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護海洋藍 澎湃綠動能
向海圖強,向海而興(xing) 。作為(wei) 地球上麵積最大的生態係統,海洋為(wei) 人類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財富和巨大的潛力。
麵對海洋,我們(men) 不能一味索取,保護好海洋的生態環境,是充分利用海洋優(you) 勢的基礎,也是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海洋生態環境穩中趨好,生態係統健康狀況得到改善
廈門灣的中華白海豚、深圳灣和潿洲島的布氏鯨、遼東(dong) 灣的斑海豹,以及鴨綠江口、黃河口、長江口等眾(zhong) 多濱海濕地的珍稀候鳥,這些曾經一度消失的麵孔,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近年來,中國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已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範圍,海洋生物與(yu) 人類和諧共處的畫麵,反映出的正是中國海洋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改變。
據《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ti) 穩中趨好:海水水質整體(ti) 持續向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麵積占管轄海域麵積的97.7%,同比上升0.9個(ge) 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you) 良(一、二類)麵積比例為(wei) 81.3%,同比上升3.9個(ge) 百分點;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ti) 良好,在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wei) 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監測結果顯示,中國的海洋生態係統健康狀況總體(ti) 改善,全國近岸監測的24個(ge) 典型海洋生態係統中,在2016年的監測評價(jia) 結果中還有2個(ge) 典型海洋生態係統處於(yu) “不健康”狀態,這一數據到2018年降為(wei) 1個(ge) ,到2021年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
近年來,中國海域的富營養(yang) 化問題也得到有效治理。數據顯示,從(cong) 2011年到2021年,中國管轄海域富營養(yang) 化海域麵積總體(ti) 呈下降趨勢,其中,2021年夏季呈富營養(yang) 化狀態的海域麵積共30170平方千米,同比減少15160平方千米。
“2021年,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ge) 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在近海6個(ge) 代表性斷麵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結果顯示,塑料是我國海洋垃圾的主要類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說,與(yu) 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中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處於(yu) 中低水平。
陸海統籌,綜合運用係統手段,精準保護海洋環境
海洋生態環境的問題表現在海裏,根子在陸地。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一直高度重視入海排汙口監督管理工作。2019年,由生態環境部執法局牽頭,率先在渤海組織開展入海排汙口查測溯治,排查出1.8萬(wan) 餘(yu) 個(ge) 入海排汙口,建立了技術體(ti) 係,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
“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入河入海排汙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來,生態環境部就進一步加強入海排汙口監督管理工作細化了落實方案,成立了專(zhuan) 項技術幫扶組,統籌推進相關(guan) 管理辦法、技術標準等的起草編製,指導督促沿海各地紮實開展各項工作。當前,環渤海三省一市正在持續推進入海排汙口的溯源整治,江蘇、浙江、福建、廣東(dong) 、海南等沿海省份也全麵啟動了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工作。”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誌鋒表示。
自2020年起,中國海警局聯合生態環境部等部門連續開展“碧海”專(zhuan) 項執法行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各領域監管檢查也得到了全麵強化,海洋汙染與(yu) 生態破壞突出問題得到了集中整治,專(zhuan) 項行動的成效明顯,碧海專(zhuan) 項行動社會(hui) 影響也在持續提升。
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麵,中國集多方合力,係統用力,相關(guan) 舉(ju) 措也日益精準。
抓住了海灣,就抓住了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突破口。2019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組織沿海地方經過深入調研和反複論證,把全國近岸海域劃分為(wei) 283個(ge) 海灣(灣區),在此基礎上,將“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指標和任務措施逐項細化分解、精準落實到每一個(ge) 海灣(灣區),並向各沿海地方印發了每個(ge) 海灣(灣區)的重點任務措施清單。“下一步,我們(men) 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和沿海地方,根據283個(ge) 海灣(灣區)各自的自然稟賦和突出問題,因地製宜、精準實施‘一灣一策’的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美麗(li) 海灣建設。”張誌鋒表示。
新技術也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福建福州濱海新城,億(yi) 級像素相機、配套信息化平台、海漂垃圾“海上環衛”及網格監督工作機製,在雲(yun) 平台上實現了數據信息可視化、研判調度智能化、操作模式簡易化、後台管理高效化,建立了“精準發現問題—實時派發任務—自動核驗結果”閉環管理機製,探索出海漂垃圾精準管控新路徑。
“我們(men) 希望,通過新技術為(wei) 環保賦能,讓監測的‘眼睛’越來越明亮、‘耳朵’越來越靈敏、‘大腦’越來越智慧,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說。
於(yu) 海洋治理中,發現經濟轉型發展新機遇
海洋塑料汙染治理是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關(guan) 鍵小事”,更是關(guan) 乎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國之大者”,中國曆來高度重視包括海洋微塑料在內(nei) 的塑料汙染全鏈條治理。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協調聯動,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項任務舉(ju) 措,深入推進塑料汙染的全鏈條治理和監管,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汙染治理方麵主動作為(wei) 、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經驗好做法。
浙江台州,海洋塑料汙染治理的“藍色循環”讓人眼前一亮:政府和企業(ye) 協同發力,組織漁民等對海洋塑料垃圾進行回收,回收後的塑料統一轉運至相關(guan) 企業(ye) 進行批量加工再生,並製成手機殼等高附加值產(chan) 品,產(chan) 品出售後的收入又反哺參與(yu) 海洋塑料回收的漁民等。
“我手裏拿的這個(ge) 手機殼,就是由5位漁民所收集的海洋塑料製作而成的,通過掃描二維碼還可以溯源,看到製作這個(ge) 手機殼的塑料是誰撿的、誰運的、存哪裏、誰轉運、誰再生、誰製造等。”張誌鋒邊展示邊說,這樣一個(ge) “藍色循環”,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ye) 主體(ti) 、產(chan) 業(ye)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的海洋塑料汙染治理新模式,對於(yu) 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難、高值利用難、多元共治難等痛點堵點做了很有價(jia) 值的實踐探索。
海洋環境變好也給綠色發展增添了新動能。以東(dong) 台條子泥為(wei) 重點的黃海濕地區域自然環境優(you) 美、生態稟賦突出,是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東(dong) 台條子泥岸段通過設立濕地法庭等手段,依法有效保護了濱海濕地的生態麵貌。在今年截至5月初的春季遷徙期,東(dong) 台條子泥的候鳥“家族”不斷壯大,種群數量進一步刷新,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5600多隻、同比增加了75%。越來越多遊客追隨飛鳥而來,條子泥觀鳥已成為(wei) 江蘇省東(dong) 台市的生態旅遊名片,成為(wei) 當地經濟轉型發展的有力抓手。
盡管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但我們(men) 也要清醒地看到,總體(ti) 治理成效還不穩固,局部海域生態環境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建設仍然需要加強。“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和沿海地方,堅持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穩中求進、攻堅克難,推動海洋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張誌鋒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