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贏得群眾認同是關鍵
席地而坐、蹲地用餐,是涼山州彝族群眾(zhong) 延續了數百年的習(xi) 慣。在近日涼山州《關(guan) 於(yu) 治理蹲地用餐深化移風易俗的通知》中,這個(ge) 習(xi) 慣被當地官方定義(yi) 為(wei) “陋習(xi) ”。對此,有人認為(wei) 蹲地用餐是民俗,反對強製性的糾正;'有人則視之為(wei) 陋習(xi) ,希望盡快實現改變。
“幾個(ge) 人一盆湯、一盆肉。沒有碗,沒有筷子,一人一個(ge) 勺”,如此飲食習(xi) 慣,確實存在食品安全衛生問題。塑料盆盛熱食有害健康更是常識,無需贅言。
彝族群眾(zhong) 蹲地用餐的習(xi) 慣,與(yu) 自然環境、經濟條件、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有關(guan) ,比如有些老年人因為(wei) 長期勞作引發傷(shang) 病,“駝背、手腳不靈便,上桌很困難”,尊重和遷就老人就成了集體(ti) 蹲地用餐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其實,在其他民族地區或國家,也有類似席地用餐的習(xi) 慣,坐著吃還是蹲著吃確實不是文明與(yu) 否的分界線。
涼山州各縣市為(wei) 了改變群眾(zhong) 蹲地用餐的習(xi) 慣,做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改進工作。因為(wei) 蹲地用餐多出現在紅白喜事中,當地政府就在一些村子投資修建了一批文化廣場,並在廣場內(nei) 規劃專(zhuan) 門承辦宴席的地方,配置必需的桌椅板凳和餐具。這種形式新穎的“文化壩子”有利於(yu) 群眾(zhong) 養(yang) 成文明健康的餐飲社交禮儀(yi) 。另外,當地政府有關(guan) 部門也做了大量宣傳(chuan) 工作,比如自2022年2月以來,昭覺縣移風易俗辦已做了2026次宣講會(hui) 。
涼山州將治理蹲地用餐作為(wei) 深化移風易俗的重要內(nei) 容,就在於(yu) 蹲地用餐的場地和環境,與(yu) 大眾(zhong) 普遍認同的餐飲文明有著不小的差距。
社會(hui) 文明建設需要相應的經濟基礎,一些地區群眾(zhong) 的文化和消費觀念更是有所滯後。蹲地用餐之所以存在,是因為(wei) 部分群眾(zhong) 習(xi) 慣於(yu) 因地製宜、因陋就簡。所以個(ge) 別地方就出現了政府“送板凳”“送餐具”到家,而村民拿去賣掉或送人的現象。
“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隻要持之以恒,再悠久的風俗習(xi) 慣都會(hui) 根據群眾(zhong) 需求而發生變化。蹲地就餐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餐飲社交禮儀(yi) 的改進很難單兵突進,必須與(yu) 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文明同頻共振。涼山州移風易俗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關(guan) 鍵在於(yu) 要有更大耐心去包容那些還在堅持傳(chuan) 統習(xi) 俗的群眾(zhong) ,加大投入進一步改善群眾(zhong) 的物質文化生活。在爭(zheng) 議中,要仔細甄別哪些是必須改變的,哪些是可以保留或者容忍的,防止移風易俗的簡單化、強硬化。
沙元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