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與智慧農業
民以食為(wei) 天。吃飯問題不僅(jin) 事關(guan) 人類生存,也是國家穩定和社會(hui) 發展的永恒主題。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須發揮科技創新日益強勁的支撐作用。
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未來吃什麽(me) ——人類如何應對食物危機》一書(shu) 基於(yu) 氣候變化、人口激增的現實背景,探討是否能夠實現以及如何實現持續、公平地滿足人們(men) 的飲食需求,為(wei) 我們(men) 深入了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全球糧食現狀提供了一份有價(jia) 值的實證資料。
人口增長和環境壓力是農(nong) 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主要挑戰
根據聯合國最新一輪全球人口估計和預測,2022年世界人口將增至80億(yi) ,2080年達到峰值104億(yi) 左右。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稱,衡量任何國家人口真實而持續不斷增加的唯一正確的標準,是生活資料的增加。如果人口持續不斷地增加,生活資料卻得不到增加,爆發饑荒就在所難免。
截至當前,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ye) 化前高出1.1度。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種植環境的不穩定性加劇。因全球變暖而帶來的非同尋常的天氣變化,可以輕鬆毀掉農(nong) 民們(men) 勤勞耕耘的成果。本書(shu) 以一塊350英畝(mu) 的蘋果園舉(ju) 例,在氣溫低於(yu) 零攝氏度的4個(ge) 小時內(nei) ,600萬(wan) 個(ge) 尚在萌芽期的蘋果被凍死,3個(ge) 果園總產(chan) 量銳減近四分之三,最終收成損失將會(hui) 超過100萬(wan) 美元。
糧食安全還麵臨(lin) 著一係列不穩定因素。更多的熱浪、幹旱和洪水已超過了植物的承受極限。天災的頻繁光顧加劇了社會(hui) 和貧困問題的發生。目前世界局勢持續動蕩,地區衝(chong) 突不斷,一些衝(chong) 突地區是全球重要的主糧、油料和肥料生產(chan) 國;再加上綿延不斷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糧食安全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2022年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ang) 狀況》表明,2021年,全球受饑餓影響的人數已達8.28億(yi) ,較2020年增加約4600萬(wan)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全球饑民約為(wei) 1.35億(yi) 人。到2022年初,這一數字已上升為(wei) 2.76億(yi) 。
本書(shu) 從(cong) 宏觀方向考慮一個(ge) 國家如何麵對糧食安全的問題,以及如何度過一場饑荒。書(shu) 中描寫(xie) 的人群不止限於(yu) 農(nong) 業(ye) 工作者和科研人員,而是聚焦到一個(ge) 個(ge) 被饑餓折磨的家庭,讓我們(men) 更能沉重地體(ti) 會(hui) 到一個(ge) 國家的人民缺少糧食是何等的痛苦。當一個(ge) 國家需要從(cong) 別國買(mai) 入糧食而受製於(yu) 人時,我們(men) 更能深刻理解我國糧食生產(chan) 連年豐(feng) 收以及“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意義(yi) 。
創新與(yu) 良好的判斷力聯合起來,就能讓我們(men) 擺脫困境
麵對自然災害和危機,有限的農(nong) 業(ye) 資源如何養(yang) 活全世界人口?
本書(shu) 作者采訪了不同國家的相關(guan) 人員,這些人在農(nong) 場、田間、實驗室等場所進行著種種提升糧食產(chan) 量和緩解糧食安全的綠色革命。在資源和氣候的促逼之下,農(nong) 田機器人、克隆技術、田間霜凍機器等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應運而生。
純粹的綠色革命嚐試正在進行中。在中東(dong) ,許多國家淡水資源已經枯竭,而農(nong) 業(ye) 本身就要消耗世界上70%的淡水資源。書(shu) 中寫(xie) 道,以色列用獨特的管道管理方式,讓800萬(wan) 人口實現95%的農(nong) 產(chan) 品自給。以色列同時也在全球推廣他們(men) 的海水淡化和汙水淨化技術。
在挪威的三文魚養(yang) 殖場,當地人想帶動一場食物的藍色革命,將三文魚養(yang) 殖在用固態聚合物製作的球形網箱之中。他們(men) 還試圖通過培育新型的海藻,在如今複雜的洋流和海洋變暖的壓力下,達成一種有著工程化係統的海洋版“稻魚共生循環”。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現代科技拓展農(nong) 業(ye) 發展路徑,帶來的並不隻是效益,隨之而來的還伴有負麵效應。書(shu) 中提到,秘魯工程師喬(qiao) 治·海洛德打造了一支除草機器人軍(jun) 隊,減少對農(nong) 用化學品的使用,然而高額的費用使不少農(nong) 民捉襟見肘。人們(men) 發明了抗旱種子,以及無需土壤和陽光的蔬菜,然而適用範圍僅(jin) 限於(yu) 對環境要求低的農(nong) 作物。為(wei) 應對突如其來的冷空氣侵襲,戶外作物供暖器、垂直農(nong) 業(ye) 模式應運而生,隻是這種人工種植環境高度依賴穩定的電力供應,又會(hui) 加劇農(nong) 作物生命的脆弱性。
科學技術確實可用來造福農(nong) 民、消費者、農(nong) 場工人,改善農(nong) 作物的生存環境,然而在廣泛推廣應用時受到頗多限製。作者在技術繁榮的背後也不禁擔憂:“創新和無知讓我們(men) 陷入食品體(ti) 係的泥淖之中。”
長期以來,在西方資本主義(yi) 國家,生態主義(yi) 與(yu) 生產(chan) 主義(yi) 仍有很大矛盾,農(nong) 業(ye) 領域的科學技術發明是否能夠不違初衷,實現持續、公平地滿足人們(men) 的飲食需求?本書(shu) 認為(wei) ,現代食品體(ti) 係中問題的關(guan) 鍵從(cong) 來都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背後的道德、價(jia) 值觀和動機。在實踐中,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是一場製造遊戲,是由金錢和權力塑造的——而這兩(liang) 者都高度集中在科技部門。將農(nong) 民和農(nong) 業(ye) 的命運與(yu) 少數壟斷公司和他們(men) 的機器人捆綁到一起,就好像塑造了一個(ge) 技術的反烏(wu) 托邦,這個(ge) 體(ti) 係將更容易被操控和受到攻擊。
必須承認農(nong) 業(ye) 振興(xing) 無法繞開科技的助力,然而卻不能把糧食危機的解決(jue) 僅(jin) 僅(jin) 寄希望於(yu)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未來環境的改變和人口的壓力,以及生命、生態的脆弱性,都要求人類不得不去思考是否能夠合理地、負責任地保證技術會(hui) 朝著一個(ge) 好的方向發展。如果追求現代化的目的僅(jin) 僅(jin) 為(wei) 了促進經濟增長和資本增殖,而以犧牲當地生態為(wei) 代價(jia) ,顯然偏離了初衷。本書(shu) 的觀點深中肯綮:“創新與(yu) 良好的判斷力聯合起來,就能讓我們(men) 擺脫這個(ge) 困境。”
糧食安全需要突破地域、種族、國界的限製,共同攜手應對
未來農(nong) 業(ye) 發展已經遠遠地超出了農(nong) 民們(men) 的傳(chuan) 統實踐經驗和知識範圍,需要更多技術嫻熟、具備專(zhuan) 業(ye) 知識背景的人才和團隊,需要充滿智慧的製度體(ti) 係。
本書(shu) 認為(wei) ,靠個(ge) 體(ti) 力量推動未來農(nong)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已如煎水作冰。書(shu) 中呼籲:想要獲得健康、安全的食物供應,需要全世界範圍內(nei) 的種植者攜起手來共同構建一個(ge) 規模更大、更精細的網絡。無論你是大型還是微型農(nong) 業(ye) 從(cong) 事者,抑或是有責任感的消費者,食品安全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共同參與(yu)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以阻礙個(ge) 別營利者的不良謀劃。
在這方麵,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為(wei) 世界各國解決(jue) 糧食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統籌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協同保障能力、收儲(chu) 調控能力、產(chan) 業(ye) 支撐能力、現代化治理能力,以及節糧減損能力,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守住大國糧倉(cang)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中國糧食生產(chan) 能力、加工能力、流通能力、儲(chu) 備應急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中國糧食安全新戰略、新政策的全麵構建。
在關(guan) 乎人類未來命運的糧食危機與(yu) 食物科技發展競賽中,人類已經利用自身的主體(ti) 能力開展了與(yu) 自然災害和危機的不懈抗爭(zheng) ,但是人力有時盡,工業(ye) 化時代的生態措施在曆史上也並無經驗可以遵循,可持續的農(nong) 業(ye) 模式仍在路上。本書(shu) 倡議,我們(men) 應把節約食物、減少浪費以及低碳生態納入社會(hui) 發展觀念中,落實在基層農(nong) 業(ye) 耕種的實踐和研發過程中。同時,農(nong) 業(ye) 本是自然生態係統的一部分,糧食安全亦關(guan) 乎每個(ge) 民族國家之根基,因此糧食安全需要我們(men) 突破地域、種族、國界的限製,共同攜手應對。未來吃什麽(me) ,取決(jue) 於(yu) 每一個(ge) 人持續地添磚加瓦。
李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