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排名並不意味著排斥國際交流
退出排名並不意味著排斥國際交流
近日,據媒體(ti) 報道,中國人民大學決(jue) 定不再參加國際排名。南京大學此前也明確,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wei) 重要建設目標。蘭(lan) 州大學相關(guan) 工作人員表示,該校未參加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之前給QS排名報過一年數據,後來應該沒有再跟進。
五花八門的大學排行榜、以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為(wei) 核心的教育評價(jia) 方式,加重了高校的負擔,助長了辦學治校的急功近利。當國際排名成為(wei) 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關(guan) 鍵績效指標,一些高校為(wei) 了提高國際排名窮盡手段,忽略學校、學科的實際情況,讓辦學定位搖擺不定。
要使大學教育真正“破五唯”,就必須深化教育評價(jia) 改革。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辦學曆史、學科實力和地方特色,不能“一刀切”。隻有讓教育評價(jia) 指揮棒更加科學有效,才能確保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的正確航向。
不過,一些高校宣布退出國際大學排名以後,同時引發人們(men) 的擔心和焦慮——不參加國際排名,高校之間的競爭(zheng) 如何遵循教育本質?需要明確的是,退出國際大學排名並不意味著排斥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yu) 合作,而是打破對榜單的迷戀和依賴,揚長避短、有所取舍,逐步完善和優(you) 化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認同的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
如果生搬硬套一些國際大學排行榜量化的指標體(ti) 係,如教師中博士學位占比、國際學生比例、師生具有海外留學經曆比例等,很容易導致高校辦學“不接地氣”。雖然圍繞著量化指標,提升國際排名的成績可能立竿見影,但如果學校因此走上“重數量輕質量、重規模輕內(nei) 涵”的畸形繁榮道路,顯然背離了師生期望和公眾(zhong) 期待。
任何一個(ge) 大學排行榜,都難以全方位衡量出一所大學在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等方麵所作出的所有貢獻。麵對“亂(luan) 花漸欲迷人眼”的大學排行榜,我們(men) 既不能“照單全收”,也不能自彈自唱、孤芳自賞,可以從(cong) 學校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地選取部分指標和數據,作為(wei) 辦學治校的一種參考。
如何對高校進行教育評價(jia) ,是一個(ge) 世界性、曆史性和實踐性難題。退出國際大學排名並不意味著高校不要外部評價(jia) ,而是要逐漸改進和優(you) 化教育評價(jia) 方式。教育評價(jia) 不能依賴量化指標,而是需要定量與(yu) 定性有機結合,采用分類評價(jia) 、增值評價(jia) 、過程評價(jia) 、長周期評價(jia) 、綜合評價(jia) 等多元化評價(jia) 方式,努力實現教育評價(jia) 的專(zhuan) 業(ye) 化、規範化和精準化。
非新無以為(wei) 進,追尋“世界一流”的腳步始終不能停歇。高校與(yu) 其被排名左右,還不如增強學科建設自信和辦學定力,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到優(you) 勢領域、特色方向的創新與(yu) 突破上。隻有深化教育評價(jia) 改革,才能充分激發內(nei) 生動力和辦學活力,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才會(hui) 邁上新台階。
楊朝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