的、使用場景和共享方式等。

  多措施整治違規收集使用個(ge) 人信息等行為(wei)

  為(wei) 了治理App違規收集使用個(ge) 人信息和欺騙誘導用戶提供個(ge) 人信息等問題, 工信部委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互聯網、手機終端、電信運營商等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成立App用戶權益保護標準工作組,按照“知情同意”和“最小必要”原則組織製定了《App收集使用個(ge) 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等標準,明確了檢測要求和方法,為(wei) 監管提供了更加明確的監管依據。

  記者從(cong) 工信部了解到,首批主要互聯網企業(ye) 已經在去年年底基本完成個(ge) 人信息保護“雙清單”的設置。在某款手機App上,用戶點開菜單就可以查看這個(ge) App已經收集的用戶個(ge) 人信息種類、使用目的、使用場景以及與(yu) 第三方共享的個(ge) 人信息和共享方式等。手機終端企業(ye) 也按照工信部要求開發了App權限最小化推薦等功能,主動對手機上的App過度索取權限行為(wei) 做出規範和限製。

  電信運營商則通過區塊鏈技術的防竄改特性來追蹤防範個(ge) 人信息泄露風險。

  電信運營商信息安全中心負責人 溫暖:我們(men) 會(hui) 將操作日誌的數據特征上區塊鏈,確保它不能被竄改,同時再定期進行校驗。如果日誌一旦被竄改就說明存在問題。我們(men) 就會(hui) 以風險的方式核查具體(ti) 的事件。

  據了解,工信部通過製定標準、技術檢驗、專(zhuan) 項整治、行業(ye) 自律等措施,大力整治違規收集使用個(ge) 人信息等侵害用戶權益行為(wei) 。去年累計檢測208萬(wan) 款App,通報1549款違規App,對514款拒不整改的App進行下架處理。

  (總台記者 孫薊濰 唐誌堅)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