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國考招錄“兩傾斜”,要注意處理好兩大關係

發布時間:2022-10-26 11:22: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冰啟

  今起,中央機關(guan) 及其直屬機構2023年度公務員考試報名正式開啟。本次招考計劃招錄規模達3.71萬(wan) 人,較上年度明顯增加,其中,2.5萬(wan) 個(ge) 計劃專(zhuan) 門招錄應屆高校畢業(ye) 生,招錄政策繼續向應屆畢業(ye) 生和基層崗位傾(qing) 斜。

  向應屆畢業(ye) 生和基層崗位傾(qing) 斜,是近年來國考招生的兩(liang) 大特點,其主要目的是為(wei) 應屆畢業(ye) 生創造更多的就業(ye) 與(yu) 發展機會(hui) ,同時吸引大學畢業(ye) 生到基層建功立業(ye) ,提高基層公務員整體(ti) 素質。這兩(liang) 項傾(qing) 斜需要注意處理好兩(liang) 大關(guan) 係:一是向應屆畢業(ye) 生傾(qing) 斜與(yu) 社會(hui) 呼籲淡化應屆生身份、為(wei) 往屆畢業(ye) 生提供報考機會(hui) 公平競爭(zheng) 的關(guan) 係;二是增加基層崗位與(yu) 提高基層崗位吸引力的關(guan) 係。

  國考近七成崗位麵向應屆畢業(ye) 生,這對應屆畢業(ye) 生無疑是利好。而對國考招錄越來越傾(qing) 向應屆畢業(ye) 生,在近年來的兩(liang) 會(hui) 上,一直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淡化應屆生身份,也給往屆生更多機會(hui) ,尤其是要考慮到女性畢業(ye) 後要結婚生子,限定應屆生才能報考,會(hui) 影響到她們(men) 的生育與(yu) 就業(ye) 選擇。

  從(cong) 現實看,全部取消應屆畢業(ye) 生身份要求,不利於(yu) 推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而淡化應屆畢業(ye) 生身份則是相對可行的方案。具體(ti) 措施是,延長應屆畢業(ye) 生擇業(ye) 期,從(cong) 以前規定的畢業(ye) 後兩(liang) 年之內(nei) ,可視具體(ti) 情況,延長到畢業(ye) 後5年之內(nei) ,甚至更長時間。隨著我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新增城鎮就業(ye) 人口超過80%都是高校畢業(ye) 生,這也要求調整推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的思路,把大學生作為(wei) 普通就業(ye) 青年對待,解決(jue) 所有青年的就業(ye) ,也就是解決(jue) 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

  近年來的國考報名,一直存在崗位冷熱不均的問題,有的中央部門、大城市崗位,考錄比超過2000:1,而有的崗位則“零報考”,這些“零報考”崗位,除少數崗位是因報名條件(專(zhuan) 業(ye) 、學曆、經曆等)要求比較苛刻之外,其他崗位大多是艱苦邊遠地區的基層崗位,對大學畢業(ye) 生的吸引力不強,不少大學生擔心一旦到這些崗位工作,將很難有上升、發展的空間。

  今年國考招錄中,有約75%共2.8萬(wan) 個(ge) 計劃補充到縣(區)級及以下直屬機構,基層導向十分明顯,要讓國考招錄的基層導向能招到優(you) 秀大學畢業(ye) 生,需要綜合施策。一方麵,可降低這些崗位的報考條件要求,包括降低學曆要求、放寬專(zhuan) 業(ye) 條件、不限製工作年限和經曆等。部分公務員崗位也可以嚐試把學曆要求調整為(wei) 高職專(zhuan) 科。今年6月,北京在《關(guan) 於(yu) 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中,就把北京市高等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納入公務員招考範圍,並在公務員招考和企事業(ye) 單位招聘中因崗設職,鼓勵公平競爭(zheng) 。

  另一方麵,可在公務員招考中,專(zhuan) 門設置麵向基層人員的定向招錄計劃,為(wei) 基層公務員創造發展空間。據報道,為(wei) 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積極投身國防事業(ye) ,今年設置了3000餘(yu) 個(ge) 計劃定向招錄服務基層項目人員和在軍(jun) 隊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畢業(ye) 生退役士兵。

  除此之外,還應改善基層工作環境,提高基層崗位的待遇,對於(yu) 到基層公務員崗位工作的大學生,要有係統性的培養(yang) 、使用、管理、發展規劃,讓他們(men) 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中得到鍛煉,也收獲自身的成長。對高校畢業(ye) 生的調查顯示,他們(men) 就業(ye) 看重的主要因素是發展前景、薪酬待遇、工作穩定性、自我價(jia) 值實現和工作環境。因此,要從(cong) 回應他們(men) 的關(guan) 切出發,從(cong) 職業(ye) 建設角度,提升基層公務員崗位的吸引力。(北京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