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強化發卡管理 官方推動信用卡業務告別“跑馬圈地”

發布時間:2022-07-12 11:22:00來源: 經濟日報

  強化發卡管理、治理息費亂(luan) 象——

  信用卡業(ye) 務告別“跑馬圈地”

  本報記者 王寶會(hui)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hui) 會(hui) 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ye) 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專(zhuan) 家表示,《通知》堅持問題導向,對信用卡發卡管理、信用卡息費亂(luan) 象等業(ye) 務明確監管要求,將推動信用卡業(ye) 務從(cong) “跑馬圈地”的粗放發展階段邁入專(zhuan) 業(ye) 化、差異化、精細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規範息費收取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ye) 金融機構信用卡業(ye) 務快速發展,在便利群眾(zhong) 支付和日常消費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部分銀行業(ye) 金融機構信用卡業(ye) 務經營理念粗放、風險管控不到位,存在損害客戶利益等行為(wei) 。銀保監會(hui) 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部分銀行業(ye) 金融機構存在息費水平披露不清晰、片麵宣傳(chuan) 低利率和低費率、以手續費名義(yi) 變相收取利息、模糊實際使用成本、不合理設置過低的賬單分期起點或不設起點以及未經客戶自主確認實施自動分期等問題,導致客戶難以判斷資金使用成本,甚至加重客戶息費負擔。

  為(wei) 此,《通知》強調,銀行業(ye) 金融機構在與(yu) 客戶訂立信用卡合同時,對收取利息、複利、費用、違約金等條款、風險揭示內(nei) 容應當嚴(yan) 格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yi) 務,並以明顯的方式向客戶展示最高年化利率水平。

  “金融機構應當切實提高信用卡息費管理的規範性和透明度,對信用卡息費收取做到定價(jia) 合理、信息披露透明。”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一方麵,要按市場化原則科學合理確定信用卡息費水平,降低客戶息費負擔;另一方麵,息費收取應做到提前告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此外,要不斷創新信息披露方式,多元息費通知渠道,確保消費者及時、準確知悉息費收取信息。

  按照監管要求,商業(ye) 銀行正全麵加強分期業(ye) 務的規範管理,將息費項目、年化費率和息費計收方式等關(guan) 鍵信息,通過清晰、顯著的方式向客戶進行展示,幫助客戶準確理解使用成本。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當前對信用卡息費水平的科學製定,為(wei) 滿足條件的優(you) 質客戶提供了信貸價(jia) 格優(you) 惠,降低了客戶息費負擔。下個(ge) 階段,該行將進一步提升差異化、精細化定價(jia) 水平,促進信用卡息費水平合理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分期業(ye) 務息費,《通知》專(zhuan) 門要求銀行業(ye) 金融機構必須在分期業(ye) 務合同(協議)首頁以明顯方式展示分期業(ye) 務可能產(chan) 生的所有息費項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費計算方式;向客戶展示分期業(ye) 務收取的資金使用成本時,應當統一采用利息形式,不得采用手續費等形式,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此外,為(wei) 全麵加強信用卡分期業(ye) 務規範管理,《通知》要求,銀行業(ye) 金融機構應當審慎設置信用卡分期透支金額和期限,明確分期業(ye) 務最低起始金額和最高金額上限。分期業(ye) 務期限不得超過5年。客戶確需對預借現金業(ye) 務申請分期還款的,額度不得超過人民幣5萬(wan) 元或者等值可自由兌(dui) 換貨幣,期限不得超過2年。“針對信用卡分期業(ye) 務,銀行業(ye) 金融機構要明確最低起始金額和最高金額上限,統一采用利息形式展示分期業(ye) 務資金使用成本,不得誘導過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戶息費。”銀保監會(hui) 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

  強化睡眠卡管理

  睡眠信用卡管理是《通知》的亮點之一。《通知》要求,銀行業(ye) 金融機構應當持續采取有效措施防範偽(wei) 冒欺詐辦卡、過度辦卡等風險;對單一客戶設置本機構發卡數量上限;強化睡眠信用卡動態監測管理,嚴(yan) 格控製占比;連續18個(ge) 月以上無客戶主動交易且當前透支餘(yu) 額、溢繳款為(wei) 零的長期睡眠信用卡數量占本機構總發卡數量的比例在任何時點均不得超過20%,附加政策功能的信用卡除外;超過該比例的銀行業(ye) 金融機構不得新增發卡。

  “睡眠卡率紅線的出台,對各家銀行的經營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峰表示,一方麵,銀行需要提高自身精準發卡、精準定位潛在用卡客戶的能力,在市場發卡前端分析客戶需求,盡量把對的卡配發給對的人,避免客戶卡片過多又疏於(yu) 管理,避免銀行卡片在製作與(yu) 後續管理方麵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麵,銀行需要提升自身精細化經營能力,在客戶維護過程中,充分利用數據、模型辨識不同客戶的差異化經營點,做好客戶使用中卡片的動態管控,有效監測,管控措施不可缺失,避免因為(wei) 管控疏漏出現的睡眠卡風險。

  隨著我國銀行業(ye) 金融機構信用卡用卡業(ye) 務快速普及發展,使用信用卡的客戶越來越多。為(wei) 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強化審慎合規經營,確保客戶用卡安全,避免盜刷或丟(diu) 失風險,《通知》對睡眠卡率製定了監管紅線。同時,部分銀行業(ye) 金融機構由於(yu) 盲目追求規模效應和市場份額,濫發卡、重複發卡情況突出,滋生了無序競爭(zheng) 、資源浪費、過度授信等問題。

  “未來銀保監會(hui) 還將動態調降長期睡眠信用卡比例限製標準,不斷督促行業(ye) 將睡眠卡比例降至更低水平。”銀保監會(hui) 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銀行業(ye) 金融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以發卡量、客戶數量、市場占有率或市場排名等作為(wei) 單一或主要考核指標。

  在這種情況下,出台《通知》對加強信用卡業(ye) 務管理不僅(jin) 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緊迫性。上海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部分商業(ye) 銀行信用卡經營管理過度經營指標化。從(cong) 戰略角度出發,近年來多家銀行機構積極向零售轉型,信用卡作為(wei) 資產(chan) 類業(ye) 務被普遍作為(wei) 切入點和重點。但在業(ye) 務開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單純以發卡量、客戶量等指標作為(wei) 考核標準,缺乏科學的考核機製和激勵機製,勢必導致信用卡業(ye) 務短期化。目前信用卡業(ye) 務往往是各行投訴的“重災區”,一方麵和該業(ye) 務客群廣、交易量大有關(guan) ,但另一方麵因為(wei) 關(guan) 鍵要素不突出、合作行為(wei) 不規範、管控不到位、催收管理不規範等情況,也造成了容易被客戶投訴。

  為(wei) 規範銀行業(ye) 金融機構開展信用卡外部合作行為(wei) ,《通知》從(cong) 多個(ge) 方麵進行了明確,逐步厘清權責邊界。《通知》要求,銀行業(ye) 金融機構應當承擔本機構聯名卡的經營管理主體(ti) 責任,確保聯名卡合作雙方在所有信用卡相關(guan) 業(ye) 務環節平等呈現各自品牌,不得直接或者變相由聯名單位代為(wei) 行使銀行職責或者用聯名單位品牌替代銀行品牌。

  銀保監會(hui) 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針對聯名卡業(ye) 務,《通知》禁止銀行業(ye) 金融機構由聯名單位直接或變相代為(wei) 行使信用卡業(ye) 務職責,聯名卡合作的業(ye) 務範圍僅(jin) 限於(yu) 聯名單位宣傳(chuan) 推介及提供其主營業(ye) 務領域的權益服務。應當持續加強對聯名單位經營風險、聲譽風險和其他不利影響的分析和監測,嚴(yan) 格防範風險向本機構傳(chuan) 導。

  試點線上業(ye) 務

  目前,銀行間市場盡管已有豐(feng) 富多樣的支付工具和借貸產(chan) 品,但信用卡在社會(hui) 經濟生活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

  近年來,在經濟增速換擋和金融嚴(yan) 監管的雙重背景下,銀行傳(chuan) 統對公業(ye) 務麵臨(lin) 瓶頸,許多銀行紛紛進行零售轉型探索新發展模式,而信用卡業(ye) 務正是商業(ye) 銀行零售轉型中的重要一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存量達到8億(yi) 張(人均持卡量達到0.57張),同比增長2.83%,從(cong) 2015年以來,發卡量接近翻番。信用卡作為(wei) 各家銀行個(ge) 人信貸業(ye) 務的基礎工具之一,是銀行零售業(ye) 務轉型的重要支撐。

  “2021年人均持卡量達到0.57張,相較於(yu) 發達國家人均擁有近4張信用卡,這個(ge) 數字還是比較低的。再考慮到一人持有多張信用卡的情況,實際上我國信用卡的普及率還有待提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銀行業(ye) 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煜表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居民缺乏透支消費的手段,因為(wei) 近年來湧現了一些互聯網消費信貸產(chan) 品,且一定程度上與(yu) 支付活動形成關(guan) 聯,構成了對傳(chuan) 統金融機構發行信用卡的補充。

  然而,互聯網消費信貸產(chan) 品與(yu) 信用卡相比的差異在於(yu) :一是信用卡開卡通常要到銀行網點線下辦理,而互聯網消費信貸產(chan) 品所有的交易程序都是在線上完成的;二是作為(wei) 持牌機構發行的信用卡準入門檻較高,審批較為(wei) 嚴(yan) 格,而互聯網消費信貸準入門檻相對較低,覆蓋麵更高。羅煜表示,由此也帶來一些問題:一是傳(chuan) 統信用卡的使用便捷程度不如互聯網消費信貸產(chan) 品;二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誘導超前消費、引發過度負債(zhai) 等不規範現象,風險防控存在一定的隱患。

  對此,《通知》明確提出將按照風險可控、穩妥有序原則,通過試點等方式探索線上信用卡業(ye) 務等創新模式。高峰表示,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客戶金融消費習(xi) 慣發生重要變化,營業(ye) 網點到客數量日趨下降。隨著業(ye) 務模式不斷創新、產(chan) 品類型不斷豐(feng) 富、客戶服務不斷完善、使用成本不斷降低,開展線上信用卡業(ye) 務將成為(wei) 商業(ye) 銀行深化數字化轉型、加快金融與(yu) 科技深度融合創新的重要嚐試。

  開展線上信用卡業(ye) 務的關(guan) 鍵環節在於(yu) 遠程麵簽。遠程麵簽是提升客戶體(ti) 驗、提升銀行運營效率的有效手段。高峰認為(wei) ,試點開展線上信用卡應做好目標客戶的篩選、遠程視頻技術支持和線上業(ye) 務流程的管控。一是在目標客戶選擇方麵,可優(you) 先考慮存量借記卡客戶,以及消費場景內(nei) 有真實消費需求的客戶等。二是在遠程視頻技術選擇方麵,為(wei) 避免音視頻帶來風險,可將運營操作鎖定在銀行端APP上等。三是在線上業(ye) 務流程方麵,借力人臉識別和聯網核查的同時,輔助必要的人工客服(遠程櫃員)與(yu) 客戶線上進行辦卡意願和身份的核驗等。

  今年初,銀保監會(hui) 印發了《關(guan) 於(yu) 銀行業(ye) 保險業(ye) 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大力推進個(ge) 人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開展個(ge) 人金融產(chan) 品營銷和服務,拓展線上渠道,豐(feng) 富服務場景,推動解決(jue) “數字鴻溝”問題。

  “基於(yu) 數字化的合規和風控能力將成為(wei) 銀行信用卡業(ye) 務的核心能力。”曾剛表示,目前對於(yu) 銀行,合規和風控的要求更加豐(feng) 富和具體(ti) ,對於(yu) 零售海量客戶,在不斷個(ge) 性化經營的情境下,必須具有極強的數字化能力才能有效支持業(ye) 務。這一能力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持續的投入,部分銀行先行優(you) 勢較為(wei) 明顯,是銀行信用卡業(ye) 務的重要護城河。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