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黑”不是預防惡意求職的好辦法
新聞——據《中國青年報》8月30日報道,日前,一份由上海40多家中小微企業(ye) 一起核對、草擬的“求職者黑名單”在上海的資產(chan) 管理公司、影視製作公司等中小微企業(ye) 老板之間流傳(chuan) 。被列入“黑名單”的人,有的利用企業(ye) 不交社保和居家辦公的漏洞,同時在多家企業(ye) 任職領取多份工資;有的利用企業(ye) 背景調查不完善,偽(wei) 造學曆、工作經曆等。
為(wei) 了預防惡意求職,一些用人單位通過共享“黑名單”的方式,將一些被他們(men) 認定為(wei) 具有不良行為(wei) 的人“拉黑”,以求阻止這種行為(wei) 的發生,盡管出發點可以理解,但卻不是一個(ge) 好辦法。
通常而言,用人單位聘用勞動者都會(hui) 進行學曆、工作經驗、勞動關(guan) 係狀況等方麵的審查,有些用人單位甚至要求求職者簽署各種各樣的承諾,防止一些求職者編造虛假信息損害用人單位權益,預防糾紛發生。客觀而言,隻要用人單位通過事前審查應聘者的資料或者簽署符合法律規定的承諾書(shu) ,簽訂勞動合同後,是可以達到阻止惡意求職行為(wei) 的。
之所以出現一些用人單位雖然在勞動關(guan) 係中居於(yu) 主導地位,卻對一些勞動者的行為(wei) “束手無策”,不得不借助“黑名單”方式阻止惡意求職的發生,企業(ye) 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這些用人單位大多不與(yu) 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即使簽了勞動合同,在試用期內(nei) 也不為(wei) 勞動者繳納社保,等等。這樣的行為(wei) 本身或是違法,或是弱化了用人管理製度——因為(wei) 涉嫌違法,企業(ye) 無法通過法律手段維權;因為(wei) 管理不嚴(yan) 格,給一些勞動者提供了“多頭供職”的空間。於(yu) 是,在公力救濟行不通的情況下,出現了一些企業(ye) 通過建立“求職者黑名單”進行私力救濟的情形。
預防惡意求職,依靠“拉黑”進行私力救濟,解決(jue) 不了根本問題。一方麵,“拉黑”應聘者對已經聘用過這些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而言沒有任何意義(yi) ,而對於(yu) 沒有招聘過這些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而言,通過“黑名單”剔除一些求職者,有可能涉嫌就業(ye) 歧視,帶來法律風險;另一方麵,“黑名單”往往需由公權力部門認定,一些用人單位自行建立“求職者黑名單”已經超越了法律的界限。
預防惡意求職,最根本的依靠是法律,最可行的途徑是簽訂勞動合同。如果用人單位與(yu) 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繳納了社保,在社保繳存環節就可以阻止“多頭就業(ye) ”;如果勞動者無法達到錄用要求,在試用期可以解除其勞動合同;如果勞動者提供虛假信息、違背承諾,甚至是惡意欺詐,不僅(jin) 可能被解除勞動合同甚至被要求承擔賠償(chang) 責任。以此而論,如果求職者確實存在惡意求職行為(wei) ,最終也會(hui)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郭振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