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潮:茶飲行業擴張背後存隱憂
近期,多家茶飲類企業(ye) 發布了自己的半年財報,就整體(ti) 而言,營收和利潤較上一年度同期並不樂(le) 觀。近幾年,不斷有網紅茶飲企業(ye) 湧現,對行業(ye) 產(chan) 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在投資者高歌猛進背後,也有一些茶飲企業(ye) 出現了經營不善。
目前,我國共有32.9萬(wan) 家“奶茶”相關(guan) 企業(ye) ,近五年來,企業(ye) 年注冊(ce) 量迅猛增長,近8成的企業(ye) 成立於(yu) 近五年內(nei) 。而天眼查數據也顯示,這些企業(ye) 中,0.32%的企業(ye) 出現過法律訴訟,12.38%出現過經營異常,0.59%遭到行政處罰。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我國奶茶相關(guan) 企業(ye) 共產(chan) 生了2259條被執行人信息。
茶飲到底賺不賺錢?是很多投資者以及有意加盟者的疑問。事實上,根據財報顯示,即便是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利潤率也非常有限,盈利並非易事。薄利多銷的茶飲,賺的其實還是辛苦錢,畢竟,單杯茶飲的價(jia) 格並不高,門店獲利需要龐大的客流量。而獲得龐大客流量的前提就是,盡可能延長營業(ye) 時間,盡可能將門店布置在商場或街道的黃金位置,這就意味著更高的人力和房租成本。
而在實際擴張過程中,企業(ye) 希望不斷獲得加盟資金注入並搶占更多市場空間,自然就會(hui) 在黃金位置不斷加密布點加快開店,而這樣的布點會(hui) 攤薄每個(ge) 單店的利潤,最終使得企業(ye) 整體(ti) 的利潤率不斷趨於(yu) 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茶飲企業(ye) 很容易陷入“發展、擴張、瓶頸”的循環,如果在瓶頸期出現資金流斷裂,結果不難想象。
還有一個(ge) 方麵不容忽視,那就是茶飲行業(ye) 的門檻其實並不高,各種茶飲奶茶,不外乎奶、咖啡、水、水果和茶的種種排列組合產(chan) 生,技術含量有限,競爭(zheng) 壁壘較低。這就使得同行競爭(zheng) 之間同質化程度較高,不僅(jin) 產(chan) 品難以創新,也容易陷入價(jia) 格戰。麵對同質化的產(chan) 品和服務,消費者可供選擇的替代品較多,隨機消費的可能性很大,不僅(jin) 品牌忠誠度有限,消費者自身的議價(jia) 能力也較高。
其實,不少茶飲企業(ye) 也試圖擺脫當下趨於(yu) “內(nei) 卷”的競爭(zheng) 狀態,因此開始開發高附加值且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產(chan) 品和服務,例如一些茶飲企業(ye) 選擇售賣茶葉等衍生商業(ye) 模式。但實際效果有限,畢竟隨手買(mai) 一杯奶茶的年輕消費者,往往並不是中高檔茶葉的消費群體(ti) ,而後者的消費群體(ti) ,通常也不是奶茶店的常客。
企業(ye) 應當意識到,茶飲消費是隨機性的小額消費,從(cong) 消費行為(wei) 而言,大部分消費者不會(hui) 像餐廳探店一樣專(zhuan) 程前往某家茶飲店,而是在辦事和其他消費之餘(yu) 附帶性消費。這就需要奶茶店盡可能將自身融入周邊的辦公和消費業(ye) 態,並逐步拓展線上業(ye) 務,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提升店麵周邊消費群體(ti) 的忠誠度,提升盈利能力,而不是盲目擴店布點。
事實上,這樣的方法,茶飲店的同行們(men) ——知名連鎖咖啡企業(ye) 已經在做了,例如縮減辦公樓店麵的營業(ye) 麵積,拓展外賣業(ye) 務等。
趙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