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觀察:《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公眾評判請勿先入為主

發布時間:2022-09-20 10:50:00來源: 新京報

  《我的縣長父親(qin) 》獲獎公眾(zhong) 評判請勿先入為(wei) 主

  ■ 觀察家

  考量一名作者的文學功底,應該是“讓作品來說話”,而不是用主觀情緒去表達。

  近日,山東(dong) 省德州市作家協會(hui) 發布一份廉潔主題征文比賽獲獎名單,名單中的一等獎獲獎作品《我的縣長父親(qin) 》引發熱議。有網友質疑此次評選的公正性,是不是因為(wei) 作者父親(qin) 是縣長,所以才獲得了一等獎?但更多網友認為(wei) ,這篇作品和電影情節不同,得獎實至名歸,不應被嘲諷,也不該被刪除。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9月19日,德州市文聯工作人員回應稱,德州作協屬於(yu) 民間組織,是社會(hui) 團體(ti) ,其表示該征文活動評選本身“肯定合規”。而該文作者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也表示,“文章內(nei) 容絕對屬實,沒想到會(hui) 獲獎”。

  此次圍繞德州作協評選《我的縣長父親(qin) 》為(wei) 一等獎引發的風波,主要來源於(yu) 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質疑作協評選名單的公正、公平性,二是懷疑文學作品的水平高低以及作者的真實功底。

  公眾(zhong) 關(guan) 注此類征文比賽獲獎信息,並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多數時候,輿論場上會(hui) 有一種理性與(yu) 非理性之間的觀點博弈,一些看起來是對作家文學水平和文學才能的探討,背後實際上是對社會(hui) 公平以及規則的追問。

  比如,此次獲得一等獎的作品《我的縣長父親(qin) 》,由於(yu) 標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某些電影橋段,進而導致公眾(zhong) 會(hui) 誤以為(wei) 是“我的xx父親(qin) ”等爭(zheng) 議場景的再現。這其中,既夾雜著對於(yu) 獲獎作品含金量的拷問,也是對於(yu) 獲獎過程透明度的引申。

  梳理這篇文章的內(nei) 容可以發現,所謂“我的縣長父親(qin) ”並非在任縣長,而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當地第一任縣長。在文章中,作者用詳盡的筆觸和第一人稱的視角,回憶了自己父親(qin) 的人生經曆,以及父輩年代對於(yu) 整個(ge) 家庭和工作的影響。雖然文章多援引父親(qin) 的筆記本內(nei) 容,夾帶著主觀情感,但從(cong) 文本表達和散文的文體(ti) 要求來看,文筆確實足夠詳盡和動情。

  現在來看,假設這篇文章更換為(wei) 其他標題,可能並不會(hui) 引發如此關(guan) 注。同理,如果有人去了解或者深讀過這位作者的文章,恐怕也不會(hui) 盲目質疑。

  當下,輿論場上出現的一些質疑聲、嘲諷聲,有些本身就是偏向解讀,即看到某個(ge) 標題就斷定這是一篇爛文章,看到某段話就斷章取義(yi) ,認為(wei) 是粗製濫造,甚至有些帶著先入為(wei) 主的視角,以“資源論”“拚爹論”來質疑他人獲獎的動機。

  當然,對於(yu) 一份獲獎的文學作品和一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公眾(zhong) 當然有理由和權利質疑其獲獎的合理性,但對於(yu) 文學作品水平高低的評判,向來不應該以作者身份而預設立場。

  即便不同的人會(hui) 有不同解讀,但評價(jia) 的標準,仍應限於(yu) 文學作品的範疇,而非主觀或者情緒化批判。其中的邏輯在於(yu) ,考量一名作者的文學功底,應該是“讓作品來說話”,而不是用主觀情緒去表達。

  □瑞西(職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