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排放,該討論科學與安全問題
核廢排放,該討論科學與(yu) 安全問題
◎本報記者 李 楊
5月18日的定期例會(hui) 上,日本原子力規製委員會(hui) 審查通過了東(dong) 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染水經稀釋後向海洋排放的計劃。此前,日本政府於(yu) 2021年4月製定了將核汙染水過濾並經海水稀釋後排放入海的基本方針,東(dong) 京電力公司製定相應具體(ti) 方案,報送日本核監管機構——原子力規製委員會(hui) 審查。
必須指出的是,原子力規製委員會(hui) 的審查主要集中於(yu) “現實可行性”,即排放入海所需的計劃和設備有無隱患及安全性問題,而非審查“科學性”,即排放入海的方針本身是否科學並足夠安全。簡言之,核監管機構隻審查怎麽(me) “幹”,不審查“能不能幹和該不該幹”。
那麽(me) 該計劃是否真的已經到了無需討論“科學性”,直接跳躍到了“可行性”論證的階段了呢?
有國際環保組織在2021年便指出,東(dong) 電的多核素去除設施水處理技術既不能去除氚或碳14,也不能完全去除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如鍶90、碘129和鈷16。氚的放射性半衰期時間為(wei) 12.3年,待其風險降到相當低的程度則需要100年之久。盡管被攝入體(ti) 內(nei) 的氚經過10天左右有一半會(hui) 被排出體(ti) 外,且放射能量非常低,但其停留在人體(ti) 內(nei) 卻會(hui) 產(chan) 生持續損害遺傳(chuan) 基因的風險,而有機結合型氚在人體(ti) 內(nei) 停留的時間則更是會(hui) 大大延長。
此前日本政府的報告稱,氚的分離技術尚未進入應用階段,如要等到其技術成熟,直待將“處理水”中氚完全過濾將頗耗時日。然而這一結論卻似乎有著其他考量。日本經濟產(chan) 業(ye) 省早在2014年就曾撥款約1000萬(wan) 美元給美國放射性廢物管理專(zhuan) 業(ye) 公司,令後者做氚分離技術的示範,目的就在於(yu) 解決(jue) 福島核電站積累的氚的挑戰。但彼時報道就曾指出,現行的將氚從(cong) 重水中分離的技術對於(yu) 處理福島核廢水過於(yu) “昂貴”。更不待言如今加拿大和俄羅斯兩(liang) 家公司已經成功試驗分離氚的技術。日本政府對技術日漸成熟,應用未來可期這一現實卻視而不見。
從(cong) 哲學角度看,事物的“可行性”與(yu) “不可行性”是一個(ge) 矛盾統一體(ti) ,舉(ju) 凡涉及公共利益乃至全人類利益的決(jue) 策,其“不可行性”的研究論證本是題中應有之義(yi) 。如果方針和結論先行,後加以研究和論證,難免會(hui) 陷入“自圓其說”的陷阱之中。
或片麵收集、羅列有利於(yu) 決(jue) 策實施的主客觀因素,而有意無意回避影響決(jue) 策實施的不利因素;或片麵論證決(jue) 策實施後的積極影響和正麵前景,而對於(yu) 決(jue) 策實施後的負麵影響及可能存在的問題估計不足、強調不夠;或考慮當前諸多條件所限,短期能夠舒緩當前的壓力,中長期來看不僅(jin) 無濟於(yu) 事還有遺患無窮的可能。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廢堆”作業(ye) 或將持續30至40年。“廢堆”一日不完成,核汙染水就將“源源不絕”。2021年,用於(yu) 福島第一核電站冷卻作業(ye) 的日均核汙染水為(wei) 150噸,東(dong) 京電力公司提出目標到2025年為(wei) 止要將這個(ge) 數字降到日均100噸。即便以此為(wei) 基準,30年間也將產(chan) 生100萬(wan) 噸核汙染水。30年後“廢堆”和清理作業(ye) 能否如期進展,誰也無從(cong) 得知。
然而,東(dong) 京電力公司預計有關(guan) 福島核電站排廢入海關(guan) 聯項目(2021年—2024年)支出費用擬達到430億(yi) 日元。該筆費用主要用於(yu) 排廢入海的施工和海洋監測活動,費用將從(cong) 政府用於(yu) “廢堆”而設立的基金中支取。如此行事不免讓人有舍本逐末之疑。
從(cong) 原子力規製委員會(hui) 完成審查到正式認可之間,排放入海計劃還有一個(ge) 月的“征集意見期”。一年前《東(dong) 京新聞》向日本政府和東(dong) 京電力公司拋出的排廢三問言猶在耳——儲(chu) 水罐增設用地是否真的“有限”?排廢入海後節約出儲(chu) 水罐用地能否保證“廢堆”作業(ye) 如期完成?若無法說服漁業(ye) 團體(ti) 並獲得當地諒解如何是好?
頂著利益攸關(guan) 方漁業(ye) 團體(ti) 的強烈反對、環保團體(ti) 的奔走疾呼、周邊國家的關(guan) 注疑慮,拍板決(jue) 策的當事方能否在“征求意見”中從(cong) 善如流,回到科學和公共利益前提下重新審視計劃本身,才是對其最大的考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