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2022年求職季:“盼就業”與“愁招工”,斷點在哪裏

發布時間:2022-05-24 14:15:00來源: 光明日報

  “盼就業(ye) ”與(yu) “愁招工”,斷點在哪裏

  編者按

  與(yu) 高校畢業(ye) 生的匆匆步履相伴,2022年求職季如約來臨(lin) 。1076萬(wan) 名95後、00後大學生將迎來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未散去、就業(ye) 市場壓力增加的背景下,如何讓畢業(ye) 生得其所、安其心、樂(le) 其業(ye) ?黨(dang) 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hui) 各界齊心努力——國辦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就業(ye) 創業(ye) 工作的通知》;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等部門啟動百萬(wan) 就業(ye) 見習(xi) 崗位募集計劃;教育部開展全國高校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ye) 專(zhuan) 項行動;各地高校、企業(ye) 統籌協作,有條不紊開展就業(ye) 促進周等活動……匯聚合力、共促就業(ye) ,“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在實踐中穩步落實。

  作為(wei) 育人才、促就業(ye) 的關(guan) 鍵主體(ti) ,高校、企業(ye) 如何雙向奔赴,為(wei) 暢通就業(ye) 渠道共同發力?怎樣形成長效機製,讓人才求職、企業(ye) 覓才都不再難?今日起,本報推出“校企攜手促就業(ye) ”係列報道,派出報道組走進高校、企業(ye) ,走近畢業(ye) 生群體(ti) ,了解難點、傾(qing) 聽訴求,展示好做法、尋求真對策,為(wei) 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就業(ye) 尋方問計、搭建橋梁。

  這個(ge) 畢業(ye) 季,讓我們(men) 一起攜手共赴、逐夢明天……

  進入5月,北京某高校本科畢業(ye) 生李思的就業(ye) 路走到了“關(guan) 鍵階段”。

  剛剛過去的這個(ge) 春天,她等來了並不理想的考研成績,又被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求職的節奏。如今,她每天聚精會(hui) 神地趴在電腦前,篩選企業(ye) 信息、海投簡曆。“是挺不容易,但機會(hui) 還是有的,要仔細把握。”

  李思是今年高校畢業(ye) 生大軍(jun) 中的普通一員。

  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ye) 生達1076萬(wan) 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曆史新高。與(yu) 此同時,受國際疫情影響,這兩(liang) 年返回國內(nei) 就業(ye) 的海外留學生也不斷增加。

  一場事關(guan) 千萬(wan) 高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保衛戰”,如何打贏?

  “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落地有聲,政策“大禮包”頻頻助力:人社部等十部門啟動實施百萬(wan) 就業(ye) 見習(xi) 崗位募集計劃;教育部開展全國高校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ye) 專(zhuan) 項行動;就業(ye) 促進周等活動在各地接連舉(ju) 辦……

  記者走訪發現,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仍大量存在,但供與(yu) 求之間,一個(ge) 個(ge) 斷點有待彌合:不同學曆畢業(ye) 生,“兩(liang) 頭”搶手“中間”遇冷;不同行業(ye) 用人單位,有的一崗難求,有的無人問津;甚至同一個(ge) 學生、不同求職時間,能獲得“offer”的概率也大不一樣。

  一頭“盼就業(ye) ”,一頭“愁招工”。問題緣何而生,斷點怎樣補齊?記者多方調研,尋找答案。

  畢業(ye) 生:“兩(liang) 頭”搶手“中間”冷

  春節以來,李思已經在網上“海投”出100多份簡曆。“也參與(yu) 過幾家企業(ye) 的線上麵試,不太滿意。”對於(yu) 第一份工作,她有個(ge) “小目標”:行政崗位、待遇穩定、不要出差。

  這恰恰是今年就業(ye) 市場上最為(wei) 稀缺的崗位。

  由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發布的2021年四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ge) 職業(ye) 中,43個(ge) 屬於(yu) “生產(chan) 製造及有關(guan) 人員”;排名前10的職業(ye) 均為(wei) 營銷員、餐廳服務員、車工等,很多高校畢業(ye) 生的求職意向與(yu) 此並不匹配。

  與(yu) 李思麵對的預期與(yu) 崗位供應的錯配不同,江蘇某高校畢業(ye) 生劉成則一直感慨自己“錯失良機”。

  畢業(ye) 於(yu) 機械製造與(yu) 自動化專(zhuan) 業(ye) 的劉成本來手握“一把好牌”,卻因執著考研先後錯過秋招、春招。等他從(cong) 考研失敗的沮喪(sang) 中走出,行業(ye) 內(nei) 較大的用人單位早已完成招聘。

  “企業(ye) 校招分為(wei) 秋招和春招,分別在9至11月和次年3至5月進行。一般來說,規模較大、質量較好的企業(ye) 在秋招季就完成了招聘計劃。”武漢一家芯片企業(ye) 負責人曾華在秋招時明顯感覺“學生不太積極”,“很多人在準備專(zhuan) 升本、考研等考試,無暇求職”。

  記者走訪發現,除了求職者預期與(yu) 崗位供應的錯配、企業(ye) 招聘與(yu) 學生求職時間的錯配外,今年就業(ye) 市場中不同學曆求職者“兩(liang) 頭”搶手“中間”冷的現象愈加突出:知名高校博士生、技工院校畢業(ye) 生、優(you) 質職教本科生頗為(wei) 搶手,而畢業(ye) 人數最多的普通院校本科生甚至碩士生找工作則相對困難。

  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觀察到,今年專(zhuan) 科院校畢業(ye) 生簽約率逆勢升高5個(ge) 百分點,超過普通本科。5月7日,海南發出博士招才“英雄帖”:首批1316個(ge) 博士人才需求崗位,人均年薪約35萬(wan) 元,最高年薪達100萬(wan) 元。

  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吳學敏介紹,截至目前,該校首批專(zhuan) 科起點入學的2年製本科生已有68.44%落實了就業(ye) 崗位,平均年薪超過9萬(wan) 元。

  用人單位:“看簡曆很豐(feng) 富,上崗後卻無所適從(cong) ”

  幾套桌椅、一部手機,外加厚厚一摞招聘資料,北京某企業(ye) 直播間裏,招聘主播劉一璐正忙著連線——疫情之下,線上招聘成為(wei) 招聘新趨勢。

  但參與(yu) 多次線上招聘後,南京某科技公司主管人事的副總經理林景認為(wei) “中間好似有堵牆”:“我們(men) 不能全方位了解學生,學生也無法到現場感受企業(ye) 氛圍,影響了‘雙選’效果。”

  像堵牆一樣隔開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不隻是招聘形式的變化。

  記者走訪企業(ye) 發現,部分崗位縮招的同時,很多中小微企業(ye) 、新興(xing) 業(ye) 態和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中西部地區及基層企業(ye) 仍存在用人缺口。受地域認知偏見、信息溝通不暢、求職者能力欠缺等因素影響,此類企業(ye) 往往“求才不得”,陷入“招工難”的境地。

  同時,如何透過簡曆與(yu) 麵試“看準”人才,也是企業(ye) 麵臨(lin) 的一道難題。

  “看簡曆很豐(feng) 富,上崗後卻無所適從(cong) 。”不少企業(ye) 受訪者感慨,一些畢業(ye) 生學曆、專(zhuan) 業(ye) 甚至實習(xi) 經曆都符合用人要求,但上崗實習(xi) 後才發現,在實踐能力等方麵差距較大。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分析:一方麵,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無法與(yu) 個(ge) 人預期匹配,最終求人而不得;另一方麵,求職者能力水平與(yu) 崗位需求之間存在差距,隻能望而卻步。

  近日被廣泛關(guan) 注的“月薪1.4萬(wan) 元都招不到機械專(zhuan) 業(ye) 學生”,就是例證。據報道,“招不到”是因為(wei) 該企業(ye) 心儀(yi) 的人才早已被其他“大廠”以更高工資提前簽約鎖定,而給出1.4萬(wan) 元月薪的製造企業(ye) 已是“下了很大決(jue) 心”。有評論稱:“中國的部分製造企業(ye) 需要及時更新市場觀念,正確看待製造業(ye) 人才。”

  彌合斷點:學校企業(ye) 是重要兩(liang) 端

  記者發現,麵對激烈的求職競爭(zheng) 、演變的就業(ye) 形勢,一些大學生的應對頗為(wei) 吃力。

  “應屆生對就業(ye) 市場的快速變化和定價(jia) 認知明顯滯後。”多家招聘企業(ye) 和服務平台反映,為(wei) 了回避矛盾,不少畢業(ye) 生對職業(ye) 選擇進行延遲性決(jue) 定。

  “要學會(hui) 提高專(zhuan) 注力和自製力,在單位時間內(nei) 提高求職效率。”Boss直聘研究院院長常濛說。

  “很多畢業(ye) 生還找不到求職的感覺。”陝西某高校就業(ye) 中心指導教師劉夢然發現,有學生第一次線上麵試時,穿著卡通毛衣就打開了攝像頭。當看到屏幕那邊身著正裝的HR時,“一下就蒙圈了”“稀裏糊塗結束了麵試”。

  她還經常發現學生“一份簡曆海投天下”:“既不了解求職企業(ye) ,也不了解自身優(you) 勢,更不了解兩(liang) 者之間在哪裏能產(chan) 生好的‘化學反應’,成功率自然大打折扣。”她認為(wei) ,麵對新的就業(ye) 形勢、招聘形態,大學生亟須提升自身“求職力”。

  “聽說有同學拿到了比這個(ge) 高的薪水,為(wei) 什麽(me) 我不能?”林景在招聘中常聽到此類訴求。他表示,畢業(ye) 生要樹立“就業(ye) 既要看當下,又要謀長遠”的良好心態:“每個(ge) 人能力各不相同、崗位各有差異,忽視行業(ye) 前景、上升空間等綜合要素的單一擇業(ye) 觀會(hui) 讓人錯失不少良機。”

  更多受訪專(zhuan) 家表示,漫漫求職路上,畢業(ye) 生所麵對的困惑不能僅(jin) 靠個(ge) 人求索來排解,學校、企業(ye) 更應成為(wei) 解難紓困的主體(ti) ——而且,功夫不僅(jin) 在當下,也在平時。

  “尤其是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學校的專(zhuan) 業(ye) 設置、知識技能培養(yang) 往往滯後於(yu) 產(chan) 業(ye) 迭代的步伐,理論與(yu) 實踐之間銜接不夠,人才的學校培養(yang) 、企業(ye) 接收之間存在斷點。”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汪昕宇認為(wei) ,“高校與(yu) 企業(ye) 須雙向發力,讓學生習(xi) 得真本領,才能破除求職乃至成長路上的一道道障礙。”

  (本報記者 鄧暉 李曉 陳之殷)

  (部分受訪者為(wei) 化名)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