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生態治理打造“智慧大腦” 數字科技扮靚環境

發布時間:2022-04-06 13:2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福建的生態雲(yun) 平台、重慶的入河排汙口整治一張圖應用平台、陝西的數字鄉(xiang) 村生態環境管理平台……隨著數字技術發展日趨成熟,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以數字化賦能生態環境治理的創新實踐在全國各地開展。

  “千裏眼”實時監測數據

  在陝西省鹹陽市楊淩區智慧環保指揮中心,大屏幕實時展示著楊淩最新的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企業(ye) 用電量、揚塵、機動車尾氣、秸稈燃燒等監測數據。據悉,智慧環保指揮中心設定了15種數據異常報警機製和5項智能化溯源模型,工作人員坐在指揮中心,就能依靠這雙環境監控的“千裏眼”,實時掌握楊淩全域的環境質量狀況。

  目前,生態保護、環保執法和督察邁入智能時代,“智能哨兵係統”、多功能水質監測機器人、水設施巡檢機器人等智能監控裝備不斷投入使用。汙染治理、大氣環境治理、水生態環境係統治理……隨著數字技術運用於(yu) 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信息化、智能化已成為(wei) 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發展新趨勢。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hui) 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體(ti) 係,提升生態環境智慧監測監管水平,完善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支撐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

  “信息化是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關(guan) 鍵手段,是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的基礎支撐。”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張波表示。

  用AI守護“綠水青山”

  在重慶市璧山區觀音堰一體(ti) 化水質自動監測站內(nei) ,環保係統每4個(ge) 小時自動采集分析1次監測斷麵水樣,並將實時監測數據上傳(chuan) 至“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

  重慶市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大數據技術室主任劉曉說,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具備水環境問題分析、汙染類型識別、排放量動態估算等智能化功能,將水環境問題溯源時間縮短至數小時,極大提升溯源效率和精度,能實現河段溯源、鄉(xiang) 鎮溯源和汙染類型溯源等。據悉,2021年底,重慶市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入選《國家智能社會(hui) 治理實驗基地入選名單》,成為(wei) 信息技術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一個(ge) 典型。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打造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體(ti) 係,不僅(jin) 需要強大的核心技術支持,也需要探索綜合立體(ti) 的技術應用模式。例如,浙江杭州“生態環境監測AI人工智能實驗室試點”建設了全流程自動監測分析係統,實現全流程、全自動監測,該實驗室還實現異常數據自動智能判斷和預警,為(wei) 水環境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智能化支撐。

  構建產(chan) 業(ye) 信息鏈生態

  目前數字化手段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支撐作用仍有待挖掘深化。比如,大數據平台建設和汙染溯源解析等監測數據深度應用水平有待提升;區域、流域間生態環境問題存在數據量大、信息獨立、上下遊難協同等治理難點。

  中國在推動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方麵不斷施力。2月18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推動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與(yu) 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構建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ti) 係。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到2023年,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國家公園、水利和能源動態監測網絡和監管體(ti) 係建設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自然資源監管、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公園建設、水資源保護和能源利用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支撐美麗(li) 中國建設。

  專(zhuan) 家認為(wei) ,未來環境治理將更加重視源頭和過程管理,數字化、精細化、係統化解決(jue) 環境問題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要依托大數據技術和數字化集成平台,推進空氣、水、土壤等方麵的生態環境指標實時動態監測,實現一體(ti) 化動態監測與(yu) 調控。同時,依托區塊鏈、雲(yun) 計算技術,推動旅遊產(chan) 業(ye) 、環保產(chan) 業(ye) 、健康產(chan) 業(ye) 、養(yang) 生休閑產(chan) 業(ye) 發展,構建產(chan) 業(ye) 信息鏈生態。

  本報記者 高 喬(qiao)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