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細菌“親密行為”或解釋抗生素耐藥性成因

發布時間:2022-06-14 11:22:00來源: 科技日報

  細菌“親(qin) 密行為(wei) ”或解釋抗生素耐藥性成因

  科技日報北京6月13日電 (實習(xi) 記者張佳欣)據13日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上的論文,由英國倫(lun) 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小組發現了細菌交換DNA並產(chan) 生耐藥性的新細節。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是理解細菌如何接合配對方麵取得的關(guan) 鍵進展,將使人們(men) 能夠預測新出現的耐藥質粒在高危細菌病原體(ti) 中的傳(chuan) 播。

  有害細菌對抗生素產(chan) 生耐藥性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從(cong) 其他已經具有耐藥性的細菌中獲取DNA。這種DNA交換是通過一種稱為(wei) “接合”的過程進行的,類似於(yu) 細菌交配。在該過程中,兩(liang) 個(ge) 細菌形成親(qin) 密的連接,其中一個(ge) 將DNA包轉移給另一個(ge) 。

  這一發現很重要,因為(wei) 抗生素耐藥性正導致以前可以治療的疾病變得致命。據專(zhuan) 家預測,到2050年,可能有1000萬(wan) 人死於(yu) 耐藥菌感染。了解細菌接合的分子基礎可以使研究人員開發出減緩細菌耐藥性傳(chuan) 播的新方法。

  自從(cong) 20世紀40年代發現細菌接合以來,人們(men) 對兩(liang) 個(ge) 細菌細胞如何相互接觸以轉移DNA做了大量研究。然而,供體(ti) 和受體(ti) 細菌產(chan) 生親(qin) 密附著,從(cong) 而實現高效DNA轉移的機製尚不清楚。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這些親(qin) 密接觸的蛋白質。

  質粒是位於(yu) 細菌細胞內(nei) 但與(yu) 主要染色體(ti) DNA分開複製的DNA包。它們(men) 攜帶少量可以編碼某些功能的基因,包括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研究小組發現,在接合過程中,來自供體(ti) 細菌的一種名為(wei) TraN的蛋白質充當“插頭”,將自身附著在受體(ti) 細菌中獨特的外膜受體(ti) 或“插座”上。通過接合方式共享的質粒表達TraN蛋白的4種變體(ti) 中的一種,每個(ge) 變體(ti) 與(yu) 受體(ti) 細菌中的一個(ge) 特定外膜受體(ti) 結合,從(cong) 而使質粒能夠從(cong) 一個(ge) 細胞有效轉移到另一個(ge) 細胞。

  “細菌耐藥性的傳(chuan) 播是一個(ge) 影響全球人類健康的嚴(yan) 重問題,我們(men) 迫切需要新的工具來應對它。”帝國理工學院生命科學係和MRC分子細菌學與(yu) 感染中心的首席研究員加德·弗蘭(lan) 克爾教授說,“了解並最終阻止細菌之間‘分享’逃避抗菌藥物的能力的過程,將大大有助於(yu) 阻止耐藥性的傳(chuan) 播。”

  該團隊正在繼續研究TraN蛋白和受體(ti) 的相互作用,希望這項工作能為(wei) 開發出阻止細菌耐藥性傳(chuan) 播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