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佳農民丁旦:90後海歸奮鬥在農村
秋收農(nong) 忙,丁旦今年的“十一”假期也排滿了工作,拜訪大米客戶,忙著去找育秧老師談合作學習(xi) ,他計劃明年把種植基地育秧的能力和質量、秧苗管控的精細化程度再往上提一提。這名90後海歸青年是江西省高安市盛發糧油有限公司種植事業(ye) 部經理,已經在江西農(nong) 村的種植場工作了5年,除了出差、培訓、跑市場,他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窩在田裏”。
海歸返鄉(xiang) ,從(cong) “零”開始種莊稼
來自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石腦鎮丁家行政村的丁旦是一名農(nong) 二代,他的父母在當地經營一家糧油公司。在國外讀書(shu) ,又回到上海工作兩(liang) 年後,2017年,25歲的丁旦毅然決(jue) 然回到了家鄉(xiang) 江西的農(nong) 村。他在農(nong) 村的目標也很簡單,“賺一點錢養(yang) 家糊口,帶著團隊的小夥(huo) 伴把水稻種得更好,把大米賣得更好。”
初回農(nong) 村的丁旦在農(nong) 業(ye) 方麵卻是一竅不通,從(cong) 水稻種植、水肥管理到病蟲害防治,丁旦開始窩在田裏學習(xi) 。這幾年,他在田地中向農(nong) 民學習(xi) ,去各地拜師,參加新型農(nong) 民培育工程。丁旦稱,最初做機械化育秧的時候,他的成本是每畝(mu) 地180多元,通過向前輩學習(xi) ,他的成本已經控製在100元出頭。
這幾年,他致力於(yu) 將標準化、精細化的管理模式用在村裏,也在思考如何找一群人,一起高質高效地種水稻。合作社的流轉麵積達到9400畝(mu) ,田地分散在各個(ge) 村莊,單靠個(ge) 人的力量一天都逛不完。為(wei) 此,他向行業(ye) 前輩和農(nong) 民取經,摸索出了一條“田管家”三級管理模式,2名總管家負責總體(ti) 日常管理人員調配和機械調配,十幾位田管家管理種植基地的協調執行,當地的農(nong) 民負責種地,同時配備技術老師和農(nong) 機隊伍,大家一起把水稻種好。
利用科技種植高品質的優(you) 質原糧也是丁旦的目標,在種植富硒水稻時他引入了智慧農(nong) 業(ye) 係統。這樣一來,一方麵消費者可以溯源,看到富硒水稻基地的種植全過程;另一方麵,農(nong) 民的工作會(hui) 更標準化,也能幫助降低用藥量和化肥使用,種植的水稻會(hui) 更綠色、更健康。
“一碗飯的背後有很多位農(nong) 民花了大半年辛辛苦苦培育,這是一種自豪感。”這次拿到2022全國十佳農(nong) 民的稱號,丁旦直言很有壓力:“要學的東(dong) 西太多了,在農(nong) 業(ye) 領域,比我優(you) 秀的人也有很多。”
3年前,丁旦開始組建農(nong) 機隊伍,“買(mai) 了7台收割機,本來以為(wei) 收割的時候不用愁了,但是沒想到還是不行。”丁旦稱,收割是季節性的,每年隻需要工作十幾個(ge) 小時,卻需要短時間把所有工作做完,“7台收割機完全不夠,還是要外調。工作量低,農(nong) 機隊伍工資不高,這個(ge) 隊伍的穩定性就不行了。”
丁旦又去向別人取經,今年,他的辦法是農(nong) 機隊伍不僅(jin) 負責收割,還要負責打藥和無人機,這樣一來,農(nong) 機隊伍的工作量增加,種植效率也有一定的提升。但他覺得,這個(ge) 方案依然不完美,明年準備再調整。“在農(nong) 村,每塊地的情況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用這裏的土地。”
調整創新的過程也少不了阻力。在種地的技術問題上,丁旦的新方法與(yu) 資深的老農(nong) 民不一樣。“他會(hui) 覺得我種地的時候你還沒出生,你還來指導我種地。”丁旦說,麵對這類問題,他會(hui) 在團隊中引入一些年輕的專(zhuan) 業(ye) 人士,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就會(hui) 采取“一人一半”的試驗模式,“一半土地按自己的新方法,一半土地按他們(men) 的傳(chuan) 統方法,最後看效果。”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著村民一起賺錢
為(wei) 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丁旦采取了“底薪+分紅”的模式,“大家都是合作夥(huo) 伴,要把種地這個(ge) 事情當成是自己的事情來做。”以“田管家”為(wei) 例,除了每月的底薪生活費外,年底會(hui) 對“田管家”所負責的種植基地進行獨立核算,他們(men) 可以拿到種糧收益的60%。
丁旦的這些合作夥(huo) 伴,基本都是當地的農(nong) 民,“最開始執行這個(ge) 收入模式的時候,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丁旦說,第一年年底開分紅會(hui) 的時候,他直接當眾(zhong) 分紅,種得好的人拿了十幾萬(wan) 元分紅。“慢慢地大家覺得這個(ge) 不是在騙人,甚至有些人會(hui) 主動找上門來,問我‘你們(men) 這邊還缺不缺管理人員,我想來你們(men) 這種地’。”
在這些合作夥(huo) 伴中,女性的比例是最高的。在丁旦的這支“田管家”隊伍中,有60%都是婦女,而在種植基地幹活的1500多名工人中,婦女的比例更是高達95%。在這個(ge) 過程中,丁旦建立了婦女就業(ye) 創業(ye) 示範基地。
從(cong) 海外和大城市回到農(nong) 村工作生活,丁旦坦言,雖然和以前的同學朋友節奏不一樣了,圈子不一樣了,但“養(yang) 家糊口,自己的開心和愉悅感是最重要的”。“我喜歡待在小地方,現在農(nong) 村除了外賣少一點,蚊子多一點,這裏什麽(me) 都有。”
這幾年,丁旦也目睹了農(nong) 村的變化,“以前農(nong) 村的晚上黑燈瞎火,現在村裏都修了馬路,有路燈也有垃圾桶,大家丟(diu) 垃圾會(hui) 都丟(diu) 到桶裏,有車全部拉走。農(nong) 村的生活環境比以前要更好了。”未來,丁旦打算一直紮根農(nong) 村,把這份工作做下去,把家鄉(xiang) 建設得更加美麗(li) 。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趙安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