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農科:從“提檔升級”到“交叉融合”

發布時間:2022-10-11 11:03:00來源: 光明日報

  在糧食安全領域,設置生物育種科學、生物育種技術、土地科學與(yu) 技術專(zhuan) 業(ye) ;

  在生態文明領域,設置生物質科學與(yu) 工程、生態修複學、國家公園建設與(yu) 管理專(zhuan) 業(ye) ;

  在智慧農(nong) 業(ye) 領域,設置智慧農(nong) 業(ye) 、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工程專(zhuan) 業(ye) ;

  在營養(yang) 與(yu) 健康領域,設置食品營養(yang) 與(yu) 健康、獸(shou) 醫公共衛生專(zhuan) 業(ye) ;

  在鄉(xiang) 村發展領域,設置鄉(xiang) 村治理、全球農(nong) 業(ye) 發展治理專(zhuan) 業(ye) 。

  施肥播種機、農(nong) 業(ye) 無人機、聯合收割機……這些原本在展覽會(hui) 上的“利器”,也走進了田間地頭。現代農(nong) 業(ye) 被注入了更多科技元素,讓人眼前一亮,隨之改變的,還有農(nong) 林高等教育的麵貌。

  2019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全國涉農(nong) 高校的書(shu) 記校長和專(zhuan) 家代表回信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在人才。同年,教育部全麵啟動新農(nong) 科建設,標誌著中國高等農(nong) 林教育改革進入新階段。

  三年來,許多涉農(nong) 高校著手“改造”傳(chuan) 統農(nong) 林專(zhuan) 業(ye) ,積極探索從(cong) 課堂、實驗室到田間的培養(yang) 模式,生物育種、智慧農(nong) 業(ye) 、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等新專(zhuan) 業(ye) 陸續出現。目前,新農(nong) 科發展到什麽(me) 階段,又該如何牽住新農(nong) 科建設的“牛鼻子”?

  設立新專(zhuan) 業(ye) ,改造傳(chuan) 統農(nong) 科

  賈麟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首屆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的學生,剛剛進入大三的他,正和夥(huo) 伴們(men) 著手設計采摘機器人,這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機械的競賽項目,在規定長寬數值的壟道裏,完成采摘指令。他說,“裝備模型設計和硬件搭建倒不是問題,難就難在數字編程上。”

  在大一學完基礎農(nong) 學大類培養(yang) 後,賈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專(zhuan) 業(ye) ,開始接觸電工技術、控製工程和智能傳(chuan) 感等課程。為(wei) 什麽(me) 選擇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賈麟說,“你沒發現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的人越來越少嗎?”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佐證了他的說法:農(nong) 林牧漁業(ye) 35歲以下就業(ye) 人口占比僅(jin) 為(wei) 13.6%,位列20個(ge) 被統計行業(ye) 末尾,遠低於(yu) 32.9%的平均水平。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領域中,與(yu) 逐漸降低的從(cong) 業(ye) 人數占比相比,資源環境的代價(jia) 卻越來越高昂。

  從(cong) 1980年到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chan) 量增長了90%,但是化肥消費量增長了180%,過剩氮肥的排放量增加了240%。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張福鎖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men) 付出了更高的資源環境代價(jia) ,獲得糧食安全”。

  “現代農(nong) 業(ye) 對環境和生產(chan) 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們(men) 少投入、多產(chan) 出、高質量。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單位麵積生產(chan) 效率放緩,傳(chuan) 統農(nong) 林學科將難以支撐未來農(nong) 業(ye) 發展。”全國新農(nong) 科建設中心秘書(shu) 長、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曹誌軍(jun) 說,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設立新的農(nong) 科專(zhuan) 業(ye) 或改造原有的農(nong) 科專(zhuan) 業(ye) ,推進農(nong) 科與(yu) 理工文學科深度交叉融合。

  新農(nong) 科人才培養(yang) ,要求學生全鏈條參與(yu)

  近日,教育部印發《新農(nong) 科人才培養(yang) 引導性專(zhuan) 業(ye) 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生物育種科學等12個(ge) 專(zhuan) 業(ye) 列為(wei) 新農(nong) 科人才培養(yang) 引導性專(zhuan) 業(ye) 。《指南》聚焦新農(nong) 科人才培養(yang) 五大專(zhuan) 業(ye) 領域:糧食安全領域、生態文明領域、智慧農(nong) 業(ye) 領域、營養(yang) 與(yu) 健康領域、鄉(xiang) 村發展領域。

  新農(nong) 科正式提出時,被視為(wei) 對傳(chuan) 統農(nong) 林專(zhuan) 業(ye) 的“提檔升級”,此次引導性專(zhuan) 業(ye) 出台時,則被視為(wei) 新農(nong) 科建設的重要一步。

  近三年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共設立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工程、獸(shou) 醫公共衛生、土地科學與(yu) 技術等7個(ge) 新農(nong) 科專(zhuan) 業(ye) ,其中6個(ge) 為(wei) 首創。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首創開辦食品營養(yang) 與(yu) 健康專(zhuan) 業(ye) 。在生物育種領域,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等高校也進行了探索。

  在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種子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課程表上,除了傳(chuan) 統的遺傳(chuan) 育種、現代分子生物學等專(zhuan) 業(ye) 課程外,還有種子市場營銷、種子生產(chan) 法律法規以及農(nong) 業(ye) 保險等相關(guan) 課程。

  “有了好品種,不一定能生產(chan) 出好種子。好品種的種子,不一定就是生產(chan) 者手上的好種子。”江蘇省種業(ye) 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種業(ye) 學科負責人張紅生介紹,該專(zhuan) 業(ye) 學生除了掌握基礎的遺傳(chuan) 育種、分子育種知識外,還要能夠麵向市場、對接產(chan) 業(ye) ,對種子生產(chan) 、加工處理、運輸全過程進行控製。

  在新農(nong) 科人才培養(yang) 的設計上,要求學生全鏈條參與(yu) ,防止畢業(ye) 生出現“隻懂其一,不懂其二”的現象。曹誌軍(jun) 參與(yu) 起草新農(nong) 科引導性專(zhuan) 業(ye) 建設的研討,“這些引導性專(zhuan) 業(ye) ,跨學科交叉融合特性十分突出”。以獸(shou) 醫公共衛生專(zhuan) 業(ye) 為(wei) 例,乍一看“是農(nong) 非農(nong) ,是醫非醫”,如果,按照以前的單一培養(yang) 方式,可能行不通。曹誌軍(jun) 說,“必須引導專(zhuan) 業(ye) 突破傳(chuan) 統學科界限,實現農(nong) 工、農(nong) 理、農(nong) 醫、農(nong) 文等的深度交叉融合。”

  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布局新農(nong) 科專(zhuan) 業(ye)

  在浙江農(nong) 林大學玻璃溫室裏,上了一些新的控製設備,如作物營養(yang) 檢測儀(yi) 、傳(chuan) 感設備,學生們(men) 可以搭建控製係統,通過農(nong) 業(ye) 大數據,調節溫室裏的溫度、濕度。

  今年,浙江農(nong) 林大學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首次招生,雖然一個(ge) 班60人的招生規模已是其他傳(chuan) 統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的兩(liang) 倍,但是招生依舊“火爆”。

  “實現綠色高效發展,必須依靠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等交叉知識作為(wei) 支撐。”浙江農(nong) 林大學現代農(nong) 學院智慧農(nong) 業(ye) 係主任呂尊富坦言,家長和學生都看到了該專(zhuan) 業(ye) 的前景,也符合社會(hui) 市場的需求。但是,對農(nong) 林高校特別是地方院校的師資儲(chu) 備來說卻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呂尊富說,“以前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的教師知識背景單一,教本專(zhuan) 業(ye) 課程,在深度上沒有問題,但是智慧農(nong) 業(ye) 涉及知識麵較廣且更新速度快,既交叉又融合,讓我們(men) 不得不重新考量任課教師的人選,目前,亟須形成以農(nong) 學教師為(wei) 基礎,整合資源環境、計算機方麵教師,甚至跨學科、跨學院支撐的師資體(ti) 係。”

  呂尊富透露,該校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是針對浙江山區和精品農(nong) 業(ye) 發展趨勢而設立,“各地農(nong) 林院校應根據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特性,結合自身院校發展水平,設立新專(zhuan) 業(ye) ,避免一哄而上,才能少走彎路。例如,東(dong) 三省農(nong) 林院校應針對大區域農(nong) 業(ye) 智能化的特點精準設立”。

  據了解,此次列入《指南》中的12個(ge) 專(zhuan) 業(ye) 中,7個(ge) 均為(wei) 新農(nong) 科建設工作啟動以來由教育部批準增設的目錄外新專(zhuan) 業(ye) 。目前,全國涉農(nong) 高校中,已有27所設置該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26所設置了食品營養(yang) 與(yu) 健康。

  是否開設12個(ge) 引導性專(zhuan) 業(ye) ?又該怎麽(me) 做好準備工作?曹誌軍(jun) 建議,“引導高校基於(yu) 自身師資隊伍、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經費保障、硬件設施等辦學條件,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布局新農(nong) 科專(zhuan) 業(ye) 。同時,嚴(yan) 格控製新專(zhuan) 業(ye) 布點,遵循規律、科學發展,建立健全引導性專(zhuan) 業(ye) 目錄動態調整機製”。

  (本報記者 陳鵬)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1日 13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