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雙減”撬動基礎教育改革大棋局

發布時間:2022-05-25 14:2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著力構建優(you) 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021年3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政協醫藥衛生界、教育界聯組會(hui) 上回應教育領域熱點問題

  ——————————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場前所未有的“雙減”改革啟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強調,堅持把優(you) 先發展教育事業(ye) 作為(wei) 推動黨(dang) 和國家各項事業(ye) 發展的重要先手棋。

  而在這盤棋中,基礎教育無疑是極為(wei) 重要的一環。

  2016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ti) 係中處於(yu) 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必須把握好定位,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教育方針,從(cong) 多方麵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

  旨在根治基礎教育諸多痼疾頑疾的“雙減”,對於(yu) 整個(ge) 中國教育來說意義(yi) 極為(wei) 深遠。

  謀定

  去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時,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學校曾經給高一的學生測試引體(ti) 向上,結果132名男孩一個(ge) 也拉不上去。

  不少專(zhuan) 家意識到了問題的嚴(yan) 重性。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說,當前,義(yi) 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首先影響學生的身體(ti) 健康、思想品德。學生整天埋頭於(yu) 作業(ye) ,睡眠不足,又缺乏鍛煉,體(ti) 力下降。現在學生中近視眼眾(zhong) 多,許多成年人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少齡化,這樣下去,國民體(ti) 質下降,今人擔憂。

  其實,我國一直非常重視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特別是近十年來更是出台了多項政策,2013年的《中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對學校的教學進度、作業(ye) 布置、考試評價(jia) 、教師補課等行為(wei) 進行了明確規定。從(cong) 2018年開始,校外教育培訓成為(wei) 減負工作的重點治理對象,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對嚴(yan) 禁超標培訓、嚴(yan) 禁培訓與(yu) 升學脫鉤等作出了規定。

  “教育包括培訓教育在內(nei) ,從(cong) 來都是一項崇高的公益性事業(ye) ,天然地應以立德樹人、教書(shu) 育人為(wei) 根本宗旨。”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研究員說。但是在“劇場效應”“教育功利主義(yi) ”等裹挾下,學生們(men) 校內(nei) 減下來的負擔,又在校外加倍地補上了。再加上資本的湧入,校外培訓迅速擴張,為(wei) 數不少的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尤其是麵廣量大的無資質培訓機構,偏離公益性辦學宗旨,迎合一些不合理的社會(hui) 需求,無視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應試為(wei) 導向、以提分為(wei) 目的,采取搶先學、超綱教、反複練等方式,紛紛麵向在校學生特別是義(yi) 務教育學段學生過度開展升學和考試學科知識培訓活動。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誌勇曾經講過這樣一個(ge) 例子,有位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教師,在暑期放假前問四年級的學生沒有學過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的請舉(ju) 手,結果隻有3個(ge) 學生舉(ju) 起了手;問已學過五年級下學期數學的請舉(ju) 手,結果有一半的學生舉(ju) 起了手。“這嚴(yan) 重幹擾了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破壞了良好的教育生態。”董聖足說。

  教育變成了“產(chan) 品”,商業(ye) 追求的當然是“利益”,《中國教育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0》顯示,我國基礎教育校外培訓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5184億(yi) 元。

  校外培訓機構不斷製造著家長的焦慮,同時利用這些焦慮繼續“綁架”家長,甚至在國民教育體(ti) 係之外再造了一個(ge) 教育體(ti) 係。

  改革迫在眉睫!

  2021年5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十九次會(hui) 議,他強調,義(yi) 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教書(shu) 育人主體(ti) 功能,強化線上線下校外培訓機構規範管理。

  也就是這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ti) 係,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堅決(jue) 防止侵害群眾(zhong) 利益行為(wei) ,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

  路徑非常清晰,就是要減輕學生課內(nei) 作業(ye) 負擔、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時間表路線圖明了:針對學生過重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要“1年內(nei) 有效減輕、3年內(nei) 成效顯著”。

  重拳

  2021年6月15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正式成立,提出要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

  2021年8月底,教育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懷進鵬剛剛上任,就聽取了有關(guan) “雙減”工作的匯報,之後又到廣州進行了專(zhuan) 題調研。他強調,“雙減”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要積極探索“雙減”工作有效機製,針對問題“見招拆招”,保障教育改革發展有效推進。之後,教育部將“雙減”列為(wei) 2021年教育督導工作“一號工程”。

  “雙減”,進入重拳出擊階段。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教育部牽頭20個(ge) 部門組成了“雙減”工作專(zhuan) 門協調機製,單獨或會(hui) 同多個(ge) 部門快速密集出台20餘(yu) 個(ge) 配套文件,建立起“1+N”政策製度體(ti) 係。教育部還啟動了校外培訓立法研究,正在加快推進;公布36項競賽名單,力圖緩解競賽帶來的培訓熱,減輕因競賽帶來的過重學習(xi) 負擔。另外,教育部還出台了校外培訓材料、從(cong) 業(ye) 人員管理辦法,明確了一係列規範要求,強調對培訓內(nei) 容進行全麵把關(guan) ,劃定從(cong) 業(ye) 禁止及行為(wei) “紅線”。

  “雷霆之勢”的治理就是要讓教育首先回歸良心行業(ye) 。

  正如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看望參加政協會(hui) 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所說的那樣,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

  據教育部權威數據顯示,截至目前12.4萬(wan) 個(ge) 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93.21%,263個(ge) 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7.07%。學科類培訓機構“營轉非”“備改審”完成率達100%,政府指導價(jia) 管理全麵落地,預收費全部納入監管,培訓廣告基本絕跡。同時,資本已經大幅撤離培訓市場,上市機構全部剝離學科類培訓業(ye) 務,總市值從(cong) 2021年3月的9477億(yi) 下降到2021年12月的1128億(yi) 元。

  中小學學科類校外培訓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製。有人給出了這樣的評價(jia) :“雙減”政策落地,終結了愈演愈烈的校外補課競賽。

  攻堅

  “野蠻”培訓的校外環境得到了治理,那麽(me) 校內(nei) 呢?

  2021年8月30日,“雙減”之後第一個(ge) 新學期即將開學之際,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提出,要把落實中央“雙減”工作部署作為(wei) 重大政治任務,聚焦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積極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充分激發廣大教師教書(shu) 育人積極性創造性,以深、細、嚴(yan) 、實的作風,下大力氣做強做優(you) 校內(nei) 教育,健全學校教育質量服務體(ti) 係,切實做到教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

  越是重大任務越要找到小切口。

  “不寫(xie) 作業(ye) 母慈子孝,一寫(xie) 作業(ye) 雞飛狗跳。”這雖然是段子,卻道出了學生課業(ye) 負擔的“痛點”。

  “雙減”政策正是契合這個(ge) “痛點”提出了要健全作業(ye) 管理機製、合理調控作業(ye) 結構、分類明確作業(ye) 總量、提高作業(ye) 設計質量、加強作業(ye) 完成指導,各地也紛紛出台了適合本地情況的作業(ye) 管理辦法,建立了作業(ye) 公示製度。

  到2021年年底,在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呂玉剛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各地各校普遍學校作業(ye) 總量和時長調控基本達到了規定要求,在規定時間內(nei) 完成書(shu) 麵作業(ye) 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過製訂分學科作業(ye) 設計指南、開展作業(ye) 設計大賽和優(you) 質作業(ye) 展示交流活動,著力提高作業(ye) 設計質量,學生作業(ye) 負擔過重問題得到初步解決(jue) 。

  有減就有增。

  為(wei) 了把中小學生“課後三點半”的時間更好地使用起來,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從(cong) 實際出發,“一校一案”製訂完善課後服務具體(ti) 實施方案,確保實現義(yi) 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教育部提出了“5+2”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後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結束時間要與(yu) 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同時,對家長接孩子還有困難的學生,還應提供延時托管服務。

  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各校基本實現了“5+2”全覆蓋,課後服務項目質量有效提升。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有92.7%的學校開展了文藝體(ti) 育類活動,88.3%的學校開展了閱讀類活動,87.3%學校開展了科普、興(xing) 趣小組和社團活動,課後服務吸引力顯著增強。有91.7%的教師參與(yu) 提供了課後服務,同時還遴選聘用了20餘(yu) 萬(wan) 名符合條件的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人士參與(yu) 學校課後服務,基本滿足了學生不同學習(xi) 需要,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學習(xi) 回歸校園。

  深化

  不過表麵的“增”和“減”都不是“雙減”的最終目的。

  “‘雙減’一係列措施的推行,最終是在倒逼基礎教育加大改革力度,創新發展模式,是基礎教育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助推器。”董聖足說。

  正如專(zhuan) 家所說,“雙減”政策的實施實質上是我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內(nei) 的一次糾偏,是對教育規律的回歸。因此,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落實,必然帶來基礎教育更深層次的變革。

  是機遇更是挑戰。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dong) 省河源市龍川縣田家炳中學校長李舒強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雙減”讓山區孩子的日子更充實了,心靈更有歸屬感、存在感了。但同時也給山區教育在教學轉型、課後服務、家校關(guan) 係和如何做到真正的減負增效等方麵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其實,挑戰是普遍的。

  “過去是校外補習(xi) 在內(nei) 卷和資本催生下,過度增長,現在猛藥去屙後還要固本培元,壓減校外後還要做強校內(nei) 。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釋放教育要素活力,加強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流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yu) 開放經濟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曲一帆研究員說。

  不少地方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比如,安徽阜陽臨(lin) 泉縣組織全學科單元作業(ye) 設計研討會(hui) ,研討“雙減”背景下作業(ye) 管理政策及作業(ye) 設計策略。四川廣安武勝縣萬(wan) 善小學開展了“鏡麵教學”,深度鑽研教材,老師們(men) 互促共進,讓課堂更富活力,提升學生學習(xi) 效率。另外,內(nei) 蒙古則明確2022年春季學期起建立教師“彈性上下班”製度,課後服務設立AB崗製度,方便教師應急調整時間,合理安排教師的學習(xi) 、備課和休息時間,保障教師的基本權益。作為(wei) “雙減”首批試點城市的北京則提出了“大麵積、大比例地推進幹部教師交流”的政策……

  在一係列組合拳式的措施之後,變化最大的是學校的課堂。

  在北京市育英學校密雲(yun) 分校的初一語文組,老師們(men) 將《陳太丘與(yu) 友期行》《詠雪》《散步》等幾篇課文組合成了一個(ge) 單元,主題為(wei) “家風”,然後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ge) 情境任務:我校正在評選“最美家風”,在這個(ge) 活動中,你認為(wei) 元方和友人能入選嗎?談談你的理由。學生們(men) 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課堂也活了,“這個(ge) 問題有很好的‘代入感’,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分析人物,解決(jue) 了學習(xi) 上的難點。”校長張玉淑說。

  “雙減”政策,“減”隻是措施和手段,“‘減’字的背後是‘提’,是‘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shu) 記李奕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說,“提”的是教育教學的質量,“增”的是孩子的實際獲得感,“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是真的為(wei) 孩子的成長負起責任”。

  “雙減”政策出台已經十個(ge) 月,已有非常顯著的成效,由“雙減”政策所撬動的整個(ge) 基礎教育領域改革也已經開始,我們(men) 期待更良好的教育生態早日到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5月25日 03 版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