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人工增雨:雲端“搶”水複生態

發布時間:2022-09-20 10:30:00來源: 光明日報

  【科技改變生活】

  大河源頭,竟因缺水而貧?

  這裏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人稱“黃河源頭第一縣”。藏族老人尕藏才讓曾經看慣了家鄉(xiang) 的潺潺流水,在他的記憶裏,過去的瑪多縣降水均勻,一年有300多個(ge) 陰雨天。

  可誰承想,後來,草場大麵積退化,雨下得越來越少。數據顯示,2003年黃河源區年均降水隻有24.1毫米,蒸發量卻高達429.9毫米。

  守著源頭沒水喝,曾經生活富庶的瑪多縣,變成了財政入不敷出的貧困縣!

  時間跨越10多年,才讓老人又經曆了一個(ge) “誰承想”——

  “下雨了,下雨了!”“一起來淋雨!”這是不久前瑪多縣百姓在朋友圈曬出的喜悅。

  今春以來,青海多地晴熱少雨,草原、河湖都在盼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於(yu) 是,一場生態保護型人工增雨作業(ye) 開始了。

  滑行,加速……一架飛機呼嘯著到達6500米高空,青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e) 人員開始操作點火係統——連續按下幾個(ge) 按鈕,懸掛在機翼下方的“焰條”被點燃,旋即噴射出火焰。天空烏(wu) 雲(yun) 漫漫,火焰勻稱而熾烈,增雨催化劑就這樣噴灑到了雲(yun) 層中。

  “一個(ge) ‘焰條’燃燒大概持續5至6分鍾。我們(men) 根據雲(yun) 層厚度來操控‘焰條’燃燒強度,盡量做到全程播撒。”工作人員介紹。

  飛行持續3小時左右,最後一根“焰條”燃燒完畢,飛機穿過雲(yun) 層平穩降落。此時,地麵已大雨傾(qing) 盆。

  這樣的雨,這10年間下了500多場。每年5至10月,正是三江源地區牧草生長和生態恢複的黃金時段,在此期間,氣象部門都會(hui) 組織人工增雨。據EOS/MODIS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21年青海湖豐(feng) 水期湖泊麵積達4637.6平方公裏,為(wei) 近10年來麵積最大。

  雲(yun) 端“搶”水500次,可不是你想象中那麽(me) 簡單。“先要找到那朵‘雨做的雲(yun) ’”。

  “以前,是哪裏有雲(yun) 就往哪裏飛,作業(ye) 不太科學,現在我們(men) 是‘回形針式’播撒,同時還要考慮風速、風向、氣流等因素。”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副主任李集明告訴記者,如今的人工增雨,靠的不再是肉眼,而是“天眼”——探空儀(yi) 、地球靜止衛星、極軌衛星等等,“風雲(yun) 氣象衛星發揮了大作用,再加上地麵上5萬(wan) 多個(ge) 自動站、全國206個(ge) 天氣雷達,它們(men) 立體(ti) 化、全天候監測,最終精準鎖定適合作業(ye) 的目標雲(yun) ”。

  “而且,現在的增雨作業(ye) 飛機都搭載了機載粒子探測係統,利用這些高科技探測技術,可動態掌握雲(yun) 中水汽、雲(yun) 滴、雨滴等水凝物的變化,為(wei) 三江源區域精準降甘霖。”李集明說。

  從(cong) 一滴水到一片湖,人工增雨為(wei) 瑪多縣帶來一派生機。

  “這些年,雨水多了,風沙少了,豐(feng) 美水草正一點點恢複。”尕藏才讓說,以前一到冬天,下午基本出不了門,因為(wei) 沙塵暴太厲害。現在,冬季不管什麽(me) 時候出門都不成問題。

  曾因黃河斷流而被迫停止發電的瑪多黃河源水電站也可以正常運轉了,黃河源頭最大的兩(liang) 個(ge) 湖泊——鄂陵湖、紮陵湖的水位明顯回升,曾經消失的大小湖泊回來了,黃河源頭再現千湖景觀。

  從(cong) 過去的“解渴”降溫到現在的生態修複,人工增雨服務的升級換代離不開高科技。

  裝備“鳥槍換炮”,高炮、火箭、飛機等一應俱全;國產(chan) 新型催化劑,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自主研發的3公裏精細化雲(yun) 降水數值預報係統投入業(ye) 務運行;雷達指揮、自動發射、立體(ti) 播撒的火箭作業(ye) 係統研製成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廣泛用於(yu) 各地作業(ye) ……

  2021年,我國第一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Ⅰ”首飛成功。經過祁連山飛行試驗,“甘霖-Ⅰ”在山峰嵯峨、雲(yun) 霧飛渡的祁連巔峰,突破了複雜氣象、複雜地理條件的限製,破解了無人機難以防除冰的世界性難題。

  酷熱難當的這個(ge) 夏天,從(cong) 東(dong) 北、西北飛赴湖北襄陽、重慶、河南南陽、陝西安康等地開展增雨作業(ye) 的多架高性能增雨飛機,更是有如“神兵天降”;首次調用的兩(liang) 架大型無人機還在重慶實施了增雨撲火作業(ye) ……

  現在,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e) 規模已居世界首位。穿雲(yun) 播雨,將用更多“喜從(cong) 天降”的歡愉潤澤大地。

  (本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