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出海 擦亮中國品牌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中國汽車出口量躍居全球第二、跑出“加速度”,是令汽車產(chan) 業(ye) 格外振奮的曆史時刻。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更是一抹不容忽視的亮色,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已占據全球1/3,中國也成為(wei) 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國。
與(yu) 20年前的汽車出口相比,這一輪的汽車出口不僅(jin) 有“量”更有“質”。“質”的核心體(ti) 現在兩(liang) 方麵,一是出口目的地從(cong) 欠發達地區轉向了歐洲、美國、日本等汽車強國的腹地;二是出口的產(chan) 品從(cong) 低端轉為(wei) 高端,產(chan) 品溢價(jia) 能力更強。乘聯會(hui) 的一組數據為(wei) 中國汽車出口逐步高端化提供了有利例證。2018年,中國純電車出口均價(jia) 為(wei) 0.2萬(wan) 美元,2022年這一數據已上升至1.99萬(wan) 美元。
風起於(yu) 青萍之末。中國汽車出口的大爆發,其背後是中國汽車智造業(ye) 的整體(ti) 質變,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強大的三電企業(ye) ,均給中國汽車的出口提供了更牢固的基礎。
很多業(ye) 內(nei) 人士均判斷,當前是中國車企出海的最佳時刻,特別是深入歐洲市場的機遇也非常難得。為(wei) 此,多數汽車企業(ye) 均付出實踐,以各類方式出口歐洲。但從(cong) 總體(ti) 來看,目前中國汽車出口至發達國家的產(chan) 品還未成規模,在當地的品牌建設和服務體(ti) 係建設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汽車品牌的建設絕非一日之功,特別是在歐洲市場,消費者對於(yu) 品牌的忠誠度極強,中國車企要想在當地站穩腳跟,首先要從(cong) 觀念上奉行“長期主義(yi) ”,無論是研發及供應鏈建設,還是產(chan) 品投放、服務運營、本土化團隊建設等,均需要製定長期、穩定的“時間表”,將出海作為(wei) 一項長跑,有節奏、有規劃地進行。
同時,中國車企在海外還擁有一張共同的名片,即“中國品牌”。這意味著中國車企的出海也需要來自頂層設計方麵的統籌,特別是在汽車標準認證、知識產(chan) 權保護、金融服務體(ti) 係支撐、跨行業(ye) 合作方麵,仍然需要來自行業(ye) 主管部門的統籌和支持;對於(yu) 企業(ye) 自身而言,也有必要保持自律,維護好中國品牌這塊統一的“金字招牌”,加強彼此的聯動和合作,進一步鞏固中國汽車品牌的向上升級。
品牌的建設,不僅(jin) 需要車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本土供應鏈的“加速跑”。目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層麵的建設已較為(wei) 領先,2/3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可由國內(nei) 供應。但從(cong) 長期來看,中國車企的走出去還需要與(yu) 供應鏈“結伴”。
可喜的現象是,目前以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為(wei) 代表的中國電池企業(ye) ,已透露了向歐洲市場布局的決(jue) 心。在構建更加牢固的本土供應鏈後,中國車企的出海可有效避免不確定風險的擾動,走得更加紮實、更加長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