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202家港股上市公司 斥資750億港元回購
本報記者 許 潔
港股回購浪潮仍在持續,10月19日晚間,超過40家港股上市公司發布回購公告。《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同花順數據發現,從(cong) 10月19日至10月20日記者發稿,有44家港股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共計耗資約5.84億(yi) 港元,其中,藥明生物以2.36億(yi) 港元位列第一,友邦保險位居第二,太古股份、京東(dong) 健康緊隨其後。
此外,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已有202家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2021年同期為(wei) 157家,同比增長約29%;回購總金額達750億(yi) 港元,2021年同期為(wei) 288億(yi) 港元,同比大增160%。
從(cong) 數據來看,騰訊控股無疑是回購大戶,年初至今回購金額達245億(yi) 港元,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僅(jin) 為(wei) 26億(yi) 港元。騰訊控股不但成為(wei) 今年以來港股回購金額之最,也達到其曆史上的回購金額之最。
澳洲資深注冊(ce) 會(hui) 計師謝宗博表示:“目前,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購金額已經創下了港股自2002年有回購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其中金額最大的就是騰訊控股,其去年同期回購金額隻有26億(yi) 港元,今年的回購金額漲了近十倍。”
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中的藥明生物回購活躍,也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家生物技術類公司。從(cong) 10月初至今,藥明生物共有9次回購,斥資17.72億(yi) 港元。“藥明生物大手筆回購還挺令人意外,因為(wei) 其自有現金流看起來並不是很充裕。”和合首創(香港)執行董事陳達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那麽(me) ,騰訊控股後續會(hui) 不會(hui) 繼續回購?現金流是否足以支撐?騰訊方麵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已進入財報靜默期。”
謝宗博表示:“上市公司在做出股票回購的決(jue) 定時,要重點考慮資金來源,必須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回購,回購的比例要適中,不能對公司的經營和資金流造成影響。有的公司回購之後,本身的營運能力和成長能力等指標與(yu) 回購前沒有大的改善,反而因為(wei) 回購導致償(chang) 債(zhai) 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明顯下降,這樣不僅(jin) 沒有起到維護股價(jia) 的作用,甚至還會(hui) 進一步拖垮公司業(ye) 績,影響市值。”
除了提振信心,港股上市公司回購還會(hui) 對投資者帶來怎樣的影響?陳達直言:“港股公司回購的含金量其實很高。因為(wei) 港股市場回購的這部分股票要全部注銷掉,不再流通,其實是直接回報股東(dong) 的一種方式。”
對於(yu) 港股市場火熱的回購現象,謝宗博提醒稱,“企業(ye) 做出股票回購的決(jue) 策,必須做好保密工作,防止相關(guan) 利益方利用回購行為(wei) 來實現非法利益。監管部門應對上市公司實施股票回購設置財務門檻,避免公司有不切實際的回購行為(wei) 。”(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