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15.9萬億元,存量全球第一
綠色貸款餘(yu) 額15.9萬(wan) 億(yi) 元,存量全球第一——上市銀行擦亮“綠色名片”
圍繞服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綠色金融成為(wei) 上市銀行2021年業(ye) 績報告的突出亮點之一。工商銀行綠色貸款餘(yu) 額超2.4萬(wan) 億(yi) 元,與(yu) 農(nong) 業(ye) 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位於(yu) 第一梯隊的萬(wan) 億(yi) 元以上。第二梯隊包括郵儲(chu) 銀行和交通銀行,以及興(xing) 業(ye) 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股份製銀行,綠色貸款餘(yu) 額在千億(yi) 元級別。多家銀行表示,未來將持續加大對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
綠色信貸增長突出
梳理銀行年報可以發現,2021年貸款增長較快的主要是綠色信貸、普惠小微、製造業(ye) 領域,其中綠色信貸增長最快。例如,六大行綠色信貸增速普遍高於(yu) 30%,其中中行增速最高,達到57%。
“綠色金融是我們(men) 集團‘十四五’期間八大金融發展戰略之一。2021年是中國銀行綠色金融全麵、快速發展的一年,我們(men) 從(cong) 完善治理架構、構建政策體(ti) 係等方麵,對綠色轉型進行了頂層設計。”中行風險總監劉堅東(dong) 在該行業(ye) 績發布會(hui) 上表示。
上市銀行整體(ti) 來看,增長最快的要數平安銀行,去年綠色信貸餘(yu) 額同比增長204.6%。此外,綠色貸款餘(yu) 額漲幅超100%的上市銀行還有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張家港農(nong) 商行、廈門銀行,漲幅分別達到了140.75%、103.76%、133.92%、116.73%。除張家港農(nong) 商行、廈門銀行外,不少中小銀行的綠色貸款餘(yu) 額增長也都比較快,漲幅在50%以上。
“國有大型銀行在綠色金融業(ye) 務規模、業(ye) 務類型、產(chan) 品創新以及綠色金融能力建設等方麵均具有引領和主導作用。”東(dong) 方金誠綠色金融部助理總經理方怡向表示,地方中小銀行則在綠色信貸增速方麵具有一定優(you) 勢。地方中小銀行長期深耕當地,有明顯的地方政策、信息和區域優(you) 勢,可根據地方經濟和產(chan) 業(ye) 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符合當地特點和需求的綠色金融產(chan) 品,采取更加靈活的信貸政策,提供差異化的產(chan) 品、業(ye) 務模式、組織架構來支持綠色產(chan) 業(ye) 、綠色客戶的發展,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差異化的綠色金融競爭(zheng) 優(you) 勢。
同時,在方怡向看來,地方中小銀行有大量的中小微企業(ye) 和農(nong) 業(ye) 客戶,通過創新商業(ye) 模式將綠色金融與(yu) 綠色農(nong) 業(ye) 和支持小微相結合,滿足大量中小企業(ye) 和農(nong) 業(ye) 客戶的綠色融資需求,實現綠色金融與(yu) 普惠金融的相互促進,實現對當地實體(ti) 經濟的有效支持。
完善綠色金融體(ti) 係
綠色信貸之外,綠色債(zhai) 券也是備受上市銀行青睞的金融產(chan) 品。2021年6月,興(xing) 業(ye) 銀行北京分行為(wei) 華電福新承銷了全國首單用於(yu) 建設海上風電的藍色債(zhai) 券以及全國首筆權益出資型“碳中和”債(zhai) 券,募集資金分別用於(yu) 海上風電項目建設以及收購7家新能源發電公司股權,涉及的項目預計每年可實現減排量超過300萬(wan) 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效益顯著。
健全激勵約束機製,著力提升綠色金融業(ye) 務回報,是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人民銀行創設推出兩(liang) 個(ge) 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鼓勵社會(hui) 資金更多投向綠色低碳領域。一個(ge) 是碳減排支持工具,以穩步有序、精準直達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三個(ge) 重點減碳領域的發展,撬動更多社會(hui) 資金促進碳減排。另一個(ge) 是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zhuan) 項再貸款,支持煤的大規模清潔生產(chan) 、清潔燃燒技術運用等七個(ge) 領域。
首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順利落地,向有關(guan) 金融機構發放的第一批855億(yi) 元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中,農(nong) 業(ye) 銀行獲得資金113.68億(yi) 元,對應前期已發放的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碳減排重點領域貸款189.46億(yi) 元,支持國家電投張北“互聯網+智慧能源”800MW風光電示範項目、大唐象山漁光互補太陽能發電、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等項目263個(ge) ,支持企業(ye) 197家,可帶動碳減排382.56萬(wan) 噸,占人民銀行首批碳減排支持工具帶動碳減排量的13.3%。
據介紹,兩(liang) 個(ge) 工具堅持“先立後破”,鼓勵“兩(liang) 條腿走路”,在發展清潔能源的同時繼續支持煤炭煤電清潔高效利用。對於(yu) 符合要求的商業(ye) 銀行貸款,人民銀行按貸款本金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資金支持,利率均為(wei) 1.75%,是人民銀行最優(you) 惠的利率。截至目前,人民銀行通過兩(liang) 個(ge) 工具分別支持金融機構發放貸款2308億(yi) 元、134億(yi) 元,其中碳減排貸款帶動年度碳減排4786萬(wan) 噸二氧化碳當量。
通過一係列製度安排,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綠色貸款、綠色債(zhai) 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chan) 品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chan) 品和市場體(ti) 係。截至2021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yu) 額15.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內(nei) 綠色債(zhai) 券發行量超過6000億(yi) 元,同比增長180%,餘(yu) 額達1.1萬(wan) 億(yi) 元。同時,綠色債(zhai) 券期限搭配更為(wei) 合理,成本優(you) 勢逐步顯現。據統計,與(yu) 可比普通債(zhai) 券相比,2021年77%的綠色債(zhai) 券具有發行成本優(you) 勢。
加大產(chan) 品創新力度
對於(yu) 未來的資金投向,小微企業(ye) 、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仍是各大上市銀行發力的重點。專(zhuan) 家表示,金融對實體(ti) 經濟的“供血”能力和效率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銀行業(ye) 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適配性,將為(wei)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中行副行長王誌恒表示,展望全年信貸計劃,一是規模保持穩健增長。中行對標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繼續擴大新增貸款規模,預計境內(nei) 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增幅不低於(yu) 10%。二是結構繼續優(you) 化。從(cong) 行業(ye) 維度看,中行將持續加大對小微企業(ye) 、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合理管控“兩(liang) 高一剩”信貸投放。
交行副行長郭莽表示,今年將進一步加大服務實體(ti) 經濟力度,持續推進信貸資產(chan) 結構的優(you) 化。總量上,信貸增幅大概在11.5%,與(yu) 去年大體(ti) 一致,同時按照人民銀行要求適度調整。結構方麵,一是繼續支持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信貸、製造業(ye) 、專(zhuan) 精特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重點領域,二是保持個(ge) 人按揭貸款的穩定投放,推進個(ge) 人消費貸款。
光大銀行行長付萬(wan) 軍(jun) 表示,今年光大銀行將繼續在信貸資源配置上加大力度,預計今年一般貸款和債(zhai) 券融資增速將分別達到11.5%和15%,通過積極的信貸安排,服務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著力支持製造業(ye) 、科技創新、普惠小微、民營企業(ye) 和綠色產(chan) 業(ye) 的發展。
“下一步,工行將密切跟蹤國家‘30·60’步伐,加強投融資結構調整,實現低碳轉型的目標。同時,注重氣候風險並做好壓力測試,實現綠色、共享、共贏發展。”工行副行長徐守本介紹,一是繼續加大綠色投融資支持力度,更好地助力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二是加強綠色金融產(chan) 品服務創新,積極創新碳市場金融服務;三是加強環境和社會(hui) 風險防控,全麵實施投融資綠色分類管理,提升環境和社會(hui) 風險智能化管理水平;四是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從(cong) 資產(chan) 端、運營端同步發力,持續推進投融資綠色低碳轉型、自身運營低碳化轉型等重點工作;五是打造綠色金融品牌,加強綠色金融交流合作與(yu) 前瞻研究,做好對外宣傳(chuan) 、ESG信息披露等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