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數字科技賦能 文化消費不再是“少數人的享受”

發布時間:2022-07-27 11:16:00來源: 新京報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限製了人們(men) 出行、購物等日常活動,而“雲(yun) 逛街”“宅經濟”“雲(yun) 展覽”“雲(yun) 演藝”等不斷誕生的新名詞也反映出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新趨勢與(yu) 新特征。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ti) 驗。

  數字技術使文化觸達更多普通人

  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數字化的發展趨勢與(yu) 布局,也進一步顛覆了文化藝術、文化消費的原始呈現與(yu) 體(ti) 驗方式,倒逼傳(chuan) 統文化場景、文化藝術項目、文化消費體(ti) 驗“上網雲(yun) 端”,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數字科技重塑大眾(zhong) 生活。

  同時,Z世代的崛起也影響著全球數字化趨勢與(yu) 走向,作為(wei) “網生一代”,互聯網是其與(yu) 生俱來的生活常態,既可以通過上網來研究發現品牌和產(chan) 品,也可以沉浸在實體(ti) 店購物、社交;既可以通過抖音、B站和小紅書(shu) “追星”“種草”,也可以沉浸在“劇本殺”“密室逃脫”及“沉浸式演藝”中體(ti) 驗文藝人生。

  隨著5G商用技術的加速應用,以VR、AR為(wei) 代表的沉浸式技術日益發展壯大,並與(yu) 社會(hui) 、政治、經濟、文化等相互影響和滲透,必將深刻改變著人們(men) 的思想觀念、溝通方式與(yu) 文化消費。而通過數字技術、沉浸式業(ye) 態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文旅融合、城市更新,必將成為(wei) 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趨勢與(yu) 方向。

  數字技術還能夠推動傳(chuan) 統文化打破地域、時空邊界,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分享文化創意成果、參與(yu) 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使人真正成為(wei) 文化主體(ti) 。“以人為(wei) 本”是數字化不斷開發新功能、拓展新領域的主要動力。數字技術不但使文化消費不再是“少數人”的享受,而且是文化尤其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更好地觸達更多普通群眾(zhong) 的重要載體(ti) ,數字化技術應用實踐讓文化更好地貼近人、服務人、引導人。

  今年端午節期間,由電影頻道融媒體(ti) 中心出品,騰訊區塊鏈提供技術支持,《天涯明月刀》合作推廣的新媒體(ti) 互動產(chan) 品《龍騰虎躍——一水同舟向未來》,充分挖掘端午節健康積極的文化內(nei) 涵,活化傳(chuan) 統龍舟競技運動,同時融合永定福建土樓非遺文化場景,通過數字技術打造全民參與(yu) 的數字“端午賽龍舟”的生動文化意象,吸引眾(zhong) 多網友一邊看比賽一邊參與(yu) 到劃龍舟的互動遊戲中來,線上線下競相爭(zheng) 渡。通過線上遊戲帶給用戶永定福建土樓文化傳(chuan) 承的體(ti) 驗,同時在虛擬世界中保存一份曆史文化的寶藏。

  用數字消弭文化的地域、代際差異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數字化轉型,不應隻是囿於(yu) 文化藝術的固有領域,還要走出“舒適圈”“內(nei) 循環”,借由文化創意與(yu)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趨勢,更加自覺主動地把優(you) 秀中華文化融入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賦能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通過數字文化創意產(chan) 品重塑相關(guan) 領域,讓人民群眾(zhong) 在營造美好生活的生產(chan) 創造中全景化、沉浸式地感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與(yu) 影響。

  我國文化資源極其豐(feng) 富,但分布並不均衡,鑒於(yu) 文化資源保護以及文化安全需要,文化資源的流動與(yu) 互鑒困難重重。加快文化數字化轉化,可以實現對偏遠地區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帶動不同地域的宣傳(chuan) 和推廣,使分散於(yu) 各處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以傳(chuan) 承和弘揚。

  借助數字技術還可以實現傳(chuan) 播的即時性和開放性,有利於(yu) 打破信息壁壘,增進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與(yu) 共情。全球化時代,遍布世界各地的文化資源——無論是語言、文字、風俗、傳(chuan) 說,還是手工技藝、音樂(le) 、舞蹈等人類文化遺產(chan) 也正麵臨(lin) 著流失乃至失傳(chuan) 的危險。數字技術最大優(you) 勢是讓傳(chuan) 統文化呈現可視化、傳(chuan) 播互動化、體(ti) 驗沉浸化、共享便捷化、消費多元化,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插上“數字翅膀”,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

  另外,年輕一代業(ye) 已成為(wei) 新時代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主力軍(jun) ,而Z世代作為(wei) 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早已習(xi) 慣於(yu) 從(cong) 數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識、分享收獲。而加速文化數字化的建設與(yu) 發展,不但有利於(yu) 打破區域文化差距,也將進一步消弭代際文化傳(chuan) 承“墮距”。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卜希霆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