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人才“雁陣”牽動產業“矩陣”
前不久,寧夏銀川靈武市現代養(yang) 殖基地的一間牛舍內(nei) ,寧夏首批采用活體(ti) 采卵-體(ti) 外胚胎生產(chan) 的良種奶牛陸續誕生。
“這是國內(nei) 首次成功實現養(yang) 殖場內(nei) 建設實驗室、在不影響正常繁育計劃的條件下活體(ti) 采卵-體(ti) 外生產(chan) 胚胎高效批量繁育,給良種奶牛裝上了‘中國芯’。”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奶牛種業(ye) 創新團隊首席專(zhuan) 家、寧夏靈武奶牛科技小院首席專(zhuan) 家靳亞(ya) 平說。
早在去年4月,靈武市與(yu)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合作,開展後備奶牛繁育基地示範項目,30多名專(zhuan) 家聯合攻關(guan) ,不僅(jin) 實現了技術突破和應用轉化,還在本土人才培育中取得“溢出效應”——靈武市職業(ye) 技術學校開設了畜禽生產(chan) 技術專(zhuan) 業(ye) 。
如今的銀川,正前所未有地重視人才。“這幾年,我們(men) 從(cong) 頂層設計開始破冰,陸續出台了一攬子人才政策,構建起‘銀川人才興(xing) 市30條’1個(ge) 通則、科技創新等N項配套專(zhuan) 則、精準支持產(chan) 業(ye) 發展X項定則的‘1+N+X’的人才政策體(ti) 係。大力實施人才引進、培養(yang) 、暖心、活力四大工程,全市各類人才總量達到43.68萬(wan) 人,人才‘雁陣’驅動高質量發展逐漸形成‘矩陣’。”寧夏銀川市委人才工作局局長張靜說。
量體(ti) 裁衣,人才工作圍著產(chan) 業(ye) 轉
麵對人才短板,銀川求賢若渴。但事實證明,撒大網引才,一味追求“高才”“洋才”,帶來的是人才資源的浪費和二次流失。欠發達地區如何構築人才引育新優(you) 勢?
“我們(men) 圍繞‘三新’產(chan) 業(ye) 布局、‘兩(liang) 都五基地’建設,量體(ti) 裁衣,重點抓好高精尖缺人才的引進和優(you) 秀青年人才、實用人才的引育,積極推動人才鏈和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最大程度釋放人才‘智動力’。”銀川市委人才工作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
銀川市賀蘭(lan) 縣是西北響當當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大縣,但養(yang) 殖期間的水質問題長期困擾養(yang) 殖企業(ye) 。這兩(liang) 年,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段雲(yun) 嶺和團隊攻克了這項難題。“我們(men) 利用微生物脫氮工藝對南美白對蝦溫棚養(yang) 殖進行水質管理。現在一年養(yang) 兩(liang) 茬也不用換水,隻需補充蒸發水量和少量廢固無害化處理用水。”段雲(yun) 嶺說,這裏溫棚養(yang) 殖的南美白對蝦一茬畝(mu) 產(chan) 量達到1000多公斤,明年計劃養(yang) 殖3茬。
近年來,銀川市委人才工作局通過組建“高質量發展智庫”等方式,先後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5000餘(yu) 名、人才團隊200餘(yu) 個(ge) ,組織實施各類人才合作項目300餘(yu) 項,借“外智”不斷強“內(nei) 功”。
寧夏大學材料與(yu) 新能源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銀川)材料研究院院長夏明許是銀川市高質量發展專(zhuan) 家智庫的一員。2017年以來,他帶領研究院為(wei) 50多家企業(ye) 提供了4000餘(yu) 份測試分析服務,協助隆基、寧夏機械研究院、中色東(dong) 方等寧夏企業(ye) 解決(jue) 多個(ge) 產(chan) 業(ye) 技術難題,推動了5個(ge) 縱向項目的實施。
如今,越來越多創新型人才加入銀川特色產(chan) 業(ye) 技術攻關(guan) 。據了解,銀川市建立各類專(zhuan) 家服務基地24個(ge) 、科技服務團6支,會(hui) 聚200餘(yu) 名國內(nei) 頂尖專(zhuan) 家學者,實施東(dong) 西部合作項目200餘(yu) 項,聯合攻克了一批關(guan) 鍵技術瓶頸。
優(you) “育”重“用”,讓人才發揮最大效能
走進寧夏小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的一間辦公室,圍繞光伏發電係統中高速焊接機和匯流條焊接機定製開發的細節,研發人員正討論得熱火朝天。
“我們(men) 的研發人員不拘泥於(yu) 項目部或項目組,而是根據工作任務參與(yu) 具體(ti) 項目,既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也提高了研發效率。”該公司電氣總工程師、銀川市高精尖缺人才、首屆“鳳城工匠”稱號獲得者雍剛說。
據了解,銀川市實施鳳城工匠鍛造計劃,鼓勵引導建設市級優(you) 秀技能人才培養(yang) 基地,給予現金獎勵支持。2019年以來,當地共支持建設人才“小高地”項目110個(ge) 、人才合作基地22個(ge) 。
選才的同時,更要優(you) “育”重“用”。銀川結合本地實際實施科技領軍(jun) 人才選拔培養(yang) 、高精尖缺人才引領等重大人才工程,累計選拔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616名、學術技術帶頭人1003名。探索建立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的雙軌製分類認定體(ti) 係,人才原創能力、學術水平、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等被納入市級人才工程認定標準,新增人才認定標準73項,累計認定5批616名高精尖缺人才。
通過給平台、給項目,激勵人才在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實現創新突破,一些領域實現了並跑甚至領跑。
“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對我們(men) 搞好科研工作是很大的激勵。”共享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馮(feng) 周榮說。他是銀川市認定的高精尖缺人才,這些年依托共享集團國家級企業(ye) 技術中心、寧夏先進鑄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等平台和資源,先後參與(yu) 國家創新方法1項、主持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1項、參與(yu) 重點研發計劃6項,開發了多個(ge) 新產(chan) 品。
如何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銀川市還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創新建立培訓、練兵、競賽、晉級、獎勵“五位一體(ti) ”的應用型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長效機製。
近悅遠來,人才效能與(yu) 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今年前三季度,銀川市經濟承壓上行,“三新”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同比增長30.5%。經濟增長的背後,是重點產(chan) 業(ye) 的規模聚集,也是人才資源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有力支撐。
前幾年,在外打拚的馬風勇看到銀川集成電路設計服務與(yu) 工藝分析的發展潛力,回鄉(xiang) 創業(ye) 。2020年,他主導的“百萬(wan) 門級超大規模數字電路競爭(zheng) 力分析項目”獲得銀川市首屆優(you) 秀返鄉(xiang) 人才創新創業(ye) 項目補助20萬(wan) 元。
“銀川對科技創業(ye) 型企業(ye) 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愛才、重才、用才的氛圍非常濃厚。”馬風勇說。如今,他的企業(ye) 從(cong) 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150多人,年產(chan) 值翻了10倍。
為(wei) 讓人才安心、安身、安居,銀川市實施人才暖心工程,通過“一站式”公共服務平台,3年累計為(wei) 240名高層次人才解決(jue) 子女就學,組織開展專(zhuan) 家體(ti) 檢療養(yang) 近千人次;投資5.5億(yi) 元打造“攬秀苑”高端人才社區,投入2.3億(yi) 元購置裝修130套人才公寓、327套共有產(chan) 權房,兌(dui) 現購房補貼、生活補貼等7000多萬(wan) 元,各縣(市)區、園區籌集人才公寓及共有產(chan) 權房2600多套。
隨著人才政策效應加速釋放,銀川市各類人才總量從(cong) 2015年至今增幅達84%。
在人才“雁陣”牽引下,銀川單晶矽RCZ拉晶、鑄造砂型3D打印、煤基烯烴等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工業(ye) 藍寶石、半導體(ti) 大矽片、智能配網設備等高新技術產(chan) 品占據國內(nei) 高端市場,單晶電池量產(chan) 轉化效率世界領先,全國首條“石墨烯3.0版”生產(chan) 線落地轉化,奶牛選育、枸杞分子研究攻克技術瓶頸。
人才集聚還帶動了創新驅動不斷取得新突破。去年,銀川市R&D經費投入45.53億(yi) 元,增速44%。今年前三季度,銀川市高新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28.7%,增速快於(yu) 規上工業(ye) 17.6個(ge) 百分點。
(光明日報 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通訊員 楊雲(yun) 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