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感染者從體麵的稱呼做起
尊重感染者從(cong) 體(ti) 麵的稱呼做起
“對麵樓清羊了”“今天小區驚現3個(ge) 小陽人”“兩(liang) 隻小羊統統消毒”……最近,全國多地出現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網絡上對感染者的稱呼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人戲謔地將感染者稱為(wei) “小陽人”“羊”,並由此衍生出一係列新表述。比如,將感染者轉移至方艙稱為(wei) “抓羊”“牽羊”,把向封控樓運送物資叫做“投喂”等。
對此,有人認為(wei) 這不過是一種調侃,不必太語言“潔癖”,很多使用這些稱呼的人也隻是一時跟風,並無惡意。但是,稱呼本身即能代表一種看法、一種態度,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被指稱者在社會(hui) 中的處境。正如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所闡釋的,某些針對傳(chuan) 染病的修辭方式的確會(hui) 對社會(hui) 產(chan) 生消極影響。具體(ti) 到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而言,則關(guan) 係到他們(men) 能否被尊重、被善待,是否會(hui) 被排擠、不滿等情緒傷(shang) 害。因此,嚴(yan) 肅地審視針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的諸多修辭是否妥當、是否道德,絕不是小題大做。
為(wei) 了及時阻斷病毒傳(chuan) 播,實現精準防控,的確有必要對居民進行醫學概念上的區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也有義(yi) 務配合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但是,若是在社會(hui) 層麵戲稱他們(men) 為(wei) “小陽人”“羊”等,則存在汙名化感染者的風險。一方麵,這些指稱過度放大了“感染者”這一身份,很容易遮蔽其作為(wei) 普通公民的其他麵向。要知道,他們(men) 並不是疫情統計表中的一個(ge) 冰冷數字,而是本該在校園裏自由活潑的學生,在工位上正常工作的上班族,能夠與(yu) 父母時常見麵的兒(er) 女……他們(men) 本身也是無辜的受害者,也有著豐(feng) 富的情感和合理的需求,感染後更是麵臨(lin) 著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此時,他們(men) 更需要的是關(guan) 懷、幫助,而不是被冷漠、戲謔地指稱為(wei) “羊”。
另一方麵,各種汙名化、物化感染者的說法,暗含著一種“劃界”、歧視的疏遠態度。動輒用“小陽人”“幾隻羊”等話語稱呼感染者,也是將其劃為(wei) 與(yu) “我們(men) ”不同的“他者”。語言的調侃可能變成現實的枷鎖,這種歧視性指稱,可能會(hui) 進一步加劇感染者在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在語言的暗示作用下,一旦被貼上“羊”的標簽,感染者就容易被疏離、被另眼相待,甚至遭遇“社會(hui) 性死亡”,難以回歸正常的社會(hui) 生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men) 需要的是溫情的團結互助,而不是人為(wei) 製造隔閡。前段時間,一段播客內(nei) 容讓我深有感觸,有位嘉賓分享道:在觀察過小區鄰居對陽性病人的態度後,自己感到很慶幸。因為(wei) 沒有人會(hui) 因為(wei) 小區有陽性病例而大加抱怨,也沒有人會(hui) 極力阻撓正常出院的治愈者回家。
其實,這正是一個(ge) 社區、社會(hui) 給人帶來安全感的關(guan) 鍵所在。當大家都在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參與(yu) 防控,用人性化、溫情的方式善待鄰裏,自然能形成正向的互助循環,自己最終也會(hui) 被溫暖和安全感所包圍。相反,如果一味汙名化、貶抑、歧視感染者,隻會(hui) 加深誤解,加劇病患的恥感和恐慌,使其在上報行程、軌跡時有所恐懼、猶疑,增加疫情防控工作的不確定性。
可見,為(wei) 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正名,警惕各類加諸他們(men) 身上的“有毒”修辭,絕不是“反應過度”。對一個(ge) 群體(ti) 的社會(hui) 化稱呼,本身就折射出我們(men) 如何看待他人,並繼而影響著這一群體(ti) 所處的社會(hui) 環境。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抱有更多尊重、更多共情,是文明社會(hui) 的要求,也是科學防控理念的體(ti) 現。因此,不要以為(wei) 隨手發一個(ge) “羊”的表情包無傷(shang) 大雅,也不要因為(wei) “好玩”而跟風濫用不當指稱。尊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應當從(cong) 給他們(men) 體(ti) 麵、恰當的稱呼做起。
任冠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