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文化遇上科技“穿越”京味兒故事

發布時間:2022-07-27 11:16:00來源: 新京報

  “聽見了嗎?北京中軸線要申遺啦。”伴隨演員吳剛輕柔細膩的聲音,北京中軸線畫卷緩緩拉開。2分25秒的視頻,代言人“北京雨燕”娓娓道來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故事,與(yu) 此同時“數字中軸”正式啟動,秀出技術“肌肉”。

  “我們(men) 將把多年累積的數字技術開放出來,包括遊戲引擎、物理仿真、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打造一個(ge) 全真的“數字中軸”。騰訊可持續社會(hui) 價(jia) 值事業(ye) 部(SSV)數字文化實驗室主任舒展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中軸”意在創新性構建一個(ge) 數字申遺範式,不僅(jin) 能讓更多人沉浸體(ti) 驗到中軸線的恢弘氣勢和曆史變遷,同時還將助力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的創新活化,真正實現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文化中的數字力量正在被看見。2022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為(wei) 人們(men) 呈現一場視聽盛宴,驚豔了全世界,也同樣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再現動人的中國式浪漫。隨著文化數字化戰略縱深推進,文化內(nei) 容與(yu) 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文化新業(ye) 態新模式已成為(wei) 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助推器”作用進一步增強。

  中軸線“上雲(yun) ”講北京故事

  2021年底,“數字中軸”正式啟動,並上線“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當天僅(jin) 5個(ge) 小時,就有50多萬(wan) 用戶參與(yu) 創意互動,成為(wei) 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人。

  文化遺產(chan) +數字,這將是數字技術應用於(yu) 文化領域的一次典型探索。騰訊以“公益捐贈+技術資源投入”的方式,全程參與(yu) 和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以數字技術能力推動中軸線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利用,探索SSV(可持續社會(hui) 價(jia) 值事業(ye) 部)在文化遺產(chan) 上的可持續社會(hui) 價(jia) 值創新模式。

  北京中軸線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要申遺,中軸線上的現代建築也要納入申遺範圍嗎?中軸線有很多故事,這就需要一個(ge) 龐大的、矩陣式的數據力量,把這些故事講出去。“數字中軸”上線,讓每個(ge) 人都參與(yu) 到中軸線申遺中。

  騰訊可持續社會(hui) 價(jia) 值事業(ye) 部(SSV)數字文化實驗室主任舒展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此前大眾(zhong) 對中軸線申遺並不十分了解,因此,希望“數字中軸”項目能夠實現三個(ge) 目標:推動世界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普遍性價(jia) 值到社會(hui) 知識的轉換,讓中軸線的曆史文化更好地觸達社會(hui) 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此外,實現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的可持續發展。

  舒展稱,“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的核心是建立公眾(zhong) 對北京中軸線的認知,深入了解北京中軸線19個(ge) 遺產(chan) 點,領略古都北京中軸線壯麗(li) 美景的同時,參與(yu) 助力中軸線申遺。

  此次“數字中軸”還嚐試以數字技術打造文化遺產(chan) IP,結合中國傳(chuan) 統非遺“京燕風箏”為(wei) 中軸線及其19個(ge) 申遺點打造20款別致的“北京雨燕”數字藏品。首批北京中軸線紀念版免費數字藏品9999件,僅(jin) 一小時便被用戶領完。

  今年6月,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啟動,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官方發布北京中軸線第二款數字藏品“萬(wan) 人中軸字”。該藏品由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創意支持,采取水墨宣紙浮層設計,將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出現的不同年代、不同形態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shu) 、楷書(shu) 、行書(shu) 撰寫(xie) 的“中”字與(yu) 萬(wan) 眾(zhong) 共創的“中”字相融合。畫麵正中以甲骨文印章凸顯,背景圖案則融合匯聚了黃包車遊客、冰糖葫蘆、放雨燕風箏的孩童、京劇表演等,呈現中軸線市井生活場景與(yu) 標誌性非遺元素。

  本次藏品在“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上限量發行611份,上線僅(jin) 15分鍾即被領完。

  “數字中軸”項目為(wei) 數字文化融合構建了一個(ge) 範本。舒展認為(wei) ,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的傳(chuan) 遞、挖掘和守護,不僅(jin) 僅(jin) 是將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進行保存和保護,更是需要通過數字化方式和文創化手段對文化遺產(chan) 進行活化,向世界傳(chuan) 遞魅力。數字文創的發展是一個(ge) 探索的過程,一個(ge) 永無止境的過程,要利用數字科技給文化遺產(chan) 插上想象和創意的翅膀。

  沉浸式觀展,人在畫中遊

  當你正盯著水墨光影版的《富春山居圖》出神時,突然間眼前就變換出了一幅植物版的畫卷。這是2019年北京世園會(hui) 中國館的一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ti) 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張烈帶領的團隊,借助可通電玻璃技術,實現了本真性和虛幻性的完美融合。

  這種融合也是古老文化遺產(chan) 和現代科技碰撞的縮影,現在的博物館越來越不滿足於(yu) 簡單的文物或藝術品陳列,張烈稱,“我們(men) 希望在博物館裏講故事,並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這個(ge) 展項的重點是《富春山居圖》光影和植物藝術裝置都具有觀賞性,兩(liang) 種狀態都是藝術品,這也是我們(men) 做這個(ge) 創作的初衷。”

  張烈一直致力於(yu) 文化遺產(chan) 和數字化的融合,北京世園會(hui) 的中國館也是其幾十年職業(ye) 生涯中最耗費心力的一次,從(cong) 構思、設計到實施完成曆時4年。他希望世園會(hui) 中國館作為(wei) 中國展現給世界的一張名片,能夠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更好地傳(chuan) 遞出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

  世園會(hui) 的主角是花花草草,走進中國館“天地人和”展廳,一個(ge) 有趣的青銅雕塑乍一看是一個(ge) 人屈膝種禾苗的情景,仔細觀察會(hui) 發現是“藝”字。“在中國早期文明的代表殷商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像果、木等許多與(yu) 植物相關(guan) 的文字,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個(ge) “藝”字,是否告訴我們(men) 先人對藝術的認識最初也是從(cong) 和植物的互動中獲得的?”張烈說。

  要將這些曆史故事、情感更生動地講述出來,數字化可以幫助曆史敘事和藝術表達得到更深入化的呈現,張烈稱“不管是繪畫還是雕塑,能呈現的都隻是一個(ge) 瞬間,而影像和互動可以把故事講得更深入、更生動。”

  中國館一共設計了9幕,大多數都用到了數字技術,而最後兩(liang) 幕更是一個(ge) 完全沉浸式的呈現。從(cong) “祥和逸居”到“和而共生”,通過多維的、沉浸式的影像,觀眾(zhong) 仿佛成為(wei) 了畫中人。繁花似錦、落英繽紛、綠樹成蔭、雪花漫天,在漫步中穿越傳(chuan) 統園林的四季變化。該場景是以圓明園為(wei) 背景,借助數字光影的動靜變幻,營造園中的四季晴雨、夏花秋實。最終從(cong) 古代到當代,穿越時空,鳥瞰中華大好河山,以典型案例展現中國一以貫之的生態文明思想和新中國生態治理方麵的重大成就。

  張烈在幾十年的從(cong) 業(ye) 中也感受到了數字技術的巨大進步,“打個(ge) 比方,以前我們(men) 可能隻能觸摸一個(ge) 小小的電腦屏幕,現在我們(men) 可以有整麵牆的觸摸屏。”

  數字技術對博物館的內(nei) 容闡釋能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補充不能參觀的場景、不能觸摸的文物、不能詳盡的信息等。“比如現在的AR技術,能夠讓觀眾(zhong) 在觀察文物實物的同時,從(cong) 透明屏幕或透明眼鏡中生成對文物的補充說明作為(wei) 知識的拓展,影像和文物位置的擬合,就可以非常直觀和生動地傳(chuan) 達豐(feng) 富的信息量。”

  針對這一變化,張烈做了個(ge) 比喻,如果以往的博物館更像是科學家在作報告的話,那現在的博物館就應該是科普作者在講故事。現在博物館應更多地站在觀眾(zhong) 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讓參觀者得到更深刻的理解、獲得更多的知識、擁有更好的體(ti) 驗等。”

  張烈提到,數字技術在和文化遺產(chan) 結合的過程中,有三個(ge) 重要的功能。一是可以將文化遺產(chan) 盡量高保真地記錄和保存下來,這個(ge) 數字孿生成果本身也應該是有價(jia) 值的。“你無法預測未來數字和實體(ti) 哪個(ge) 更有價(jia) 值,有時候複製品本身也有它的價(jia) 值。”第二個(ge) 功能是促進學術研究,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以總結或發現以往難以發現或被忽略的一些文化現象和規律。“以前發現一條規律可能是一位甚至幾位專(zhuan) 家畢生學識的結晶,而現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cong) 大數據中非常快速地找到一些線索,從(cong) 而發現新的故事和有趣的現象。”第三個(ge) 功能是促進傳(chuan) 承和傳(chuan) 播,“不管是線上和線下,文化遺產(chan) 要麵向公眾(zhong) 進行有效的傳(chuan) 播,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可以大大加強文化傳(chuan) 播的深度和廣度,增強文化傳(chuan) 播的感染力,讓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到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及背後的精彩故事。”

  虛擬技術跨界,“織”繪中國結

  以數字技術為(wei) 引擎,北京持續在文旅、廣電、演藝、文博等領域推出一批極具特色的文化科技場景與(yu) 優(you) 質產(chan) 品。“故宮以東(dong) ·城市盲盒”數字沉浸式體(ti) 驗空間落地王府井;前門地區“北京坊”打造全球首個(ge) “5G+虛擬現實”智慧商圈;北京廣播電視台冬奧紀實8K超高清試驗頻道順利開播,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8K電視頻道。

  冬奧會(hui) 閉幕式代表團旗幟和運動員入場環節,視效和虛擬設計團隊將“中國結”的概念玩出花樣,至今讓人印象深刻:無數紅線從(cong) 鳥巢外圍飛躍而來,朝著舞台中心奔赴,宛如靈動的赤霞,以不同的軌跡向中國結集聚。

  “這是我們(men) 的虛擬團隊利用UE4(虛幻引擎4)虛擬渲染技術,創造的一次視覺奇觀,通過高達40米的巨型中國結與(yu) 空中的實體(ti) 火炬緊緊環繞。此次設計運用了AR(增強現實技術),使得最終呈現的中國結模型在精度、材質紋理的細節以及實時渲染的體(ti) 量方麵都史無前例。最終,中國結在傳(chuan) 統元素與(yu) 科技創新的加持下,莊重古樸、活力動感、浪漫唯美。用科技“織”繪一個(ge) 從(cong) 未有過的中國結,讓世界為(wei) 中國創意點讚。”北京冬奧會(hui) 閉幕式導演沙曉嵐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轉化結合,達到了震撼的演出效果,更實現了創意表達上的突破,通過技術打破時空的限製,讓意象化的傳(chuan) 統文化符號煥發新的活力,同時也吸引更多年齡層次關(guan) 注到此次北京冬奧。

  在沙曉嵐看來,科技為(wei) 文化賦能,在文化演藝活動領域的作用非常明顯和重要。在文藝創作、演出設備、呈現方式、劇場建設等方麵都在鼓勵探索和融入科技思維和科技成果,以新技術、新應用創新舞台表現手段,拓展文化演藝活動的內(nei) 容深度與(yu) 表現邊界,實現線上線下雙向聯動,“可以說科技的進步為(wei) 演藝行業(ye) 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更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的未來增添生命力。”

  北京星光影視園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洋同樣對科技助力文化發展深有感觸。近年來,星光影視園加大了對XR(擴展現實)虛擬製作以及5G+超高清遠程製作等相關(guan) 領域技術的建設和投入。陳洋介紹,以往如果團隊籌辦一場大型晚會(hui) 或節目,搭建舞台和場景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現在通過虛擬製作技術,隻需要一塊屏幕加實時渲染,就可以實現許多想要的場景。“比如在演播室裏拍一個(ge) 廣告,可以一會(hui) 兒(er) 在北極,一會(hui) 在沙漠,兩(liang) 天時間就可以達到這個(ge) 效果,要是拍實景,同樣的場景可能需要費時兩(liang) 個(ge) 月。”陳洋認為(wei) ,這對於(yu) 未來的影視製作具有顛覆性。

  沙曉嵐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當今新時代,科技發展迅猛,北京很多技術手段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已經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演藝科技,“除了我們(men) 熟知的燈光、音響、影像技術,還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推薦、雲(yun) 計算、虛擬技術等全都在跨界應用於(yu) 文化領域。當下科技助力文化發展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同一應用場景的技術呈現選擇上多樣化。”此外,很多為(wei) 文化賦能的科技手段更多呈現出了本土化,比如很多的核心技術、算法工具、硬件設備、操作程序等都是國內(nei) 自主研發,所以在應用上更具針對性。與(yu) 此同時,以往科技助力文化更偏內(nei) 容創作和內(nei) 容生產(chan) 端(即錄製、拍攝、執行製作等),現在需要既滿足內(nei) 容生產(chan) 又要兼顧觀眾(zhong) 的體(ti) 驗方式,滿足更高的沉浸體(ti) 驗、更高效的實時內(nei) 容輸出、更豐(feng) 富的內(nei) 容選擇等等。

  科技加速迭代,文化企業(ye) 數字化轉型

  7月26日,《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白皮書(shu) (2022)》公開了過去一年科技賦能文化的“成績單”,其中,文化科技型企業(ye) 實現量質齊升。2021年1-11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科技”企業(ye) 1105家,實現營業(ye) 收入7760.5億(yi) 元,占規模以上文化企業(ye) 營業(ye) 收入的比重為(wei) 51.7%,同比增長18.1%,拉動全市文化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增長9.4個(ge) 百分點。同一時期,全市55家規模以上“專(zhuan) 精特新”文化企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161.3億(yi) 元,同比增長22.6%。新增故宮博物院、完美世界等6家單體(ti) 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北京示範基地數量達到11家,居全國之首。

  多領域數字化轉型規劃與(yu) 政策文件陸續出台,首都文化數字化戰略走深向實,文化企業(ye) 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科技正在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迭代裝上“加速器”。

  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實現增加值3770.2億(yi) 元,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為(wei) 10.5%,始終居於(yu) 全國首位。2021年,北京規模以上文化產(chan) 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17563.8億(yi) 元,在全國占比約15%;文化核心領域實現營業(ye) 收入15848.3億(yi) 元,占總收入比重達90%。最新公布的“2021中國省市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指數”顯示,北京再次登上中國省市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綜合指數排名榜首,連續六年在該排名中保持第一。

  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數字藝術部主任張宜春看來,科技對文化的助力作用,首先是能夠提高文化和創意發展的效率,其次科技能把很多前數字時代的東(dong) 西遷移到數字時代,此外,給人們(men) 創造了探索新空間領域的條件。

  沙曉嵐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仍麵臨(lin) 許多新挑戰,科技對文化建設支撐作用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文化試圖借助科技手段展現的魅力還沒被深刻激發。北京星光影視園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洋認為(wei) ,科技與(yu) 文化的融合本身比較難,主要因為(wei) 複合型人才比較少,“往往很多文化上有造詣的人科技基礎比較差,而技術人也不懂文化這方麵的需求。”同時,一些新科技應用到文化,前期的投入費用和試錯成本也非常高,這也拖慢了兩(liang) 者融合的速度。

  陳洋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從(cong) 文化科技整個(ge) 行業(ye) 來看,小規模的公司比較多,各方麵應該對中小企業(ye) 有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去年12月發布的《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報告(2020~2021)》指出,為(wei) 有效促進科技支撐引領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相關(guan) 扶持政策還有待落細落實,文化企業(ye) 的科技創新能力還須提升,文化科技資源整合與(yu) 品牌建設尚須加強,如何將疫情的“危”轉為(wei) “機”仍待破解。“十四五”時期,北京須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優(you) 化政策環境,強化文化產(chan) 業(ye) 鏈與(yu) 科技創新鏈的高效銜接,努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品牌,助推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沙曉嵐對於(yu) 未來北京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前景充滿信心。“相信隨著北京5G技術、AR/VR、雲(yun) 計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等的不斷發展,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科技結合與(yu) 應用將越來越日常化、場景化,雲(yun) 上劇院、數字展覽、5G劇院等應用場景將更加成熟地出現在北京的文化演藝及文旅項目之中,讓人們(men) 的生活更加多彩,足不出戶便可沉浸式享受北京文化穿越時代魅力,線上就可穿梭北京的大街小巷,感受十足的京味兒(er) 魅力。”

  “未來北京在科技文化發展方麵,肯定是帶著一絲(si) 厚重,同時又極具創新和活力的。它在線上和線下是兩(liang) 個(ge) 相互矛盾又相互碰撞的世界,可能線上有非常前衛的亞(ya) 文化圈子並持續存在,另一方麵,它的傳(chuan) 統文化底蘊和元素也不會(hui) 消失,並且可能還會(hui) 在數字世界中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生態,帶有京味兒(er) 的文化生態。”張宜春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宋美璐 孫文軒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