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坐滑竿被罵?網暴下的人人自危更可悲

發布時間:2022-08-24 09:47:00來源: 工人日報

  近日,一位旅遊博主在網上發布視頻稱,其因在重慶一景區坐人抬的“轎子”(當地稱為(wei) “滑竿”)上山,遭到部分網友言語攻擊,被指“花錢踐踏他人的尊嚴(yan) ”,甚至是“一種剝削行為(wei) ”。在該視頻中,有滑竿師傅表示,有的年輕遊客因為(wei) 擔心被人罵不敢坐滑竿,自己的生意因此受到影響。

  作為(wei) 四川人,看到如此新聞,無奈又無語。從(cong) 小到大,但凡去川渝山區遊玩,滑竿都是景區一道繞不開的“風景”。在抬步就是上坡台階的景區內(nei) ,它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滑竿師傅多是當地村民,力氣大且擅長走山路。這門生意一方麵讓師傅們(men) 憑本事掙到了錢,另一方麵滿足了部分腿腳不便、體(ti) 力不支的遊客上山看美景的心願。此外,一些想體(ti) 驗當地特色民俗的遊客也得償(chang) 所願。某種角度看,滑竿師傅其實與(yu) 重慶的棒棒師傅、泰山的挑山工扮演著相似的角色,無非是抬人或載物的區別。

  作為(wei) 遊客,坐不坐滑竿是選擇自由,實際上不少人其實並不需要或難以安然享受被人力抬上山。但若因此就對做不同選擇的遊客惡語相向,未免有些“己所不欲,強施於(yu) 人”。

  網絡暴力堪稱互聯網世界的惡疾。近年來,這一惡疾不僅(jin) 頻繁發作,而且發作的門檻越來越低。起初,是一些爭(zheng) 議性事件的當事人遭到非議,如四川德陽與(yu) 男童在泳池發生衝(chong) 突的一位醫生;後來,憑著一張圖、一句話,網暴者便發揮想象自行腦補,比如醫生淩晨結束手術後喝葡萄糖被質疑“胃口真好,這瓶誰付錢”;到現在,似乎隻要是個(ge) 事兒(er) ,有人就能挑出刺兒(er) ,進而開始搞事兒(er) 。正如有網友對“坐滑竿”一事的評價(jia) :師傅說可以,遊客說可以,景區說可以,法律法規沒說不可以,但這些都不算數,因為(wei) 鍵盤俠(xia) 說不行。

  當網暴越來越容易和隨意,它便離普通人越來越近,被它傷(shang) 及的無辜便越來越多。前段時間,一位在武漢街邊賣糖水的爺爺上了熱搜——他擺攤17年,每杯糖水賣一兩(liang) 元,不僅(jin) 不漲價(jia) 還能續杯,對孩子老人更是免費,人們(men) 都親(qin) 切地稱他為(wei) “糖水爺爺”。可沒過多久,便有人質疑“糖水爺爺”的食材不幹淨,有人造謠說他是因子孫不孝才被迫賣糖水。經媒體(ti) 後續探訪,這些都不是事實,但“糖水爺爺”平靜的生活已然被打破,其最終決(jue) 定關(guan) 掉糖水鋪回老家。

  在網絡無處不在的當下,如果不懷好意的質疑、猜測、定性成為(wei) 一股強大勢力,那麽(me) 到頭來必會(hui) 人人自危。倘若“會(hui) 不會(hui) 被網暴”變成人們(men) 在決(jue) 定是否做某事時下意識考慮的問題,那麽(me) 身邊的好人和正氣或許會(hui) 越來越少——這顯然是一種悲哀。

  網暴威力巨大,網暴主體(ti) 和行為(wei) 的隱蔽卻增加了防範治理的難度。今年4月,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網絡暴力專(zhuan) 項治理行動”,隨後多個(ge) 平台都上線了包括一鍵防網暴和一鍵取證在內(nei) 的多項功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盡管如此,目前對網暴的定性及對其後果認定仍缺乏明確標準,加之維權成本較高等原因,大量網暴者依然有恃無恐。

  根治網暴,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在促進相關(guan) 法律和規範盡快出台的同時,每個(ge) 網民都該守好邊界,做好自己。互聯網的產(chan) 生,本是助人了解未知、看見遠方的,要實現這一點,除了網線,還離不開人與(yu) 人之間的包容、尊重和善意。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抵製網暴或許可以很簡單——在網上發言前,不妨先問問自己,“這話如果是別人對我說,我能接受嗎?”

  羅筱曉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