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遭遇百年不遇漬澇 “梨樹模式”正升級

發布時間:2022-09-26 11:21:00來源: 新京報

  豐(feng) 收節過後再有十多天,陶勇流轉的317公頃黑土地,種植的玉米就要收獲了。眼下,合作社要忙著檢修農(nong) 機,準備配件、油料,配齊人員、設備和運具,為(wei) 秋收做足準備。

  今年南旱北澇的極端天氣,給吉林省梨樹縣種植大戶陶勇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七八月雨季時,梨樹縣經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雨水天氣,排水、挖溝、退水、補肥、打藥……積水的窪地總算是保住了。“如果不是夏季降水量過多,梨樹今年整體(ti) 的糧食產(chan) 量預計能夠增長5%以上。”梨樹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黃金來表示,從(cong) 全縣範圍來看,雨季降水多有弊也有利,原來的崗地和坡地,今年的玉米產(chan) 量要高於(yu) 往年,通過初步測產(chan) 數據來看,今年玉米整體(ti) 產(chan) 量增幅超過1%。

  抗旱又抗澇,“梨樹模式”經受檢驗

  9月下旬,東(dong) 北的氣溫下降,土地積溫不夠,玉米穗還綠著。前兩(liang) 天下了一場霜後,地裏玉米葉子已經枯黃,還好秸稈還綠著。陶勇看天氣預報,過幾天還有好天氣,他想再等等,玉米粒熟透了,收割機下田,直接脫粒收獲。

  “今年汛期來得早,當時玉米苗還小,挖排水溝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陶勇流轉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十家堡鎮西黑咀子村,其中有近20公頃是低窪地,農(nong) 田中有低坑,水到這裏就排不出去了,加上有一些排水溝渠多年不用,有的農(nong) 戶就在溝渠邊上種上了莊稼。經過挖排水溝緊急搶救,水排出之後,苗情後期長勢有所恢複,但還是受到了一些影響。

  吉林省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帶,記者查閱相關(guan) 數據了解到,當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wei) 400-600毫米。“在梨樹縣,這麽(me) 大的雨幾乎是百年不遇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副站長王貴滿介紹,從(cong) 梨樹縣每年統計降水量數據來看,今年的降水量比最低年頭多了一倍,今年雨季後期降水量接近800毫米,但是梨樹縣降水量最少的年頭,不足400毫米,這幾乎差了一倍的量。

  其實早在兩(liang) 年前,實驗站就開始布局抗澇工作,當時就開始考慮如何開展低窪地遇到洪澇的工作。王貴滿說,這一次遇到這樣的大雨,也更加堅定了“梨樹模式”的大方向。

  韓鳳香是比較早流轉土地種植的大戶,已經做合作社將近12個(ge) 年頭。今年她種了900多公頃的玉米,全部采用保護性耕作的方式。

  麵對少許窪地有損失,韓鳳香並不太擔心。她告訴記者,今年,梨樹縣政府和保險公司共同推動,提高了農(nong) 戶的農(nong) 業(ye) 保險力度,最高賠償(chang) 額度每公頃達到了11250元,往年一公頃最高隻有6000元,保額幾乎翻番增長。

  雖然農(nong) 戶有保險作支撐,但一場田間漬澇,給多年駐紮在梨樹縣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帶來了新的突破和思考。王貴滿告訴記者,通過今年的洪澇災害,更加堅定了“梨樹模式”的方向,經過多年的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在坡地也能完全適用了,但是機具還在繼續突破中。

  這一場窪地漬澇,是對保護性耕作模式的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檢驗。王貴滿向記者介紹,采用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田塊,在洪澇不是很嚴(yan) 重的條件下,表現出抗旱又抗澇的優(you) 勢,這在今年的試驗田裏對比明顯。

  在“梨樹模式”中,玉米實行寬窄行的種植方式,根茬是不動的,玉米的根係紮得很深,最深的能達到1米多,大部分也能達到30-40厘米。保留下來的這些根係秸稈,腐爛之後,就變成了通水的渠道,在急雨來臨(lin) 時,雨水能夠通過一個(ge) 個(ge) 水道下滲到地裏,產(chan) 生一定的抗澇作用。王貴滿說,從(cong) 試驗來看,沒有采用保護性耕作的地塊,土地的滲透力較差,積水一時半會(hui) 下滲不下去。

  米豆間作,掐算好時間打藥除草

  “梨樹模式”的出發點正是保護與(yu) 恢複黑土地。近年來,在恢複與(yu) 保護黑土這件事上,梨樹縣的農(nong) 戶們(men) ,對這些駐紮在家門口的科研人員越來越認同。黃金來表示,今年,梨樹縣總的種植規模達到393.9萬(wan) 畝(mu) ,其中玉米麵積達到338.5萬(wan) 畝(mu) ,其中有275萬(wan) 畝(mu) 采用保護性耕作模式,占比超過了75%。

  據梨樹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發布數據顯示,梨樹縣百萬(wan) 畝(mu) 綠色玉米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已順利通過國家綠色食品檢驗中心驗收。通過對比實驗,采用“梨樹模式”種植比常規種植增產(chan) 5%-10%以上,節本增效8%以上,帶動周邊農(nong) 戶節本增效2%以上。

  在種地的6年多時間裏,陶勇確實嚐到了科學種地的甜頭。

  在實際走訪與(yu) 農(nong) 戶打交道的過程中,陶勇明確了流轉土地做合作社的想法,“現在要種地,管理能力得跟得上。”在陶勇看來,種地也需要看得遠。2016年,從(cong) 20公頃開始起步,陶勇逐漸配齊了農(nong) 機,現在,合作社的農(nong) 機能覆蓋400公頃玉米,從(cong) 種植到收獲的全流程。

  能輕鬆種地,離不開“梨樹模式”的革新,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玉米的種植方式。陶勇向記者摳了摳農(nong) 事環節:免耕可以省下近20%的人工費,機械化種植玉米的保苗率更高、整齊度更高,出苗率可以提升近20%,耕播根據墒情科學安排,產(chan) 量上也能差5%。成本降下來,收成提上去,這一降一增之間,增加的就是農(nong) 戶的收入。

  張文鏑也是種地的行家裏手,從(cong) 2015年流轉180公頃土地開始,第二年增加到了220公頃,2020年達到了420公頃,近兩(liang) 年維持在400公頃左右。在張文鏑的地塊裏,有20多公頃的低窪地受到漬澇影響,挖排水溝退水後,他又抓緊補了肥,多打了兩(liang) 次藥。

  “旱穀子,澇豆子。”這句農(nong) 諺說的正是農(nong) 作物的習(xi) 性。記者了解到,在梨樹縣,今年大豆的播種麵積約10萬(wan) 畝(mu) 。雨水大,反而大豆的長勢更好一些。“目前,大豆的豐(feng) 收總體(ti) 可以預期。”張文鏑估算,一公頃米豆間作的土地,大概能產(chan) 出五六千斤大豆。

  頭一年嚐試米豆間作,張文鏑也摸索出一些種植方法,玉米打的是封閉藥,大豆是在苗後打藥,使用不同的藥,打的時間也不同,要錯開。張文鏑說,米豆間作增加了苞米的種植密度,理想狀態能夠達到玉米產(chan) 量不受影響,多增加大豆的產(chan) 量。不過,今年情況確實特殊,張文鏑也打算綜合今年的效益來考慮,明年是否繼續米豆間作。

  “梨樹模式”升級,開展現代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不同於(yu) 南方的小農(nong) 經濟,在東(dong) 北黑土地上,大麵積的土地連成片,讓更多像張文鏑一樣的種植大戶,實現集中連片承包,讓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成為(wei) 可能。

  在陶勇的計劃裏,整村推進是要完成的小目標,“從(cong) 西黑咀子村開始,預計明年實現整村80%土地流轉規模。‘梨樹模式’也正隨著規模化種植發展提檔升級,現在已經到了‘梨樹模式’的升級版,通過集約化種植在各個(ge) 環節上增收減支。”

  陶勇口中所說的“梨樹模式”升級版,其實是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單元建設。王貴滿告訴記者,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單元建設,是以合作社為(wei) 主體(ti) ,在政府主導下,以科技為(wei) 支撐,把金融、糧貿、專(zhuan) 業(ye) 化服務組織等,融為(wei) 一體(ti) 的大生產(chan) 格局,在這個(ge) 格局下,生產(chan) 體(ti) 係、經營體(ti) 係和產(chan) 業(ye) 體(ti) 係打通,可以說是“梨樹模式”的升級版。

  可喜的是,現代農(nong) 業(ye) 單元化建設正在梨樹縣逐步推開,目前,已經有22個(ge) 合作社基本達到集約化要求。同時,記者從(cong) 梨樹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了解到,梨樹縣目前正在以“梨樹模式”為(wei) 主導技術,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打造綠色優(you) 質玉米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為(wei) 實現“綠色發展、產(chan) 出高效、產(chan) 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nong) 業(ye) 現代化探索路徑。

  作為(wei) 單元之一,陶勇的小目標,也將在梨樹縣現代農(nong) 業(ye) 單元化建設中,一步一步實現。

  豐(feng) 收檔案

  豐(feng) 收地點: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

  豐(feng) 收年景:當地經曆了前所未有的雨水天氣,經過排水、挖溝等一係列搶救措施,今年玉米產(chan) 量略高於(yu) 去年

  豐(feng) 收數據:總體(ti) 穩中有增,糧食產(chan) 量總體(ti) 預計增幅超過1%,玉米每公頃產(chan) 量預計20000多斤,“米豆間作”中的大豆每公頃預計5000-6000斤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