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雲”上問診、手機直播……數字鄉村讓農民生活更美好

發布時間:2022-05-06 11:06:00來源: 人民日報

  數字鄉(xiang) 村建設,讓農(nong) 民生活更美好(深度觀察·數字化為(wei) 鄉(xiang) 村帶來什麽(me) 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讓人民群眾(zhong) 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根網線連起城鄉(xiang) ,優(you) 質消費品走進農(nong) 家,醫療、教育等優(you) 質公共資源下沉,農(nong) 家美食、鄉(xiang) 村美景收獲無數網友點讚……在全國,隨著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數字鄉(xiang) 村建設促進農(nong) 村消費方式轉變,讓農(nong) 民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網上購物,“有啥買(mai) 啥”變成“啥好買(mai) 啥”,坐在家裏就能“逛”全國

  九山相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鄉(xiang) 九山村“藏”在其間。

  搭上互聯網快車,小山村連通大世界。“前不久,我在網上相中了一款電飯煲,蒸煮燉煲,功能齊全,還能定時。”選好商品,加入購物車,下單付款……村民朱應華操作順溜。3天後,快遞送貨上門。

  一根網線,讓一件件商品“飛”進農(nong) 家。朱應華說:“網上買(mai) 了熱水器,洗澡更方便。今年春節,我還下單買(mai) 了不少零食禮包、保健品,走親(qin) 訪友有麵子。”

  過去“有啥買(mai) 啥”,如今“啥好買(mai) 啥”,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消費在升級。“圖價(jia) 格優(you) 惠,更圖品種多、質量好,還能看網友的評價(jia) 。”朱應華笑嗬嗬地說,“坐在家裏就能‘逛’全國,城裏人用的吃的好東(dong) 西,咱也能買(mai) 到。”

  曾經,交通不便阻擋了村民們(men) 的消費升級。“市麵上啥賣得好,想破腦袋也想不到。”朱應華回憶,以往一條窄窄的土泥路七彎八拐,村民到鎮上趕集,爬坡越溝,早早出門,中午才能走到。每次趕集,朱應華總是一口氣把缺的東(dong) 西都買(mai) 齊,背上的竹簍滿得冒尖尖。

  “要是買(mai) 建材、家具、家電等大件,就更麻煩了。”朱應華還記得當年家裏買(mai) 電視,找了村裏兩(liang) 個(ge) 年輕人才抬回家。

  消費之變折射山鄉(xiang) 巨變。如今,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戶。“騎上摩托車到市裏,比過去快兩(liang) 個(ge) 多小時,進城辦事,說走就走。”朱應華說。

  路網暢通,快遞進村了。“過去騎摩托車去鎮上寄收快遞,郵費不少花,還得搭上油錢,大家不願用。前年村裏的快遞點建好了,離我家就幾百米,寄取包裹一點不費勁。”朱應華感慨。

  快遞點建在九座山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裏,負責人張廷龍介紹:“平日裏收發貨需求多,我們(men) 和區供銷社、快遞公司簽訂協議,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寄收快遞。”

  織密物流網點,村民網購更方便。“區裏建了兩(liang) 個(ge) 倉(cang) 儲(chu) 服務中心,11個(ge) 鄉(xiang) 鎮配套快遞物流中轉站,173個(ge) 村建有快遞網點,農(nong) 村物流網絡體(ti) 係不斷完善,打通了‘最後一公裏’。”夷陵區副區長許祖鋼介紹。

  硬件升級,軟件也要跟得上。從(cong) “老年機”換成智能手機,朱應華剛開始不適應:軟件咋下載?付款咋操作?圖標五花八門,點哪兒(er) 都不對……村裏開了電商培訓班,朱應華積極報名,“老師在上麵講,我一步一步跟著學,很快就上道了。買(mai) 東(dong) 西、看新聞、打視頻電話,現在都離不開手機嘍。”

  電商培訓課程深深吸引了朱應華,怎麽(me) 開微店、粉絲(si) 哪裏找、短視頻怎麽(me) 拍,他學得非常認真。“鑽”進手機裏,朱應華發現新天地:“網購這麽(me) 方便,那咱家的山貨放網上賣行不行?”

  說幹就幹,朱應華的微店開張了。“茶葉、天麻發在朋友圈,村裏的好山好水拍成短視頻,網友們(men) 紛紛點讚,幾乎每天都有人下單。”去年朱應華的微店銷售額達30多萬(wan) 元。“從(cong) 全國買(mai) 東(dong) 西,又把東(dong) 西賣到全國,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改變了我的生活!”朱應華感慨。

  越來越多的鄉(xiang) 村生活因“網”而變。“我們(men) 不斷完善物流網絡,優(you) 化服務,讓村民樂(le) 享‘網上購物、貨到家門’。此外,區裏為(wei) 有意願、有能力的農(nong) 民提供優(you) 惠政策、創業(ye) 幫扶、實務培訓,促進農(nong) 村電商興(xing) 農(nong) 富農(nong) 。”夷陵區經信商務局黨(dang) 組書(shu) 記楊金華介紹,目前全區網商超過7000個(ge) ,電商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1萬(wan) 人。

  一網跨重山,消費品下沉鄉(xiang) 村,農(nong) 產(chan) 品上行城市。看全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組織開展農(nong) 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累計培訓受眾(zhong) 超過1億(yi) 人次。“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建成運營益農(nong) 信息社46萬(wan) 個(ge) ,覆蓋80%的行政村。2021年“快遞進村”比例超過80%;全國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達2.05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1.3%;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銷售額達4221億(yi) 元,同比增長2.8%。

  “雲(yun) 上”問診,衛生院連上大醫院,農(nong) 民在家門口享受優(you) 質醫療資源

  “哪裏不舒服?”

  “已經打了3天針,可一動彈,胸口還是覺得悶。”

  在山東(dong) 省嘉祥縣老僧堂鎮衛生院,70多歲的患者杜際賓坐在椅子上,揉著胸口。屏幕另一頭,縣人民醫院心肺病專(zhuan) 家仔細詢問病情。

  “咳嗽停不下來,氣也不順。”前不久,大風降溫,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杜際賓感到不舒服,家人趕緊把他送到鎮衛生院,“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往縣裏跑太折騰了。”

  醫生診療後,杜際賓的症狀不見好轉。“要不咱們(men) 網上找縣醫院專(zhuan) 家看看?”在醫生穀二英的提議下,一場在線遠程會(hui) 診開始了。

  打開“醫聯網遠程醫療信息平台”,選擇“嘉祥縣人民醫院”,專(zhuan) 家頭像顯示在屏幕上。穀二英已經提前把病曆、化驗單、CT片子上傳(chuan) 後台,還與(yu) 專(zhuan) 家提前溝通了病情。

  “考慮患者有肺炎,消炎藥可以再加點。”“大叔,咱這個(ge) 是慢性病,急不得,心態要平和”……不到半個(ge) 小時,專(zhuan) 家給出了診斷意見。

  “我們(men) 更換了藥物,又為(wei) 患者打了3針,病情逐漸好轉。”穀二英舒了口氣。

  “雲(yun) 上”問診,讓村民在家門口看上好醫生。“以前跑趟縣醫院,俺們(men) 到處借車。掛號、排隊、交費,跑來跑去,要花上半天,最辛苦的還是老人。”杜際賓老人的兒(er) 媳婦吳海菊感慨,“現在有了互聯網遠程醫療,方便多了。”

  “一張網”連通市縣鄉(xiang) 村四級醫院。“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老僧堂鎮衛生院院長楚長明介紹,“知名專(zhuan) 家在線診療,患者看好病不費勁,還能少花錢。”

  鎮裏的兩(liang) 個(ge) 衛生服務站、21個(ge) 衛生室全部開通了遠程醫療會(hui) 診係統。此外,縣直3家公立醫院、11個(ge) 鎮街衛生院與(yu) 市醫院建立放射和心電遠程會(hui) 診係統,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

  平日裏,穀二英還是杜際賓的簽約家庭醫生。“胸口憋氣嗎?身上還覺得乏嗎?”剛邁進杜際賓家的門,穀二英就急切地詢問。掏出聽診器,打開血壓儀(yi) ,一項項地檢查、記錄。他看著緊閉的窗戶,悉心叮囑,“天氣暖和了,多開窗通氣,有利於(yu) 恢複。”

  “各項檢查指標上傳(chuan) 後台,形成電子病曆,一旦指標出現異常,就能早發現、早診斷、早預防。”穀二英說,“我負責巡護20多名老人,有了大數據幫忙,不用總懸著心。”

  大數據跑起來,全方位守護村民日常健康。“縣裏實現人口數據、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曆等互聯共享,各級醫院互認互通。專(zhuan) 家在線看病,家庭醫生定期巡護,患者實時查詢個(ge) 人健康檔案。”嘉祥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曹剛介紹。

  “互聯網+醫療”緩解了“看病難”,也緩解了“看病貴”。“以前看病要往大醫院跑,花費大,報銷不方便。”吳海菊算了筆賬,“如今,信息聯網,衛生院就可以一站完成新農(nong) 合報銷,不用來回跑了。家門口看病,省下了路費、住院費,這次少花了近1500元。”

  數據多跑路,群眾(zhong) 少跑腿。“縣裏建成縣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組建了274個(ge) 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實現家庭醫生簽約、遠程會(hui) 診、分級診斷、便民服務等一網覆蓋。”曹剛說。

  “互聯網+醫療”讓城鄉(xiang) 共享優(you) 質資源,為(wei) 廣大村民健康保駕護航。目前,29個(ge) 省份已建立省級遠程醫療平台,832個(ge) 脫貧縣實現遠程醫療全覆蓋,2400多個(ge) 醫聯體(ti) 牽頭醫院建立遠程醫療中心,全國已有535個(ge) 縣(區、市)建成縣、鄉(xiang) 、村三級聯動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ti) ,縣域內(nei) 就診率超90%。

  手機直播,老手藝煥發新生機,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

  “走,去買(mai) 幾棵樹。”

  “轟轟轟”,一輛大卡車駛出村門;攤位前,村民們(men) 仔細挑選樹苗;吊臂揮動,大樹穩穩栽入土中……

  鏡頭流暢切換,人物栩栩如生,一條記錄鄉(xiang) 村生活的短視頻,播放量超70萬(wan) 人次,網友直呼新鮮。這一個(ge) 個(ge) 逼真場景,沒想到都是用泥巴捏成的。

  視頻拍攝者是來自河南省浚縣伾山街道寺下頭村的朱付軍(jun) 。他在快手上叫“泥巴哥”。朱付軍(jun) 用泥人、泥車、泥房子等,講述著身邊的故事,積累了300多萬(wan) 粉絲(si) 。

  “浚縣泥咕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流傳(chuan) 了上千年。老鄉(xiang) 們(men) 用和好的黃泥,反複揉搓捏點,再描上圖案、繪上顏色,活靈活現的泥塑就做成了。泥塑身上還藏著關(guan) 竅——對著小孔吹氣,“咕咕咕”的聲音就能傳(chuan) 出來。

  朱付軍(jun) 回憶起童年時光,“奶奶在院子裏捏‘泥咕咕’,我和哥哥在旁邊照著學。捏好的泥塑成了我們(men) 的玩具,一下午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到十七八歲,朱付軍(jun) 外出打工,幹過保安,當過建築工人,想家的時候,就捏一捏“泥咕咕”。

  如同朱付軍(jun) 一樣,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多了,村裏漸漸少了人氣。朱付軍(jun) 說:“隻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老人們(men) 才會(hui) 捏好‘泥咕咕’,到集市上換點零用錢。老手藝要是在我們(men) 這代人手裏丟(diu) 了,該多可惜啊!”

  如今,朱付軍(jun) 回到村裏,讓老手藝煥發出新生機。

  和短視頻結緣,源自一場意外。2017年,朱付軍(jun) 不小心摔傷(shang) 了腿。在家休養(yang) 的日子裏,他迷上了短視頻。看到不少人記錄鄉(xiang) 村生活獲得滿屏點讚,朱付軍(jun) 躍躍欲試,“腳剛能下地,我就找到哥哥商量。”

  第一條短視頻很簡單:“突突突”,一輛泥巴做的拖拉機緩緩前進。200多萬(wan) 人次的播放量,讓朱付軍(jun) 驚喜萬(wan) 分,“哥,咱火了。”

  朱付軍(jun) 的熱情被點燃。每天想腳本、捏泥塑、和網友互動。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拍攝團隊。“咋樣運鏡、咋樣配音、啥樣的故事好看,我們(men) 照著網上課程一點點學,短視頻做得越來越好,現在不少人還來問我們(men) 怎麽(me) 做‘定格動畫’呢。”朱付軍(jun) 感慨。

  製作“泥咕咕”的手藝也不斷精進。“有一次,我們(men) 打算拍一條泥塑下水的視頻,不管是塗油漆還是防水膠,效果都不行。”朱付軍(jun) 四處打探,在家中建起小土窯,可泥塑放進去一燒,就出現了裂痕。

  “我們(men) 找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王學仁,拜師學藝。”朱付軍(jun) 說,“原來,燒製泥塑先要小火,然後慢慢升溫。身上加彈簧、鋼絲(si) ,泥塑就‘活’了;小孔角度不準,泥塑就吹不響。門道可真不少。”

  點讚量噌噌漲,“泥咕咕”被更多的人熟知。“第一場直播,幾秒鍾時間,近200單泥塑就被搶光,沒想到大家熱情這麽(me) 高。”朱付軍(jun) 把村裏的男女老少發動起來,他舉(ju) 著手機,在村口介紹“泥咕咕”曆史,走到村民家中,把老人們(men) 製作泥塑的過程拍下來,“我們(men) 已經幫100多名手藝人賣出了近10萬(wan) 件泥塑。”

  短視頻喚醒了沉睡的鄉(xiang) 村文化。“我們(men) 鼓勵年輕人製作優(you) 秀短視頻,推動優(you) 秀鄉(xiang) 村文化資源數字化,更好傳(chuan) 承。鄉(xiang) 土文化留得住、傳(chuan) 下去,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快手泛知識和付費業(ye) 務副總裁周曉晗介紹,“如今,在快手上每3秒鍾就有一條有關(guan) 非遺的視頻產(chan) 生,累計播放量超2245億(yi) 次。超過1.9億(yi) 月活躍用戶關(guan) 注、學習(xi) 農(nong) 業(ye) 知識。”

  數字賦能鄉(xiang) 村文化,民間技藝、習(xi) 俗等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許多農(nong) 民不僅(jin) “富腦袋”,還吃上“文化飯”。我國提出匯集鄉(xiang) 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地方戲曲劇種、農(nong) 耕文明遺址等數據資源,豐(feng) 富中國文化遺產(chan) 標本庫,實現鄉(xiang) 村核心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目前,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打造了雲(yun) 上鄉(xiang) 村春晚、百姓大舞台等一批全國性品牌。2020年全國鄉(xiang) 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動和百縣萬(wan) 村網絡聯動,有49617個(ge) 村參與(yu) ,春節、元宵節期間網絡參與(yu) 者超過4.65億(yi) 人次。“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繼續支持實施“全國智慧圖書(shu) 館體(ti) 係建設”“公共文化雲(yun) 建設”項目,進一步提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水平。

  版式設計:張芳曼

  本報記者 王 浩 李曉晴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