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房顫患者快速增長 醫療科技創新推動房顫手術整體安全性有效性提升

發布時間:2022-06-08 14:5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財經6月8日電 (記者 張尼)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引發腦卒中。房顫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中國房顫患者數量快速增長。

  房顫為(wei) 何如此危險?它的治療目前有哪些創新支持?未來行業(ye) 發展的著力點在哪裏?日前,中新網獨家對話了強生醫療科技心血管及專(zhuan) 業(ye) 解決(jue) 方案事業(ye) 部中國區總經理陳曦。

  “隱形殺手”房顫亟待提升認知率

  “在我國,約10個(ge) 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個(ge) 患有房顫,這是一個(ge) 非常普遍的老年慢性疾病,但是它的發作的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房顫也是一個(ge) 隱形疾病。”陳曦告訴中新網。

  他介紹,絕大多數被診斷出房顫的老人,一年的發作頻率隻有兩(liang) 三次、三四次,往往病人對疾病發作感受不明顯,又怕就醫麻煩,出現心慌難受就會(hui) 選擇“挺一挺”,沒有就醫的意識。

  然而,房顫發病的後果卻是嚴(yan) 重的,它會(hui) 使腦卒中風險增加5倍,其導致的災難性後果之一就是疾病快速從(cong) 心轉移到腦,變成腦血管疾病。

  另外一方麵,房顫這一疾病還存在認知率低的問題。根據複旦大學健康傳(chuan) 播研究所的最新調研報告顯示,隻有不到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對房顫比較了解,而表示自己了解如何預防、如何治療房顫的比例則更低。此外,普通公眾(zhong) 對於(yu) 房顫症狀認知不完全,對房顫的危害和風險認知也存在誤區。例如,近八成受訪者知道房顫會(hui) 引發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等心髒相關(guan) 並發症,但僅(jin) 有不到五成受訪者知道房顫會(hui) 導致中風。

  “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不能夠解決(jue) 這個(ge) 疾病的問題,患者回家了以後過了半年發現又發作了,老年人再去就診的意願度會(hui) 很低。”陳曦說。

  從(cong) 6小時到90分鍾介入手術的“飛躍”

  房顫治療越早,治愈的幾率越大,患者獲益也越多。相比於(yu) 20年前,如今針對房顫,在治療手段方麵,技術創新已經實現了很大的跨越。

  陳曦說,在20多年前,房顫手術大多數是需要開胸的,手術用時至少要6個(ge) 小時,要把心髒打開,讓心髒內(nei) 的血液流動暫時停止,做完手術以後再迅速縫合,過程非常複雜,且並發症風險很大。

  “但現在的心電生理介入手術通常可以把手術時長縮短到90分鍾甚至更短,且患者可以在半麻醉的狀態下進行手術。”陳曦表示,如今的創新技術可以達到用圓珠筆芯一樣細的導管,讓患者在半麻醉狀態下完成複雜的介入手術。

  據介紹,這類手術操作的精準性有賴於(yu) 創新的三維電生理標測係統。它可以用三維建模的數字化手術係統,以一毫米以內(nei) 的定位精度找到消融靶點位置,並使導管和心肌細胞接觸,放電進行消融手術。從(cong) 標測到消融,創新技術將幫助實現安全、高效、標準化的手術流程,提升房顫手術成功率。

  此外,傳(chuan) 統的介入手術需要X光不斷照射整個(ge) 胸部,人體(ti) 會(hui) 接觸到大量放射線,而三維電生理標測、心腔內(nei) 超聲、壓力導管等創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幅降低手術中的射線,實現綠色電生理,保護醫患健康。

  持續完善專(zhuan) 業(ye) 教育,培養(yang) 更多專(zhuan) 業(ye) 人才

  技術革新的同時,人才儲(chu) 備問題仍然是迫切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

  “目前能掌握這樣複雜手術的醫生在國內(nei) 不超過2000人,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農(nong) 村,中西部地區,這樣的資源就更少,而全國的實際需求,我們(men) 預測至少需要6000位醫生。”陳曦說。

  據了解,強生醫療科技於(yu) 2019年底啟動了“心電生理高端技術五年專(zhuan) 業(ye) 培訓計劃”,旨在進一步完善中國心電生理醫生專(zhuan) 業(ye) 培訓體(ti) 係,幫助提升該領域臨(lin) 床醫生駕馭高精尖技術的能力,培養(yang) 更多心電生理專(zhuan) 業(ye) 人才。

  陳曦強調,一方麵,醫療資源下沉十分重要,另一方麵,要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這是個(ge) 高難度手術,需要很豐(feng) 富的臨(lin) 床經驗。年輕的醫生,從(cong) 零開始學習(xi) 到成長為(wei) 可以獨立完成這台手術,大概需要兩(liang) 到三年的時間,這個(ge) 過程一定要慢慢來。”陳曦說。

  他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望基層的患者首先能夠擁有轉診機製,可以先到省級醫院,或者是大型醫院裏進行救治,然後再回到縣級醫院進行手術後隨訪。

  心腦共治,基層儲(chu) 備尤為(wei) 關(guan) 鍵

  由於(yu) 房顫導致的腦卒中風險會(hui) 增加五倍,因此業(ye) 內(nei) 人士提出了房顫和腦卒中聯合診療。

  對於(yu) “心腦共治”的診療模式,陳曦強調,首先要明確“早診早治”的重要性,對於(yu) 有房顫風險的患者,在門診進行診療的時候,一旦出現房顫,就要立刻進行轉診,到有房顫治療能力的醫療機構進行手術治療。

  陳曦表示,大多數農(nong) 村地區,以及縣級醫院裏,沒有房顫治療能力,當地老百姓一旦發病,沒有辦法被轉運到大的醫療機構進行腦卒中治療,這期間有個(ge) 時間窗口,也就是必須在8到16個(ge) 小時之內(nei) 進行取栓手術,否則就會(hui) 出現腦梗。因此,需要在基層醫療機構推行機械取栓手術,這個(ge) 手術可以及時讓患者恢複意識,這也是強生醫療科技在積極推進的工作之一。

  此外,強生醫療科技正與(yu) 各級醫院一起關(guan) 注房顫中心的建設,在全國範圍內(nei) 支持建設了600多家房顫中心,今年內(nei) 預計將增加到750家。隨著房顫中心建設逐漸向更多區縣醫院延伸,將推動形成綜合管理生態圈,提高公眾(zhong) 對房顫的疾病認知,提升區域規範化診療能力,建立分級診療網絡,加強房顫患者的長期管理。

  陳曦表示,他期待未來繼續與(yu) 包括醫療機構、企業(ye) 、媒體(ti) 在內(nei) 的各方一起,為(wei) 公共健康教育領域不斷添磚加瓦,提升疾病認知度和診療率。同時,強生醫療科技也將繼續加強創新研發,支持專(zhuan) 業(ye) 教育,讓技術進步惠及更多普通患者。(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