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大運河文化 江蘇新沂退捕漁民端上新飯碗
立足古鎮保護傳(chuan) 承大運河文化,十年來遊客接待量增長近兩(liang) 倍,江蘇省新沂市三橋村——
守護運河文化 建設美麗(li) 家園(人民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
引子
秋夜微風中,燈光亮,鑼鼓響。披蓑戴笠的沈召明,登上沿河而設的舞台,唱起一曲鏗鏘有力的漁家號子。伴隨著絢麗(li) 多彩的追光燈,一幅漁舟唱晚的山水長卷徐徐展開,陶醉了台下觀眾(zhong) 。
沈召明曾是江蘇徐州新沂市窯灣鎮三橋村的漁民,前幾年退捕上岸後,牽頭組建了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
因大運河而生的窯灣古鎮,坐落於(yu) 三橋村西南角。擁有2600餘(yu) 戶村民的三橋村,曾有漁民1200多戶,一度是新沂市第一大漁村。2015年,三橋村漁民退捕,轉型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全村遊客接待量由2012年的78.1萬(wan) 人次增至2021年的220.5萬(wan) 人次,增長近2倍。八成以上村民像沈召明一樣,投身運河文旅產(chan) 業(ye) ,人均年收入由不足7000元增至1.9萬(wan) 元。
“古運河展新顏、煥生機,成為(wei) 沿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撫今追昔,沈召明感慨萬(wan) 千。
全長近3200公裏、開鑿至今逾2500年的大運河,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對大運河的保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千百年來,運河滋養(yang) 兩(liang) 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liang) 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進入新時代,大運河的保護也走進春天裏:2014年,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規劃綱要》;同年,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隨著大運河保護的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出台實施,運河沿岸的廣大鄉(xiang) 村迎來巨變。
記者近日走進三橋村,聆聽鄉(xiang) 親(qin) 們(men) 講述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故事。
退捕漁民沈召明——
“告別‘水上漂’,我們(men) 端上新飯碗:唱南腔北調、講漕運故事、演漁家民俗”
“我們(men) 這一帶有個(ge) 流傳(chuan) 已久的說法: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一邊說著,沈召明一邊攤開布滿老繭的雙手——這雙手,曾在炎炎夏日撒網下籪,在數九寒冬撐竿劃船。冬季休漁期,沈召明則開上貨船,沿著運河拉煤運糧,順流而下直抵浙江杭州。
57歲的沈召明是土生土長的三橋村人,曾在運河撐船搖櫓撒網30多年。
走南闖北,以船為(wei) 家,沈召明常年漂泊在大運河上。在繁重的船運和漁業(ye) 生產(chan) 之餘(yu) ,他自學曲藝,從(cong) 當地的柳琴戲到外地的快板、黃梅戲,他都能唱上幾段,閑暇時便倚在船頭上對戲,不少船工漁民都是他的戲友。
沈召明對曲藝的愛好,與(yu) 窯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社會(hui) 文化背景息息相關(guan) 。
窯灣地處京杭大運河與(yu) 江蘇駱馬湖交匯處,因水位落差較大,逆水需拉纖行舟,故不宜夜行,船隻在此停泊補給,逐漸形成了“淩晨開市交易,天亮各奔前程”的“夜貓子集”,有“日過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裏”之譽。
夜泊窯灣,船船相連,南來北往的船工漁民聚在一起,免不了唱幾段拿手的家鄉(xiang) 戲曲打發時間。字正腔圓的京劇、風趣明快的評書(shu) 、連侃帶聊的快板……沈召明漸漸聽得著了迷,也跟著哼唱起來,對方稍加指點便能唱得有聲有色,漸漸成了“夜貓子集”上小有名氣的戲迷。
水流南北,戲唱古今,當年趴在船頭聽戲唱戲的沈召明漸漸兩(liang) 鬢斑白,靠水吃水的傳(chuan) 統漁業(ye) 生產(chan) 模式也在悄然蝶變。2013年6月,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等四部委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以船為(wei) 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力爭(zheng) 用3年時間實現以船為(wei) 家漁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為(wei) 家漁民居住條件,推進水域生態環境保護”。2014年7月,江蘇省正式啟動以船為(wei) 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
退捕上岸,沈召明打心底裏認同,但往後生計,當時他和不少漁民一樣心裏沒底。如何讓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新沂市組織重點企業(ye) 對口幫扶。彼時,新沂駱馬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窯灣古鎮保護開發,便被確定為(wei) 三橋村的定點幫扶企業(ye) 。時任駱馬湖旅遊公司文化文物部經理張浩林作為(wei) 三橋村漁民退捕工作小組成員,走家串戶做工作。
同坐一條板凳,共飲一壺熱茶,張浩林上門講政策、說道理、解疑惑,得知沈召明平常喜歡唱上兩(liang) 段,便動員他到窯灣古鎮當群眾(zhong) 演員,月工資3000多元。沈召明聽得動了心,甫一登台便進入狀態。2015年8月,三橋村退捕漁民搬遷工程正式啟動,沈召明率先簽約上岸,搬進了專(zhuan) 為(wei) 退捕漁民新建的安置小區,到窯灣古鎮上班演出更方便了。
沈召明把愛好變成了工作,這令他的船工戲友們(men) 羨慕不已,不少退捕漁民找他幫忙引薦。在張浩林的支持下,沈召明牽頭組建了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撐船搖櫓幾十載的漁民,登台展示運河水鄉(xiang) 的古韻新貌,藝術化講述千百年間時光流轉的運河故事。
駱馬湖旅遊公司還組織漁民演員們(men) 到山東(dong) 台兒(er) 莊、河南開封等地參觀學習(xi) ,結合外地經驗和本土特色,創作出了146個(ge) 原創劇本,演員們(men) 邊走邊演,將古街景點巧妙串聯,精心設計了遊客互動環節。
“告別‘水上漂’,我們(men) 端上新飯碗:唱南腔北調、講漕運故事、演漁家民俗。”沈召明說,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32名演員,其中17名是退捕漁民。2017年1月,沈召明當選新沂市曲藝家協會(hui) 主席,他編排新劇目的熱情更高了。
旅遊公司副總經理張浩林——
“悉心嗬護一磚一瓦,將古建築修舊如舊,為(wei) 的就是記住美麗(li) 鄉(xiang) 愁”
一場秋雨一場寒,夜窯灣實景演出依然場場火熱。深夜演出圓滿落幕,古鎮下起了淅瀝小雨,街道兩(liang) 側(ce) 古建築鱗次櫛比,一盞盞高懸的大紅燈籠風中搖曳,倒映在濕漉漉的青石板上,影影綽綽宛如夢境。如今已是駱馬湖旅遊公司副總經理的張浩林披著外套,拎著手電筒,沿古巷四處巡查,直至送走最後一名遊客,他才放心下班。十二年如一日,張浩林守著窯灣古鎮,見證了這裏的變化。
窯灣在清朝時期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的漕運碼頭所在地,商鋪宅院鱗次櫛比,800餘(yu) 間古民居保留至今。2006年,京杭大運河被國務院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窯灣明清古建築群被劃入保護範圍。然而,數百年風雨侵蝕,窯灣古鎮的古屋年久失修,不少建築日漸損壞。
保護修繕,刻不容緩。2010年10月,時年42歲的新沂市博物館副館長張浩林被選派至三橋村,兼任駱馬湖旅遊公司文化文物部經理,牽頭開展古鎮修繕工程。2011年7月,江蘇省政府正式批複《窯灣曆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古鎮修複全麵展開。
前店後宅,四進院落,橫屋相連,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吳家大院由52間房屋組成,是窯灣古鎮規模最大的古民居,被遴選為(wei) 首批開展修繕的重點文物。彼時,吳家大院第四進已全部損毀,前三進木結構腐蝕嚴(yan) 重,院內(nei) 擠了10家租戶,30多人常年生活於(yu) 此。
修複古建築,首先得安置好老街坊。三橋村積極爭(zheng) 取政策,投資1.8億(yi) 元在窯灣古鎮3公裏外建設了安置小區,古鎮內(nei) 的297戶老街坊全部搬進了新家,修複工作隨即順利展開。
如今走進吳家大院,三進院落緊湊別致,參觀遊客絡繹不絕。手指輕拂磚牆,縫隙質感粗糲。“這是依照宋代《營造法式》中記載的古法技藝,用石灰和草木灰砌出來的磚縫。”張浩林告訴記者,“我們(men) 堅持修舊如舊,從(cong) 外地廣泛收集散落的老磚瓦,還原了多種複古構件,還通過查閱縣誌、參考周邊古建的特色風格,盡最大可能還原古鎮原有的建築風貌。”
古巷老街是先民生產(chan) 生活的聚集地,留住老居民才能更好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2018年3月,窯灣古鎮813間古建築全部修繕完成後,三橋村著手回遷部分遷出居民,趙信隆醬園店的老居民顏敬人便是其中之一。顏敬人遷回老屋後,繼續製作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窯灣甜油,同時還開設了對外展示區域。
如今漫步古街老巷,陣陣叫賣聲縈繞耳畔,既有煙火氣又有文化味。遊客往來穿梭,在宅巷、石橋、簷廊間駐足拍照。目前,窯灣古鎮六成以上的古建築實現對外展示開放。
“悉心嗬護一磚一瓦,將古建築修舊如舊,為(wei) 的就是記住美麗(li) 鄉(xiang) 愁。”張浩林說,三橋村已對曆史建築逐一登記建檔、實行掛牌保護,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90後非遺傳(chuan) 承人顏敬人——
“讓老字號有新表達,讓‘活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火起來’”
推門入院,一陣濃鬱醬香撲鼻而來,不由令人口舌生津。這間前店後坊式布局的趙信隆醬園店始建於(yu) 1623年,如今由90後非遺傳(chuan) 承人顏敬人悉心守護。千百年來,南北商人沿大運河來到窯灣,五湖四海的美食在這裏匯聚,形成了頗具運河特色的船菜烹飪技藝,窯灣甜油便是其中之一。
“濃油赤醬,無甜不歡。”顏敬人說,運河船菜以水產(chan) 品為(wei) 主,清代廚師趙信隆為(wei) 了給食物提鮮,在黃豆發酵時加入一定比例麵粉,生產(chan) 出含有還原糖的甜油。曆經幾代傳(chuan) 承,傳(chuan) 至顏敬人時已是第十二代。
眼前這位窯灣甜油非遺傳(chuan) 承人,大學讀的是財會(hui) 專(zhuan) 業(ye) 。2014年6月,顏敬人從(cong) 揚州大學畢業(ye) ,本想到大城市闖蕩打拚的他,受父親(qin) 顏希廣的影響留在了三橋村。
彼時,窯灣甜油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僅(jin) 5人,最年輕的顏希廣也已45歲,店裏兩(liang) 位老師傅則年逾六旬,顏希廣便動員兒(er) 子回家接班。正當顏敬人猶豫不決(jue) 時,大運河申遺成功的消息傳(chuan) 來了——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大運河成功申遺,讓顏敬人下定決(jue) 心守護好窯灣甜油。他從(cong) 搬運糧食和翻坯、裝缸等體(ti) 力活幹起,扛運重達百斤的麵粉也不喊累,這個(ge) 大學畢業(ye) 生的踏實肯幹贏得了大夥(huo) 兒(er) 的尊重。得益於(yu) 老師傅的傾(qing) 囊相授,他很快便掌握了製坯、製曲、發酵等甜油製作的八大工藝。
2020年,顏敬人被認定為(wei) 新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窯灣甜油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如何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此前,駱馬湖旅遊公司與(yu) 教育係統合作,定期組織在校學生到窯灣古鎮開展研學遊活動。顏敬人主動找到張浩林,提出將甜油製作納入研學遊課程,雙方一拍即合。
“傳(chuan) 承舌尖上的運河味道,讓老字號有新表達,讓‘活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火起來’。”顏敬人精心確定了選料和製坯兩(liang) 個(ge) 工藝環節,巧妙融入40分鍾的研學課程中,並主動擔綱講解。2021年,趙信隆醬園店接待研學遊學生8000人次,甜油年銷售額達300萬(wan) 元。
“立足老字號品牌優(you) 勢,讓非遺看得見、嚐得到、摸得著、能體(ti) 驗、可帶走。”顏敬人說,趙信隆醬園店積極對接窯灣古鎮的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項目,開發出了印有窯灣風景、醬園店標識的工藝陶瓷瓶、冰箱貼、鑰匙扣等文創產(chan) 品。
什麽(me) 是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2021年4月,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的《江蘇省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工作指南(試行)》指出,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是指在保護傳(chuan) 承非遺資源的基礎上,突破時間、空間、形式的限製,在景區內(nei) 吃、住、行、遊、購、娛各環節,植入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示、展演、體(ti) 驗活動,讓遊客在景區內(nei) 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遺活態魅力。
今年6月,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全省首批20個(ge) “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示範項目名單,窯灣古鎮景區榜上有名。目前,窯灣古鎮已入駐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項、省級項目6項、市級項目4項。
窯灣文化民間愛好者秦群泰——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逐漸意識到:守護好大運河文化,就是在守護希望、守護未來”
一塊石碑櫛風沐雨百餘(yu) 載,如今矗立於(yu) 窯灣民俗史話館內(nei) ,464字正楷碑文挺拔有力,字裏行間流淌著厚重的運河文脈。這座“禁收落地稅碑”刻製於(yu) 清朝中期,上世紀60年代大運河窯灣段拓寬時,被三橋村村民們(men) 從(cong) 河灘上挖掘出土,長期被擱置在場院裏當墊腳石,後來被當地文物愛好者秦群泰收購,但因字跡模糊無法識認。
2013年,隨著窯灣古鎮修繕工作的推進,為(wei) 充實和還原村中古建內(nei) 的展陳,新沂市博物館委托張浩林牽頭,向三橋村村民們(men) 征集碑刻、木雕、建築構件等本地文物。秦群泰得知後,爽快地捐出了碑石,張浩林和文物專(zhuan) 家們(men) 隨即展開碑文辨識工作,秦群泰也自告奮勇參與(yu) 進來。
裁好宣紙,敷於(yu) 碑麵,張浩林自上而下潤濕紙張,再以拓包蘸取適量墨汁輕輕拍打,拓印時的“噗噗”聲引得眾(zhong) 人目不轉睛,由於(yu) 筆畫又細又淺,拓片僅(jin) 能辨識一半字跡。張浩林又將麵粉輕鋪於(yu) 石碑表麵,麵粉嵌入凹槽處,連估加猜又識認出了三成文字。麵對最後所剩80餘(yu) 個(ge) 無法識別的文字,張浩林提出借助手電筒來識別,光照不到的黑坑便是筆畫。
買(mai) 來不同類型的手電筒,張浩林、秦群泰等人開始“破譯”工作。每當夜幕降臨(lin) ,幾人便湊在石碑前,有的手舉(ju) 電筒,讓光線平行地照在碑麵上,有的則手持放大鏡,對每一個(ge) 細小筆畫逐一識認。經過反複比對和相關(guan) 文史資料佐證,464字碑文終於(yu) 被全部識讀出來,經文物部門鑒定,禁收落地稅碑被認定為(wei) 國家三級文物。
一筆一畫辨識百年碑文,這樣的親(qin) 身體(ti) 驗增進了秦群泰對運河文化的感悟。近年來,秦群泰積極配合三橋村開展文物征集工作,相繼征集到戒賭橋碑、崇儉(jian) 橋記碑、華棠小學首屆畢業(ye) 生紀念碑等國家三級文物。
“當我們(men) 到村民陸伯鬥家征集文物時,他緊緊握住我們(men) 的手,連說終於(yu) 把你們(men) 盼來了,趕緊去看屋後的幾塊石牌坊構件。”這個(ge) 場景令秦群泰記憶猶新。
陸伯鬥祖上是個(ge) 大家族,傳(chuan) 下來石獅子和石牌坊構件等,記錄著這個(ge) 家族治水的功績。但就在前些年,家裏放在村口路邊上的一些古建築構件,夜裏被人偷走了。“當時我真是心痛!”這位退休小學老師說,“現在放你們(men) 那裏,有保安、有監控,就不用擔心被盜了,而且還能留在村裏,後人時常能去看看……”
“搶救性挖掘、修複性保護、創新性傳(chuan) 承,三橋村9年來征集文物200餘(yu) 件,越來越多散落民間的運河記憶重新走進公眾(zhong) 視野。”秦群泰說,文物征集工作調動了村民們(men) 參與(yu) 運河文化保護的積極性,相繼捐出老石磨、老桌椅等生活器具600餘(yu) 件,豐(feng) 富了窯灣民俗史話館、窯灣綠豆燒酒文化展示館等特色展館的文物展陳。
在秦群泰看來,這次的文物線索征集活動,也是一次對大運河文化保護意識的深入普及。“村民們(men) 大多是農(nong) 民、漁民,文化程度不高,守著金疙瘩也不知道它的價(jia) 值。如今,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逐漸意識到:守護好大運河文化,就是在守護希望、守護未來。”
為(wei) 了守護好大運河,三橋村有舍——
2015年4月,一家房地產(chan) 公司主動上門,希望在毗鄰窯灣古鎮的一片空地上建設90畝(mu) 的別墅區,首期即可為(wei) 村集體(ti) 注資300萬(wan) 元,並提供不少於(yu) 50個(ge) 就業(ye) 崗位。“對一個(ge) 村莊來說,這樣的條件確實令人心動,但為(wei) 了保護好大運河和窯灣古鎮的曆史風貌,我們(men) 謝絕了。”三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孫佳新說。
守護好大運河,三橋村更有得——
總投資30億(yi) 元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窯灣核心展示園項目,已於(yu) 2019年6月啟動建設;4億(yi) 元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zhuan) 項債(zhai) 券,用於(yu) 江蘇省大運河新沂窯灣文化展示園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水係河道清淤疏浚、夜窯灣文化演出項目和8萬(wan) 平方米的曆史街區古建修複,工程預計2024年全部竣工。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加強城鄉(xiang) 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這更加堅定了我們(me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信心,運河人家的日子會(hui) 越來越紅火。”孫佳新說。
本報記者 姚雪青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28日 第 1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