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要學會調整心態 享受“最辛苦”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
要學會(hui) 調整心態 享受“最辛苦”的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yu) 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cong) 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chuan) 播、感染機製與(yu) 宿主細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衛生政策與(yu) 全球健康策略研究。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福說他原本最想學的是建築、機械製造,但在1979年高考後他被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的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錄取,他很快調整好心態欣然就讀並一直努力學習(xi) 。他以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對今年受疫情影響的高考學子給出建議:“我們(men) 是時代的產(chan) 物,要學會(hui) 麵對現實。”但所謂的“麵對現實”,絕不是“躺平”,而是基於(yu) 現實和愛好,進行調整,比如他本人通過持續地學習(xi) ,實現了從(cong) 獸(shou) 醫學學生向醫學科研再向科學院院士的“逆襲”。他也建議年輕人不管考到什麽(me) 樣的學校,要迅速做心理調整主動適應環境,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dong) 西,他說,總會(hui) 有一個(ge) 接口,讓專(zhuan) 業(ye) 和愛好產(chan) 生連接,就可以沿著這個(ge) 方向往前走。同時,也要多讀書(shu) ,不斷擴充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信心,這樣才能脫穎而出。
“眾(zhong) 籌”買(mai) 錄音機隻為(wei) 學英語
新京報:你是1979年參加高考的,當時有不少受時代影響的大齡考生,今年的考生也或多或少受到疫情影響,你當時是如何應對的?對青年學子有什麽(me) 建議?
高福:由於(yu) 家庭影響,我報考的專(zhuan) 業(ye) 都是建築、機械製造等,最終卻被錄取到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的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並不是最初想學的。但改革開放初期,能考上大學很幸運了,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又是當時山西省唯一一所全國重點大學,我調整好心態,就去讀了並且一直努力。
今年的學子們(men) 趕上了疫情,我們(men) 是時代的產(chan) 物,要跟上時代步伐,也要學會(hui) 麵對現實。當前,你的奮鬥目標是高考,就先把高考的任務完成,選擇合適的大學,讓自己有提升的機會(hui) 。
新京報:你是如何完成從(cong) 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向現在從(cong) 事的微生物和傳(chuan) 染病方向轉換的?
高福:我的建議是,第一,不管你高考落到什麽(me) 樣的學校,趕快做心理調整主動適應環境。第二,你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dong) 西,總會(hui) 有一個(ge) 接口,讓專(zhuan) 業(ye) 和愛好產(chan) 生連接,就可以沿著這個(ge) 方向往前走。
比如我學的專(zhuan) 業(ye) 包括傳(chuan) 染病,傳(chuan) 染病很多是由病毒、細菌引起的,我當時對這個(ge) 細分領域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從(cong) 大一後期開始讀相關(guan) 書(shu) 籍。最後通過讀研、讀博,成功轉向了現在的研究方向。那麽(me) ,就有了第三點建議,大家要認真學習(xi) 、多讀書(shu) ,不斷擴充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信心,這樣才能脫穎而出。
新京報:聽過一個(ge) 你早年英語基礎不好,“眾(zhong) 籌”買(mai) 錄音機的趣事,能否講講你是如何練就一口流利英語的?
高福:我的英語老師原來是學俄語的,分配後才轉教英語,他的發音帶有俄語顫音,一般人模仿不來。因此我決(jue) 心買(mai) 錄音機自己練發音。我的家庭條件不足以讓我買(mai) ,同學、親(qin) 戚、老鄉(xiang) ,每個(ge) 人借給我一點錢,最終買(mai) 下了一台。我一直很感激,一路走來,幫助過我的人。
很多人買(mai) 錄音機是用來聽音樂(le) 、唱歌、跳舞,但我隻用來學英語。現在在同輩人裏,我的英語算不錯的,他們(men) 都說我“英語發音比普通話標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難,每個(ge) 個(ge) 體(ti) 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可能也不同,但每個(ge) 人都要想清楚麵臨(lin) 的問題是什麽(me) ,再想一想解決(jue) 問題的路徑,但隻要你絕對想幹成一件事,就一定能實現。
新京報:相當於(yu) 這台錄音機幫你打開了英語世界的窗戶,而英語幫你打開了世界的窗戶,後來才會(hui) 有一係列出國深造的機會(hui) ?
高福:我是通過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原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的公派留學機會(hui) 出國讀的博士,為(wei) 什麽(me) 會(hui) 把這個(ge) 機會(hui) 給我?那個(ge) 年代去英語國家留學,需要參加英語水平考試(EPT),我連續考了三次,最後一次遠超國家公派留學的標準。後麵還考了托福和雅思,成績也不錯。年輕人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機會(hui) 來了,你能做成,再給你增加事,你不怕辛苦,又做成了,這樣不斷地超越預期、超越自我,會(hui) 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要學會(hui) 去偽(wei) 存真 去除頭腦裏的迷霧
新京報:你麵對埃博拉病毒以及新冠疫情都衝(chong) 鋒在前,曾經遇到過最危險、最艱難的情況是什麽(me) ?
高福:我是搞傳(chuan) 染病的,出現什麽(me) 樣的病毒,我去研究也很正常。真正辛苦的是基層一線的同誌,包括大家說的“大白”。但希望大家喜歡自己的本職工作,一旦你喜歡上這份工作,那麽(me) 別人認為(wei) 是在吃苦時,其實你是享受的。當你享受一份工作的時候,就不認為(wei) 它很危險。
新京報:以你名字發表在SCI的論文有500餘(yu) 篇,你是如何靜下心來專(zhuan) 心科研的?
高福:不能用SCI的論文數量,或院士頭銜來定義(yi) 做科研這件事,“腦袋裏有沒有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有過困惑的時候,早期也有學知識記不住的時候,但經過調整,逐漸走到了這一步。
有人說,我們(men) 科研工作者發表的很多文章,被後來者證明是錯誤的,或者是發表論文、觀點時被假象蒙蔽了。事實上,大部分的實驗或者成果是存在偏差、錯誤的,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科研領悟力——去偽(wei) 存真的能力,還有勇於(yu) 舍棄的能力。
如果科研工作者,經過反複實驗後推翻假象,那就是作出了貢獻;而如果無意中發表了錯誤的研究成果,也是可以被原諒的,這是科學發現的必經之路;但如果不舍得放棄錯誤的成果,故意發布,也是學術造假的一種。所以,科研工作者要及時去除頭腦裏的迷霧。
其實,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要嚴(yan) 格要求自己,學會(hui) 自律,學會(hui) 去偽(wei) 存真,去除頭腦裏的迷霧。
新京報記者 白金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