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升級指南”:如何打破成長天花板
5月17日全國政協召開的專(zhuan) 題協商會(hui) 上,“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wei) 重要議題被提出,迅速引起各行各業(ye) 的廣泛支持。
在此之前,數字經濟作為(wei) 已連續4年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在社會(hui) 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培養(yang) 和技術升級等多方向凸顯其重要戰略意義(yi) 。任何產(chan) 業(ye) 的轉型和變革都非憑空產(chan) 生,背後少不了高端人才的有力支撐。
數字經濟時代同樣如此,高端技術人才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背後,是亟待解決(jue) 的人才培養(yang) 思路和高端人才儲(chu) 備需求。
近日,得到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職場研究項目組調研了2000位職場人群後,發布《2022年中國職場人群發展建議白皮書(shu) 》(下稱《白皮書(shu) 》),從(cong) 社會(hui) 產(chan) 業(ye) 升級需求、職場真實現狀以及職業(ye) 人士升級路徑等多個(ge) 方麵進行了全麵展示和梳理。
拿著這份職場“升級指南”,或許會(hui) 給“打工人”帶來一些新思路。
產(chan) 業(ye) 升級催生人才需求變化,職業(ye) 教育或成核心驅動力
《2020未來就業(ye) 報告》中指出,目前在職勞動者所掌握的核心技能將有44%在未來五年內(nei) 發生更替和變化,到2025年時,全球預計有50%的勞動者需要接受再培訓才能適應新的崗位需求。
技能人才是促進產(chan) 業(ye) 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技術的快速迭代重新定義(yi) 了企業(ye) 對人才的篩選規則,勞動力市場格局重構。擁有未來型技能、大數據技能、管理培訓一體(ti) 化技能的人才變得越來越搶手。
人口經濟學家蔡昉的研究結果顯示,第二產(chan) 業(ye) 的勞動者從(cong) 勞動密集型就業(ye) 轉向資本密集型就業(ye) ,要求受教育水平提高1.3年,而轉向第三產(chan) 業(ye) 的技術密集型就業(ye) ,則需要提高4.2年,僅(jin) 通過公共教育體(ti) 係難以實現這類轉變,需社會(hui) 化和市場化的各級各類教育培訓作為(wei) 補充,以緩解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錯配。
2021年4月,人社部製定發布《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大數字技能職業(ye) 培訓,指導各地在開展各類職業(ye) 培訓時,增加有關(guan) 數字技能的培訓內(nei) 容,指導各地麵向新技能新職業(ye) ,重點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數字技能培訓,大力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積極開發數字技能類新職業(ye) ,數字技能類職業(ye) 的職業(ye) 標準和評價(jia) 規範。遴選推薦一批互聯網職業(ye) 培訓平台。
據記者了解,擁有計算機、電子信息、軟件工程、人工智能、儲(chu) 能等學科專(zhuan) 業(ye) 方向的人才進入產(chan) 業(ye) ,他們(men) 積極擁抱產(chan) 業(ye) 、行業(ye) 的變化,表現出對新技術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追求,對崗位的適應性明顯增強。
由於(yu) 數字技術迭代快,需要課堂教學、實習(xi) 實踐與(yu) 產(chan) 業(ye) 保持同步,亟需企業(ye) 參與(yu) 人才培養(yang) ,持續推進產(chan) 教融合。
人社部等四部門於(yu) 2021年12月印發的《“十四五”職業(ye) 技能培訓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也指出,健全完善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體(ti) 係,大力開展企業(ye) 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
“充分發揮企業(ye) 培訓主體(ti) 作用,推動企業(ye) 建立健全職工技能培訓機製,支持各類企業(ye) 廣泛開展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訓、產(chan) 業(ye) 緊缺人才培訓、安全技能提升培訓、轉崗轉業(ye) 培訓、通用職業(ye) 素質和數字技能普及性培訓等,支持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及項目製培訓。”上述《規劃》還指出。
多元需求下,軟技能成職場“硬通貨”
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時代,工作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即組織結構趨於(yu) 扁平化,更加強調靈活的團隊協作,技能更替不斷加速,對勞動者的自我學習(xi) 和知識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不僅(jin) 關(guan) 乎硬技能,還有更多軟技能需求的出現,軟技能的不可替代性正進一步凸顯。
《白皮書(shu) 》顯示,職場環境中,超60%的中層遭遇職場能力瓶頸,提升無從(cong) 下手,首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職場能力提升渠道。工作了5年以上的“職場老人”中, “35歲危機”的挑戰在這一群體(ti) 中更加普遍。70.91%的職場人士表示自己正在遭遇“35歲危機”。
在具體(ti) 麵臨(lin) 的困境與(yu) 挑戰方麵,職業(ye) 發展瓶頸的問題最為(wei) 普遍,在調研中占比達到67.66%,66.9%存在職場能力不足的問題,身處人際關(guan) 係困境的職場人占比達到57.59%,41.36%的職場人難以平衡工作與(yu) 生活。
從(cong) 職場能力重要性的認知來看,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工作溝通能力、時間管理及目標管理能力、社會(hui) 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學習(xi) 能力。相較於(yu) 排名靠後的計算能力、讀寫(xie) 能力等“硬能力”,以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學習(xi) 能力等為(wei) 代表的“軟能力”的重要性更為(wei) 凸顯。
作為(wei) 職場人提升就業(ye) 中可能需要的各層麵軟技能就變得尤為(wei) 重要。
《重塑時代:2021人才資本趨勢報告》顯示,用人單位最看重的三項軟技能為(wei) 演繹推理能力、問題敏感度與(yu) 歸納推理能力。在這個(ge) 信息和數據爆炸增長的時代,能夠及時發現業(ye) 務問題、並以嚴(yan) 謹清晰的邏輯思維對問題進行深入洞察分析的人才將為(wei) 企業(ye) 創造更加核心可持續的價(jia) 值。
雖然用人單位和求職者及職場人均關(guan) 注軟技能的培養(yang) 與(yu) 提升,但兩(liang) 者則對最希望提升的軟技能需求錯位。具體(ti) 而言,雇主在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與(yu) 協調、快速學習(xi) 、抗壓與(yu) 情緒管理等技能上的需求均高於(yu) 職場人。
2021年12月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升教育質量,加強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更好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
《白皮書(shu) 》調研結果顯示,職場人遭遇職場能力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培訓、輪崗等職業(ye) 發展資源不足以及缺乏職場技能學習(xi) 渠道,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就業(ye) 人口技能提升白皮書(shu) 》顯示,近7成在校大學生沒有參加過職業(ye) 學習(xi) /培訓,而企業(ye) 在人才培養(yang) 中嚴(yan) 重缺位,職場全年培訓平均時長僅(jin) 8.25天,隻有輸出沒有技能上的收獲,其中46%職場人培訓時長不足5天。職場技能培訓的供給數量和質量的缺乏進一步加劇了人才供需錯位的矛盾。
這就意味著,職場人、求職者為(wei) 了提升崗位勝任力以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勝出,有必要根據就業(ye) 市場需求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提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