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壓力愈發激烈 “逆向考研”引發關注
在愈發激烈的競爭(zheng) 壓力下,“逆向考研”引發關(guan) 注——
求學深造,真的存在“逆向”嗎?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yu) 12月舉(ju) 行。相比2021年的377萬(wan) 人、2022年的457萬(wan) 人,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再創曆史新高。在愈發激烈的考研競爭(zheng) 下,“逆向考研”成為(wei) 近期被頻頻提及的熱門詞匯。
所謂“逆向考研”,是指“雙一流”高校(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本科畢業(ye) 生報考非“雙一流”高校(簡稱“雙非”高校)研究生的現象。
武漢科技大學159名碩士研究生新生來自“雙一流”高校;96名浙江大學本科生考研報考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廣州大學研究生新生中包括來自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高校的同學……一些“雙非”高校披露的2022級研究生新生信息顯示,學校吸引了不少“雙一流”高校的生源。
“‘逆向考研’實際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考生權衡後的主動選擇,對部分考生而言,可能還包含些許無奈。”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薛海平解釋道,之所以會(hui) 出現“逆向考研”現象,一方麵與(yu) 愈加激烈的考研競爭(zheng) 密不可分,高等教育普及化後,更多本科畢業(ye) 生通過提升學曆獲得教育優(you) 勢,疊加疫情影響,近年來考研人數激增;另一方麵,一些“雙非”高校同樣有優(you) 勢專(zhuan) 業(ye) 和優(you) 質師資,受到社會(hui) 認可;此外,也不乏“雙一流”高校考生為(wei) “上岸”調劑至“雙非”高校的可能。
“‘逆向考研’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待商榷,因為(wei) 個(ge) 人成長發展是曲線而非直線的過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認為(wei) ,在本科階段,不同學生本來的天性和能力能夠更加充分地顯現,作為(wei) 新一次的篩選環節,考研在宏觀上拉長了個(ge) 體(ti) 選擇的時段。再次選擇後,個(ge) 人將天性、優(you) 勢潛能和社會(hui) 需求有效結合,才能實現好的發展。
不僅(jin) 是考研,“逆向升學”也存在於(yu) 求學深造的其他階段。“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本科就讀於(yu) “雙一流”高校的樊宗鑒在考取博士研究生時選擇了新疆師範大學。樊宗鑒告訴記者,相比於(yu) 學校,自己更看重學科的專(zhuan) 業(ye) 實力和導師的科研水平。
“新疆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是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辦學上很有特色。而且學院十分重視人才培養(yang) ,不僅(jin) 在招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還為(wei) 博士生提供了校際交流的機會(hui) ,畢業(ye) 留校也能獲得人才引進政策的支持。”樊宗鑒表示,他正是在綜合考慮相關(guan) 因素後,才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從(cong) 評價(jia) 高校整體(ti) 實力到同時注重高校學科評估,強化專(zhuan) 業(ye) 的價(jia) 值,是我國統籌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的積極成果。薛海平介紹,對於(yu) 一些“雙非”高校來說,在“專(zhuan) 而特、專(zhuan) 而精、專(zhuan) 而優(you) ”的辦學理念下,同樣會(hui) 產(chan) 生一些優(you) 秀的專(zhuan) 業(ye) 。當更優(you) 質的生源因為(wei) 考研流動到“雙非”高校後,有助於(yu) 吸引教育資源向“雙非”高校的優(you) 化配置,帶動專(zhuan) 業(ye) 和學校實力的提升。
“目前,我們(men) 國家有兩(liang) 三千所高校,其中隻有百餘(yu) 所是‘雙一流’高校。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更要發揮‘雙非’高校的自主性和各自的優(you) 勢。研究生雙向跨越層級的報考,使得研究生教育空間在更高程度上相互打通,形成更為(wei) 廣闊的適合研究生就讀的扁平空間。這個(ge) 空間越大,流動性越強,高等教育的優(you) 質體(ti) 量也會(hui) 增大。”儲(chu) 朝暉說。
“逆向考研”一定程度上衝(chong) 擊了唯名校論的社會(hui) 觀念,那麽(me) 所反映出的熱衷考研背後的唯學曆論,又該如何看待?薛海平認為(wei) ,對學曆的重視和目前的就業(ye) 環境密切相關(guan) ,不少崗位將研究生學曆當成了準入門檻,或因為(wei) 競爭(zheng) 激烈人為(wei) 抬高了招聘條件。但隨著社會(hui) 分工的不斷細化,過高學曆可能遠超崗位所需,不僅(jin) 浪費了教育資源,也不利於(yu) 工作的穩定性。他建議,用人單位應轉變招錄觀念,從(cong) 唯學曆論到注重能力和崗位相匹配。
薛海平進一步強調,這並非是真的“逆向”,“個(ge) 體(ti) 應該從(cong) 更長的時間維度衡量,用未來的就業(ye) 和發展來證明自己,奔赴‘正向’的人生”。
時斕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