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陽光照進屋裏,也照進了老百姓的心裏”

發布時間:2022-08-03 11:1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昨兒(er) 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雨,我趕早把西紅柿摘了幾個(ge) 大的,怕被風吹掉了。結果,瞧這大晴天!”70歲的董大媽,一邊拾掇著擺在自家院裏的十幾盆各色菜苗,一邊對老伴兒(er) 念叨起天氣。

  她的老伴兒(er) ——71歲的崇寶才大爺,則向來訪的我們(men) ,仔細地介紹起這一方小園地。“我們(men) 老兩(liang) 口,種的茄子、黃瓜、西紅柿、辣椒,什麽(me) 都有。看著沒,那邊架子上,結的南瓜!天天一大早,老伴兒(er) 就給我叫起來,‘趕快的,弄點水,澆水’。嗨,養(yang) 它們(men) 也不輕鬆!”

  說起這點兒(er) 幸福的“小麻煩”,老人眼角眉梢都帶著笑意。然而,幾年前,他們(men) 的生活還陷在真真正正的“大煩惱”裏——居住條件太差。

  崇寶才是滿族人,一家人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福祥社區雨兒(er) 胡同30號院住了30多年。

  這條全長343米、東(dong) 西走向的雨兒(er) 胡同,建於(yu) 明代,東(dong) 接北京著名的旅遊景區南鑼鼓巷,西鄰玉河故道遺址,是典型的老城胡同,留存了獨特的曆史文化。但對住在胡同裏的居民來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這裏是擁擠、雜亂(luan) 的生活空間。

  “這個(ge) 院子過去是清代值年旗衙門的雜物房,不是正經四合院布局,有南中北三排房子。後來收歸國有,作為(wei) 直管公房,租給我們(men) 住房困難的職工家庭居住。”

  1988年,崇寶才一家三口搬進30號院中間排一間北向的小屋。那時,總麵積300多平方米的院子裏,住了14戶居民,每戶的居住麵積也就十幾平方米。

  誰家都不夠住,怎麽(me) 辦?隻能不斷在院子裏私搭亂(luan) 建。“自家門口,往前推一塊,就搭出個(ge) 廚房。等家裏孩子大了,也沒地方住,把廚房再擴大點,連住人再帶上做飯都在一塊兒(er) 。自建房把院子裏的過道擠得,大概齊就剩下1米寬。”回憶起當年的艱辛,崇寶才連連搖頭。

  廁所,隻有胡同裏的公廁。遇上下雨、下雪,上了年紀的人用起來特別不方便。冬天,得燒爐子。各家都在窗根兒(er) 底下,壘個(ge) 池子放煤,一個(ge) 取暖季要用上近千塊。雨天,隻能蹚水進院。整個(ge) 院子隻有一處排水口,雨後幾天,屋子裏都潮乎乎的。

  2015年,胡同居民住房困難問題的解決(jue) 迎來轉機。東(dong) 城區以南鑼鼓巷地區雨兒(er) 、帽兒(er) 、蓑衣、福祥四條胡同為(wei) 試點,通過“申請式騰退”的創新政策,對雨兒(er) 胡同30號、20號、4號等一批院落進行騰退改造。

  “當時是自願申請,可以選擇留下來,或者搬遷出去住樓房。院裏的老鄰居有12戶選擇了搬走。我們(men) 家和另一戶決(jue) 定繼續住這裏。”崇寶才告訴記者,自己想繼續住在胡同,一方麵是因為(wei) 已經在這兒(er) 過了大半輩子,熟悉,有感情;另一方麵,也是顧慮到家中的實際困難。“我和老伴兒(er) 身體(ti) 都不好,孩子也有重病,每周要去附近的醫院做治療,圖住這兒(er) 方便。”

  等著、盼著,老院子動工了。拆除違建、原址修繕,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派來的設計師,針對每家的需求進行“一戶一設計”。

  原本,設計師想將院內(nei) 各屋的門統一做成木門。但崇寶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擔心木門會(hui) 受潮、變形,冬天關(guan) 不緊、不保暖,就跟他們(men) 提出裝斷橋鋁的門。設計師說‘沒問題’!後來,他們(men) 做了雙層門。裏麵一扇是斷橋鋁的,嚴(yan) 實;外門還是木頭的,但把門上的玻璃改成鐵紗網,當做紗門。這樣既和其他屋門風格統一,又滿足了我家的需求。”

  院子改造期間,崇寶才沒事兒(er) 就回來看看,提提意見,對這個(ge) 新家越瞧越滿意。2019年11月,崇寶才和家人終於(yu) 住進新屋。

  之前,一家人擠一間房,現在住戶少了,院兒(er) 的屋子有富餘(yu) 了,崇寶才又申請多租了兩(liang) 間。“現在我們(men) 交的房租包括兩(liang) 部分,原來住的房間再加上新申請的改善性住房,每個(ge) 月一千多元,不貴,我們(men) 老兩(liang) 口的退休金能承受。”

  如今的30號院,既保留了老胡同的特色,又美觀宜居。朱紅色的大院門,上麵掛著“雨兒(er) 人家”的匾額。推門進來,繞過影壁,眼前豁然開朗。三排房子漆成統一的棕木色,雅致而有古韻;屋頂布著青瓦,地上鋪著灰磚,寬闊敞亮;廊架上攀爬著綠蘿,下麵擺放幾把桌椅;獨立的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

  “您看看這個(ge) 設計,非常好!”崇大爺特意指著地上一條不到1厘米寬、幾乎貫穿整個(ge) 院子的長縫隙告訴記者:“這叫‘線性排水’,排積水特別快。經過這兩(liang) 年夏天幾次大雨,什麽(me) 事兒(er) 都沒有!”

  除了供兩(liang) 戶居民居住,改造後的30號院還實現了“共生院”的功能,將多餘(yu) 空房用做福祥社區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有的屋子布置成居民議事廳,有的屋子陳列著具有年代感的生活老物件兒(er) ,還有一個(ge) “老胡同·現代生活”陳列展,記錄了南鑼鼓巷地區四條胡同修繕整治的全過程。

  “我現在非常幸福。這麽(me) 說吧,看過這院子的人,沒有不羨慕的!”崇寶才自豪地說:“原來院子裏都是自建房,互相擋著,陽光都進不來。但如今,陽光照進屋裏,也照進了老百姓的心裏!”

  聊著聊著,已近中午,到了做午飯的時間。崇大爺騎著小電瓶車,胡同口往北一拐,不到300米就有一個(ge) 小菜市場。買(mai) 完了黃瓜、涼皮,在回來的路上,崇大爺笑著跟記者調侃:“瞧,這兒(er) 生活多便利!我給自己定了個(ge) ‘小目標’,先活到80歲,往後再活到90歲。有這麽(me) 好的生活條件,更得好好活著,您說是不是?”

  (本文配圖均由海外網付勇超攝)

  記者手記

  努力實現全體(ti) 人民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關(guan) 係著千家萬(wan) 戶的幸福。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政府高度重視解決(jue) 住房問題,中國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住房保障體(ti) 係加快建立。剛畢業(ye) 的年輕人、進城打工的“新市民”,可以選擇租金低廉的保障性租賃住房;想擁有一個(ge) 家,又擔心房價(jia) 的城市家庭,可以選擇共有產(chan) 權住房。如今,已有2億(yi) 多困難群眾(zhong) 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有效改善。“十四五”時期,將以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為(wei) 重點,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ti) 係,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努力實現全體(ti) 人民住有所居。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全麵推進。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城市建設重點已轉入對存量的提質增效階段。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成為(wei) 促進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完善水、電、路、氣、信等配套基礎設施,因地製宜增加養(yang) 老、托育、便利店等公共服務設施,極大程度地改善了老舊小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從(cong) “安居”到“優(you) 居”,中國百姓在實現住房幸福的路上“一個(ge) 都不能少”。

  李 貞

  李 貞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