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挖掘古籍的當代價值
更好挖掘古籍的當代價(jia) 值(人民時評)
中華文化數千年延綿不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進行古籍整理而薪火相傳(chuan) 的
古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不久前,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印發《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明確此階段全國古籍工作重點方向、重點任務,部署安排一批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這是自1958年古籍小組成立以來編製的第八個(ge) 中長期規劃,對推進古籍事業(ye) 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
古籍工作不僅(jin) 僅(jin) 是學者為(wei) 之皓首窮經的一個(ge) 研究領域,更是一項事關(guan) 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建設文化強國、助力民族複興(xing) 的重要事業(ye) 。中華文化數千年延綿不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進行古籍整理而薪火相傳(chuan) 的。《永樂(le) 大典》《古今圖書(shu) 集成》《四庫全書(shu) 》等規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影響深遠,不僅(jin) 彰顯中華民族熱愛文化、崇尚知識的精神底色,更在人類文化傳(chuan) 承方麵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古籍事業(ye) 發展迅猛,從(cong) 保護到整理、從(cong) 研究到出版、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到大眾(zhong) 普及,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目前,我國每年出版的古籍整理類圖書(shu) 有1800種左右。截至2021年底,全國累計完成古籍普查登記數據270餘(yu) 萬(wan) 部,累計修複古籍超過385萬(wan) 葉,培訓古籍從(cong) 業(ye) 人員1萬(wan) 餘(yu) 人次,製定頒布古籍保護國家標準、行業(ye) 標準17項。這些新進展、新成果,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了更豐(feng) 富的基礎性資源,也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對古籍事業(ye) 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護等工作的基礎上,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使傳(chuan) 統文化生動活在當下。近年來,一大批結合當下審美習(xi) 慣、表達形式的文化產(chan) 品湧現出來,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尋常百姓家。比如《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hui) 》等,生動活潑、有益有趣,贏得廣泛好評。還有一些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以古籍記載為(wei) 依據,複原傳(chuan) 統服飾、再現古書(shu) 中的餐飲、利用古籍中的字體(ti) 打造藝術字。這些創意,為(wei) 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徑。
讓古籍走進現代人生活,讓更多人看見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隻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道德規範,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經典裏蘊含的一些思想觀念,如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和當今時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進行更充分的闡釋轉化。找準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連接點,采取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使之融入國民教育和日常生產(chan) 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當代價(jia) 值,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豐(feng) 富的文化滋養(yang)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古籍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通過古籍研究,梳理中華文化的精神脈絡,讓古老的中國故事從(cong) 泛黃的舊紙頁中走出來,有助於(yu) 增強文化自信。結合新的時代特點,搭建好古籍典藏通往當代受眾(zhong) 的橋梁,定能把曆史文脈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既擦亮當下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也為(wei) 後世子孫留下無與(yu) 倫(lun) 比的文化遺產(chan) 。
張 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