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點亮北京大運河文化帶關鍵節點 “京西小故宮”預計10月對外開放

發布時間:2022-08-08 15: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8月8日電 位於(yu) 北京市海澱區的萬(wan) 壽寺是大運河文化帶北京段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明清皇家寺院,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關(guan) 鍵節點,素有“京西小故宮”的美譽。今年10月,因實施修繕閉館五年有餘(yu) 的萬(wan) 壽寺將重新對公眾(zhong) 開放。

  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將於(yu) 8月8日晚在通州區城市綠心活力匯開幕。今年的文化節由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中國新聞社主辦,北京文物局聯合通州區委區政府、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物報社、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文旅局、市體(ti) 育局等單位共同承辦。記者從(cong) 承辦方獲悉這些信息。

  萬(wan) 壽寺集寺廟,行宮,園林為(wei) 一體(ti) ,占地麵積34000平方米,建築麵積12000平方米。院內(nei) 建築分為(wei) 中、東(dong) 、西三路,寺院主體(ti) 建築分布於(yu) 中路,共七進院落。西路為(wei) 清皇家行宮,東(dong) 路為(wei) 僧侶(lv) 生活區。

  史料記載,萬(wan) 壽寺由明萬(wan) 曆皇帝的母親(qin) 慈聖皇太後出資修建。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光緒幾位皇帝都對萬(wan) 壽寺進行了重修、擴建,使之成為(wei) 規模宏大的皇家重寺。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後重修萬(wan) 壽寺行宮,在西院增修千佛閣和梳妝樓,形成最後格局。

  坐落於(yu) 萬(wan) 壽寺內(nei) 的北京藝術博物館1987年正式建館,是北京地區綜合性藝術類博物館。該館現收藏各類曆代藝術品十二萬(wan) 餘(yu) 件。藏品門類豐(feng) 富,包括碑帖、書(shu) 法繪畫、陶瓷、錢幣、璽印、宮廷織繡、明清家具、青銅器、玉石器、竹木牙角、漆器等;時代上起原始社會(hui) ,下迄民國,尤以明清文物蔚為(wei) 大觀。

  2018年3月,萬(wan) 壽寺修繕工程啟動。工程包括萬(wan) 壽寺修繕工程(中路、西路)、萬(wan) 壽寺東(dong) 路修繕工程——齋堂等10座現存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北京藝術博物館(萬(wan) 壽寺)大雄寶殿內(nei) 佛像及山門壁畫保護修複三個(ge) 工程。工程修繕了萬(wan) 壽寺80%的古建築、大雄寶殿內(nei) 22尊佛像及山門壁畫。修繕麵積約10670平方米。

  據了解,本次修繕是建寺以來的第五次大型修繕,也是120餘(yu) 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為(wei) 最大程度保護曆史信息,修繕中使用了3D打印技術等科技手段。同時,為(wei) 更好地展示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工作人員設計了錢幣、服飾、瓷器等專(zhuan) 題展,目前多個(ge) 展覽正在籌備中,首批展覽將於(yu) 今秋開放。

  為(wei) 增強博物館的趣味和互動性,強化其教育功能,北京藝術博物館還新設置了手工互動課堂,在充滿木藝元素的教室內(nei) ,青少年可在專(zhuan) 業(ye) 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認識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榫卯結構,在親(qin) 自動手中感知古人的高超技藝與(yu) 無窮智慧。

  據介紹,目前萬(wan) 壽寺擬開放區域為(wei) 中路庭院及東(dong) 路方丈院。中路院落建築景觀由南向北依次為(wei) :山門殿“洪福齊天”彩繪、天王殿、大雄寶殿,兩(liang) 側(ce) 配殿、萬(wan) 壽閣、大禪堂及小禪堂和影堂、假山及三大士殿、乾隆禦碑亭、無量壽佛殿、西洋門、光緒禦碑亭、萬(wan) 佛樓。東(dong) 路方丈院位於(yu) 最北側(ce) ,是由方丈室、東(dong) 西廂房、南房及四個(ge) 轉角廊組成的一處閉合庭院。

  一個(ge) 多月後,萬(wan) 壽寺就將對公眾(zhong) 開放。屆時,遊客市民將與(yu) 闊別五年的萬(wan) 壽寺“重逢”,一睹北京藝術博物館的豐(feng) 富館藏,在修繕完畢的庭院間領略“京西小故宮”的別樣魅力。(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