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外資企業十年之變:共享高質量發展紅利

發布時間:2022-10-18 11:0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麥肯錫在一份題為(wei) 《全球價(jia) 值鏈中的風險、彈性和再平衡》的報告中指出:“更多的生產(chan) 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費市場,而中國日益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ti) 將持續吸引全球跨國公司在中國深度布局。”

  一個(ge) 具體(ti) 的案例是,外資企業(ye) 對連續舉(ju) 辦4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熱情不減。今年第五屆進博會(hui) 召開在即,已簽約的世界500強和行業(ye) 龍頭企業(ye) 有270餘(yu) 家,回頭率近90%。

  ——————————

  “中國研發中心已成為(wei) 公司全球研發體(ti) 係的重要部分。”默克中國研發中心負責人史冬梅最近告訴記者,隨著中國醫藥健康行業(ye) 在過去十年的升級發展,默克公司的許多全球早期臨(lin) 床開發項目都在中國區開展研發探索,這確保了中國成為(wei) 默克全球新藥上市的第一梯隊國家。

  像默克這樣,將中國視為(wei) 最重要的生產(chan) 基地、銷售市場、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不在少數。以外企“紮堆兒(er) ”的上海為(wei) 例,截至2022年5月底,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848家,外資研發中心512家。

  在曆次全球產(chan) 業(ye) 鏈重塑的時候,跨國公司的嗅覺總是最靈敏的,它們(men) 把一條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布局在全球不同區域,以期獲得最多收益。二三十年前,許多外企把生產(chan) 線搬到中國,看中的是原料、人工等要素的成本優(you) 勢;如今,許多跨國公司又在中國設立輻射全球、策源創新的研發中心,研發了許多全球領先的技術或產(chan) 品,所看中的是中國巨量的市場、豐(feng) 富的技術和人才積累,以及對“世界工廠+世界市場+世界實驗室”的信心。

  從(cong) 工廠到實驗室

  百年以上的跨國公司都有著基業(ye) 長青的密碼。對於(yu) 有著350多年曆史的默克而言,這份密碼或許就是其在全球配置資源、利用各國比較優(you) 勢的能力。1897年,默克就來到中國售賣化學試劑,之後在1933年開設第一家中國分公司,推廣其研發的藥物和化學產(chan) 品。那時,中國還掙紮於(yu) 貧困、疾病與(yu) 戰爭(zheng) 中。

  改革開放以後,默克看到了新的“世界工廠”崛起的希望,在華建立了銷售網絡和製藥工廠,其在江蘇南通投資建設的製藥基地也在2017年開始投入使用。這是默克在歐洲以外最大的製藥基地,截至2022年默克已為(wei) 之投入了2.17億(yi) 歐元。據史冬梅介紹,這個(ge) 製藥基地可以縮短默克的服務半徑,簡化供應鏈,離中國患者更近。

  與(yu) 此同時,這家跨國公司也越發倚重中國的研發實力。2009年,默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一開始隻是將其定位為(wei) 總部研發體(ti) 係的支持角色。但在2015年中國實施藥品審評審批新政之後,生物醫藥領域的“中國速度”讓默克決(jue) 定,持續推進中國區研發階段前移,將中國全麵納入公司全球早期臨(lin) 床開發項目。

  如今,默克中國研發團隊在“北上廣”及成都等地擁有約200位科學家,負責轉化醫學、臨(lin) 床開發與(yu) 運營、注冊(ce) 、數據科學、生物統計等工作,研發靶向抗腫瘤藥物、免疫和神經領域的創新藥物、輔助生殖技術方案,等等。

  不同領域的領軍(jun) 企業(ye) 各有成功之道,但有一點卻是相似的,那就是不僅(jin) 要在“世界工廠”製造,還要借力中國的研發力量創新。芯片巨頭高通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在深圳設立其全球首個(ge) 創新中心;特斯拉在上海不僅(jin) 建設了超級工廠,還設立了以整車開發為(wei) 基礎的研發創新中心;施耐德電氣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建立了四大研發中心;法國工業(ye) 軟件提供商達索公司幹脆將亞(ya) 太總部從(cong) 東(dong) 京搬到上海;西門子將位於(yu) 蘇州的西門子電氣產(chan) 品中國總部升級為(wei) 中國及東(dong) 亞(ya) 總部,覆蓋其在韓國、日本等國家的業(ye) 務;歐萊雅在華設立首家投資有限公司,把中國列為(wei) 全球三大美妝科技中心之一……

  研發投資的流動數據也能證明這個(ge) 趨勢。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1-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yi) 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6.4%。從(cong) 行業(ye) 來看,高技術產(chan) 業(ye) 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3.6%,其中高技術製造業(ye) 增長43.1%,高技術服務業(ye) 增長31%。從(cong) 來源地看,韓國、德國、日本、英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58.9%、30.3%、26.8%和17.2%(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in China for China

  跨國公司的選擇絕非偶然。麥肯錫在一份題為(wei) 《全球價(jia) 值鏈中的風險、彈性和再平衡》的報告中指出:“更多的生產(chan) 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費市場,而中國日益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ti) 將持續吸引全球跨國公司在中國深度布局。”

  一個(ge) 具體(ti) 的案例是,外資企業(ye) 對連續舉(ju) 辦4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熱情不減。今年第五屆進博會(hui) 召開在即,已簽約的世界500強和行業(ye) 龍頭企業(ye) 有270餘(yu) 家,回頭率近90%。

  2020年7月,達能集團的開放科研中心在上海揭牌,這個(ge) 中心主要從(cong) 事母乳、腸道健康、專(zhuan) 業(ye) 特殊營養(yang) 和食品安全等方麵的研究。不謀而合的是,雀巢、恒天然等國際乳業(ye) 巨頭也紛紛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或產(chan) 品應用中心,進一步加碼中國的中高端奶粉、乳製品市場。

  急速增長的市場,以及更加精細化、個(ge) 性化、高端化的消費者需求,是吸引這些乳業(ye) 巨頭的主要因素。2020年,中國乳製品總需求達到5431萬(wan) 噸,同比增長8%。而隨著奶粉新國標在近幾年的發布,高端奶粉更加受到中國消費者的歡迎。國信證券數據顯示,2014-2018年中國嬰幼兒(er) 配方奶粉普通、高端、超高端年複合增速分別為(wei) 5%、20.5%、39.5%(按零售價(jia) 值計),預計到2023年,超高端奶粉在中國嬰幼兒(er) 配方奶粉中將占26.4%。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經濟與(yu) 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撰文指出,從(cong) 空間布局來看,在華外資企業(ye) 的戰略已經從(cong) in China for world(在中國為(wei) 世界,強調中國“世界工廠”的作用)轉向了更多的in China for China(在中國為(wei) 中國,強調中國生產(chan) 更多麵向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ye) 開始把中國市場業(ye) 務作為(wei) 主軸。這種新形勢,對於(yu) 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開放合作、與(yu) 國際接軌是近年來一係列改革政策的特點。以醫藥研發領域為(wei) 例: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guan) 於(yu) 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製度的意見》,允許境外未上市新藥經批準後在境內(nei) 同步開展臨(lin) 床試驗,且符合要求的實驗數據“可以在注冊(ce) 申請時使用”。這給醫藥行業(ye) 的研發格局帶來了深刻變化。2017年,中國加入國際人用藥品注冊(ce) 技術協調會(hui) (ICH),進一步加快了中國與(yu) 全球同步研發的步伐,使中國患者可以及時獲益於(yu) 全球藥物創新的最新成果。

  “對於(yu) 默克來說,這意味著巨大的創新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讓我們(men) 在中國長期發展的信心倍增。”史冬梅表示,默克正在推進“中國主導”臨(lin) 床模式轉型,並與(yu) 本土創新藥企合作研發,進一步加快變革性的創新藥物在中國上市。

  人才回流,開枝散葉

  作為(wei) 投資人,璞躍中國(Plug and Play China)中國管理合夥(huo) 人趙晨最近注意到一個(ge) 有趣的現象:越來越多外資企業(ye) 重點關(guan) 注亞(ya) 洲,尤其是中國的前沿技術公司,甚至希望在中國開展一些項目投資。“很多我們(men) 外企的客戶也在中國設立他們(men) 自己的CVC(企業(ye) 風險投資部)。”趙晨分析,外企到中國開展CVC投資最為(wei) 看重的因素有兩(liang) 個(ge) :“第一是市場,第二可能就是人才。”

  巨量而持續的人才供給,是吸引外企加碼投入,並設立研發創新機構的關(guan) 鍵因素。而頂尖的青年人才持續回流,則進一步堅定了外企在中國設立更多研發機構的信心。

  全球化智庫(CCG)、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hui) (AGTO)與(yu) 領英中國(LinkedIn)聯合發布的報告《高校校友觀察:中外高校畢業(ye) 生職業(ye) 發展研究與(yu) 展望2021》指出,有七成以上的U10(十所“雙一流”高校)畢業(ye) 生在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相對於(yu) 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正在逐步擺脫人才流失的情況,“出國留學-回國發展”的國際人才環流趨勢會(hui) 更加明顯。

  這些海歸人才往往會(hui) 被跨國外企“盯上”,它們(men) 以頗為(wei) 優(you) 厚的薪資待遇、寬鬆的研發環境,期待這些回流的海歸人才產(chan) 出一係列技術創新。微軟於(yu) 1998年設立於(yu) 北京的微軟亞(ya) 洲研究院(MSRA)便是一個(ge) 案例。這是微軟公司在美國本土以外規模最大的研究機構,在與(yu) 中國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下,已有超過300項創新技術從(cong) 微軟亞(ya) 洲研究院誕生,並應用到了微軟產(chan) 品中,包括Office辦公軟件、Windows操作係統、Bing搜索,等等。

  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也從(cong) 這家研究院走出,並且進入各個(ge) 領域,有的創辦創業(ye) 孵化機構,有的加入高校擔任教授,有的加入其他數字經濟企業(ye) 施展拳腳。

  今年9月,微軟宣布將圍繞人才吸納、園區擴建、教育投入以及本土生態四方麵進一步加大投入,並且在未來一年繼續擴大在華招聘,員工總數預計將突破1萬(wan) 人。微軟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麵對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加速發展的中國機遇,微軟與(yu) 各方深化合作,積極推動新技術、新技能的教育培訓,廣泛拓展人才發展前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見習(xi) 記者 趙安琪(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