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群傳承飛盤運動的年輕人

發布時間:2022-08-23 09:4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大學要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對於(yu) 這一問題,首都體(ti) 育學院原校長鍾秉樞曾給出答案:“適應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人。大概包括與(yu) 人合作、問題解決(jue) 、創新思維、追求卓越、團隊精神,這是各國培養(yang) 人才時提倡的核心素養(yang) 。”

  “那麽(me) ,到哪兒(er) 去模擬實際情景提升相應的素養(yang) 呢?”鍾秉樞說,“那就是體(ti) 育。”

  作為(wei) 一個(ge) 國家體(ti) 育事業(ye) 發展的重要土壤,高校體(ti) 育作為(wei) 學校體(ti) 育的最後階段,是學校體(ti) 育與(yu) 社會(hui) 體(ti) 育的重要銜接點,也是實施終身體(ti) 育的重要環節,尤其以感染式、浸透式引導大學生參與(yu) 體(ti) 育運動的體(ti) 育社團,更是承載著無數體(ti) 育愛好者熱血、拚搏的青春,為(wei) 傳(chuan) 統體(ti) 育項目注入活力,為(wei) 冷門小眾(zhong) 的項目安放夢想。

  為(wei) 記錄那些在高校中蓬勃發展的體(ti) 育力量,本報將推出“高校體(ti) 育社團巡禮”係列報道,關(guan) 注不同校園中同樣精彩的體(ti) 育故事。

  ---------------

  當小眾(zhong) 的飛盤運動近兩(liang) 年在都市生活圈裂變為(wei) “時髦”的代名詞,它在寧波的一所高校中已經默默完成了長達16年的拋接。

  原本這是一個(ge) 隻有二三十人的社團,除了外教和創始人姚曦在內(nei) 的五六個(ge) “元老”,其他成員多是“元老們(men) ”刷臉硬薅來的“關(guan) 係戶”,室友、朋友、朋友的女朋友,剩下的成員中,“來練英語”的目的或許多於(yu) “來玩飛盤”。

  這是寧波諾丁漢大學UFO飛盤社在2006年成立的雛形,是飛盤運動走進中國高校最初的樣貌。如今,作為(wei) 中國最早成立的學生飛盤社之一,社團共有近300名社員,覆蓋了學校本碩博的所有年級。

  “社團成立的前兩(liang) 年,大家倒不是真的喜歡這個(ge) 運動。”姚曦記得,當時飛盤在國內(nei) 認知度“基本為(wei) 零”,關(guan) 於(yu) 飛盤的介紹和基本動作技巧被分開打印在兩(liang) 張A4紙上,印成一摞摞傳(chuan) 單,通過“礙於(yu) 情麵”留下的社員手中傳(chuan) 遞給一屆屆新生。慢慢地,運動本身的魅力和逐漸強化的社交屬性幫社團完成了拉新、留存,飛盤運動伴隨飛盤社的消息也通過QQ、校內(nei) 網、微博、微信公眾(zhong) 號等不斷迭新的社交媒體(ti) 輻射到更多高校,充盈過幾屆年輕人的大學時光。

  和姚曦一樣,徐穎峰也是在大學期間才接觸了飛盤,起初,他們(men) 都很難想象,自己未來的事業(ye) 將會(hui) 和這樣一個(ge) 冷門的體(ti) 育項目有關(guan) 。隨著2008年,包括他倆(lia) 在內(nei) 的6名同學創立了“翼鯤體(ti) 育”飛盤公司,當年的熱血學生逐漸成長為(wei) 資深從(cong) 業(ye) 者。此後,他們(men) 研發飛盤器材、舉(ju) 辦比賽、長期開展項目推廣活動。如今,企業(ye) 生產(chan) 的飛盤已“飛”往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創始成員幾乎都在從(cong) 事飛盤運動的推廣工作。

  “現在學校的社團會(hui) 擁有更多的創意想法,並落實在整個(ge) 賽事的呈現上。”離開學校的徐穎峰始終沒移開目光,每年由寧波諾丁漢大學體(ti) 育中心聯合寧波諾丁漢UFO飛盤社共同打造的寧波飛盤公開賽事,公司都會(hui) 給予器材、裝備、獎金以及技術上的支持,“雖然飛盤比賽沒有裁判,但存在觀察員。我們(men) 會(hui) 幫助運動員更好地執行自我裁判,踐行飛盤精神。”

  “不管是在校生還是畢業(ye) 生,每一個(ge) 社員都會(hui) 向身邊的人推廣飛盤。”現任飛盤社社長佘樺儀(yi) 感受到傳(chuan) 承的精神,在她看來,雖然大家共建的是一個(ge) 小社團,但目標卻始終遠大,“讓更多的人了解飛盤的樂(le) 趣,讓飛盤運動在中國得到更好的發展”。

  從(cong) 飛盤運動在中國的發展軌跡來看,佘樺儀(yi) 提及的目標並非“空想”。“飛盤在高校的發展對於(yu) 飛盤在中國影響力的推進和初期水平提升至關(guan) 重要,很多人在學校接觸了飛盤項目,畢業(ye) 後,會(hui) 把項目帶到社會(hui) 的更多場景中。”中國飛盤國家隊前主教練梁壯表示,最初國內(nei) 僅(jin) 幾所高校有飛盤的身影,到現在為(wei) 止已經不少於(yu) 兩(liang) 三百所,而目前在行業(ye) 裏活躍的從(cong) 業(ye) 者,大多來自寧波諾丁漢大學、天津體(ti) 育學院等幾所最早開展飛盤運動的高校及初期的一些社會(hui) 飛盤隊伍。

  隨著項目發展,在社團的基礎上,寧波諾丁漢大學又成立了飛盤校隊,邀請深諳高校體(ti) 育重要性的梁壯執教。隊員們(men) 感受到了國家隊的“標準”,“除每周既定的兩(liang) 次訓練,梁壯老師還會(hui) 讓我們(men) 加強體(ti) 能訓練,早上7點就要起來在操場上跑10圈。”張之蕃既是社團成員也是校隊隊員,8月初,他跟隨校隊參加了濟南飛盤公開賽,這是他第一次外出參加大型比賽,每當回想起自己拚盡全力飛撲接盤得分換來隊友的“滿堂彩”,他覺得所有辛苦的訓練都是值得的。他記得,以前看足球賽,經常會(hui) 為(wei) 守門員騰空撲救捏一把汗,如今,在飛盤賽場上,自己也能成為(wei) 飛身撲救的那個(ge) 人,“當拚盡全力接到這個(ge) 盤的時候,我會(hui) 覺得非常激動,非常熱血。”

  但在姚曦的記憶中,早期UFO社團參賽的經曆,觸動大於(yu) 熱血。2006年,姚曦在外教的鼓勵下參加了上海飛盤錦標賽,他滿懷期待奔赴賽場,隻看到兩(liang) 支來自中國的隊伍。可現場如家庭聚會(hui) 般的氛圍很快消解了競賽帶來的忐忑,即便到了賽場上,飛盤運動本身的屬性也讓比賽氛圍十分友好。

  飛盤運動沒有裁判,所有比賽中的衝(chong) 突都是由場上直接關(guan) 聯的兩(liang) 名運動員協商解決(jue) 的。姚曦記得,當時即便打到決(jue) 賽,也沒有出現因得分產(chan) 生爭(zheng) 執而導致氣氛變得尷尬的情況,運動員全程都將保障比賽的流暢性放在第一位,大家追求的是用實力來切磋交流,而不是將對手打敗,“我是體(ti) 育生出身,對運動的理解一直是去拚輸贏,而在飛盤運動的賽場上,我看到了人們(men) 因熱愛驅動而投身一個(ge) 項目,去交流,去建立友誼。”

  由於(yu) 接觸飛盤時間不長,姚曦和隊友僅(jin) 擊敗了另一支同樣來自中國的隊伍,並未獲得更好成績。但臨(lin) 行前,主辦方卻突然給團隊頒發了一個(ge) 獎杯,“說是給中國隊冠軍(jun) 的獎勵。”即便知道這個(ge) 獎杯充滿“鼓勵性”,但這個(ge) 溫暖的舉(ju) 動堅定了姚曦對飛盤運動的熱愛。

  佘樺儀(yi) 同樣著迷於(yu) 飛盤比賽的友好氛圍。每次比賽結束後,兩(liang) 支隊伍的隊員往往都會(hui) 站成一個(ge) 圓圈,隊長在中間總結比賽,並會(hui) 向對方隊伍的精彩表現致謝,並給予鼓勵。“我之前也參與(yu) 很多體(ti) 育項目,大家也很團結,但在賽場上兩(liang) 個(ge) 互為(wei) 對手的隊伍間有這麽(me) 好的氛圍,並不多見,這也是吸引我參與(yu) 飛盤運動最重要的原因。”

  “一起玩飛盤的人就像家人一樣。”徐穎峰說道。哪怕寧波諾丁漢大學飛盤社的初代社員們(men) 畢業(ye) 已久,各奔東(dong) 西,但飛盤始終是聯結大家的紐帶,如果社團有比賽需要畢業(ye) 生們(men) 出場,大家都不會(hui) 推脫。幾年前為(wei) 參加在上海舉(ju) 行的錦標賽,有一個(ge) 成員專(zhuan) 程從(cong) 德國飛回來參加,上個(ge) 月去打杭州的仲夏賽,雖然是隻有6支隊伍參加的小型賽事,但仍有成員剛下班就從(cong) 西安趕過來,周末比賽完就立刻回去工作。“這種團隊凝聚力,過了十幾年,還是這麽(me) 強烈。”姚曦感慨道。

  如今飛盤運動在國內(nei) 的知名度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姚曦表示,“上個(ge) 月我去廣州看了一場全國公開賽,以前賽場上80%是外國人,但現在90%是中國人。”

  對於(yu) 飛盤運動“出圈”的原因,受訪者普遍認為(wei) ,飛盤易上手,兼具休閑性、競技性和觀賞性,加之其對場地的要求很低,在公園廣場等空地就可以進行,此外,“避免身體(ti) 衝(chong) 撞”的特點讓男女可以同台競技,又具備一定社交屬性,故而能夠很好地滿足都市年輕人在運動、社交、獵奇等方麵的需求,“不是飛盤選擇了年輕人,而是年輕人選擇了飛盤。”在梁壯看來,飛盤正逐漸從(cong) 大學向下延伸至中小學,“當參與(yu) 的人越來越多,人才選拔的渠道就會(hui) 變得更寬、選擇性也更多。”

  見證了飛盤運動在中國發展近20年後,姚曦發現,這些年國內(nei) 的飛盤運動長期處於(yu) 新人不斷、但留存不多的狀況中,雖然近兩(liang) 年增量明顯提升,但從(cong) 總人數和競技水平上仍有巨大探索空間,“未來三五年都會(hui) 處在一個(ge) 萌芽或青春期的階段。”在他看來,飛盤作為(wei) 一項新興(xing) 的體(ti) 育運動,發展的意義(yi) 更在於(yu) 倡導大眾(zhong) 體(ti) 育重在參與(yu) 、友誼至上的精神,“重要的是讓更多人參與(yu) 體(ti) 育運動,而不是緊盯著一枚金牌。”

  群眾(zhong) 需求的提升加速了賽事平台搭建。得到首屆全國飛盤聯賽啟動的消息後,姚曦立刻聯係大學時在飛盤社團一起訓練的同學,組成“UFO老炮隊”準備參賽,“還能打的一起試試看”“能將熱愛堅持下去並從(cong) 中不斷獲得快樂(le) 就足夠了”。

  實習(xi) 生 陳昊原 範子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見習(xi) 記者 畢若旭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