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度熱詞”感受時代脈動和社會心態
“熱詞”是反映時代變遷的注腳,語言狂歡中傳(chuan) 達著人們(men) 樂(le) 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從(cong) “年度熱詞”感受時代脈動和社會(hui) 心態
本報記者 尹曉燕
每到年末,盤點流行語,成為(wei) 人們(men) 回顧一年的標誌性事件之一。12月8日,《語言文字周報》率先發布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十大網絡熱議語”。“栓Q”名列“十大網絡流行語”之首,“十大網絡熱議語”包括黨(dang) 的二十大、中國式現代化、冰墩墩(冬奧會(hui) )等。
“熱詞”,即熱門詞匯。作為(wei) 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ge) 國家、一個(ge) 地區人們(men) 在一個(ge) 時期內(nei) 普遍關(guan) 注的問題和事物。或有感於(yu) 國家政策,或來源於(yu) 重大事件,或反映百姓生活,“熱詞”從(cong) 不同的視角反映出時代風貌、傳(chuan) 遞時代脈搏。“熱詞”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語言文化現象,也成為(wei) 人們(men) 宣泄情緒、自我解壓的方式。
2022年是在疫情中艱難前行的一年,每個(ge) 人都有著屬於(yu) 自己的獨特經曆,盤點年度熱詞,不僅(jin) 能照見現實、回味過往,也有助於(yu) 更好地認知總結。感謝這些“熱詞”陪伴,鼓舞人們(men) 更有勇氣和力量迎接高光的2023年。
從(cong)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到“黨(dang) 的二十大”
鏈接年度大事件,撲麵而來的家國情懷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十大的勝利召開,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藍圖,亦與(yu) 每個(ge) 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
2022年2月4日,奧運之火在國家體(ti) 育場點燃,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火熱開幕,中國代表團創造了自1980年參加冬奧會(hui) 以來的曆史最好成績。冬奧會(hui) 掀起了全民冰雪的運動熱情,更點燃了全民的愛國熱情。
“黨(dang) 的二十大”“冬奧會(hui) ”“中國式現代化”等多個(ge) 熱詞與(yu) 年度大事件緊密相連,既濃縮了年度熱點,又勾勒出了發展藍圖。
從(cong)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中,我們(men) 看到了滿滿的責任與(yu) 擔當;在“黨(dang) 的二十大”裏,感受到了濃濃的家國情。“熱詞”是社會(hui) 的一麵鏡子,反映著社會(hui) 的熱點話題及民生問題,從(cong) 近幾年的熱詞榜來看,民眾(zhong) 的家國情懷正強勢回歸。
2021年,是黨(dang) 和國家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迎來百年華誕。 “建黨(dang) 百年”當選年度國內(nei) 詞。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早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視角為(wei) 敘事的切入點,用宏大的畫麵、厚重的精神全麵呈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孕育和創立的艱辛過程,深刻講述了中國人民是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該劇一經播出,便牢牢占據了各大網絡社交平台的頭條,讓年輕觀眾(zhong) 受到極大的震撼。“覺醒年代”成為(wei) 年度網絡熱詞第一位,表明了人民群眾(zhong) 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深切感情,對馬克思主義(yi) 的真理力量的深刻感悟,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懷。
事實證明,無論是“強國有我”中彰顯出青年一代的誌氣、骨氣、底氣,還是“YYDS”中表達對楷模榜樣的高度敬佩和崇拜喜歡,都充分展現出了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應該有的價(jia) 值取向和能量磁場。
此外,入選年度榜單的流行語中,還有不少詞與(yu) 此相關(guan) ,成為(wei) “紅色年”的語言印記。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小康”“趕考”“賡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反映了大眾(zhong) 對國家敘事的強烈關(guan) 注。
而在疫情剛剛襲來的2020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為(wei) 熱詞之首。新冠疫情給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和健康帶來了嚴(yan) 重威脅,全國人民緊密團結,積極投入到史無前例的抗疫鬥爭(zheng) 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體(ti) 現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追求。
與(yu) 此相對應的還有“逆行者”。2020年,“逆行者”成為(wei) 對在新冠疫情阻擊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個(ge) 人和集體(ti) 的稱呼。在這場抗疫鬥爭(zheng) 中,廣大醫務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員、人民解放軍(jun) 指戰員、科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等等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均被稱為(wei) “逆行者”。 “逆行者”展現了中國人民麵對生死考驗時堅守崗位、不畏艱險的優(you) 良品質。
研究表明,更強的時代自信引發了家國情懷在這一代年輕人身上的強勢回歸。年輕人“追劇式”關(guan) 注國家大事,為(wei) 革命先輩、奧運健兒(er) 、航天英雄應援“打call”,將民族自豪感和對英雄的仰慕投射其中。
從(c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到“雙減”
回應百姓關(guan) 注,引領社會(hui) 進步
“熱詞”以其特有的傳(chuan) 播方式、焦點效應和文化內(nei) 涵,更容易激起人們(men) 情感共鳴和對社會(hui) 熱點事件的關(guan) 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社會(hui) 治理的方式、引領著社會(hui) 進步的步伐。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近年來,“返鄉(xiang) 創業(ye) ”成為(wei) 新潮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響應號召回到家鄉(xiang) ,2022年度熱詞“鄉(xiang) 村振興(xing) ”,讓更多的山裏娃看到希望,擁有光明的未來,引領著年輕人回到家鄉(xiang) 、建設家鄉(xiang) 、成就自己。
對於(yu) 很多家長來說,2021年印象最深刻的“熱詞”莫過於(yu) “雙減”了。“雙減”政策落地後,家長們(men) “解放”了,孩子也更開心了。家長們(men) 不用每天卡著時間奔走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孩子有更多時間培養(yang) 興(xing) 趣愛好,學習(xi) 樂(le) 器、鍛煉身體(ti) 。對於(yu) 不願意“雞娃”的家長來說,“雙減”政策簡直就是福音。
“雙減”政策作為(wei) 黨(dang) 中央的重要決(jue) 策部署,其落地生效關(guan) 乎教育大計,對於(yu) 學生的全麵發展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yi) 。在網絡輿論的監督下,“雙減”政策快速落地,教師更加規範和負責,讓家長和學生得到“雙減負”,成為(wei) 當年最熱的話題。
對經常上網的人來說,2021年最大的感受之一,是網絡環境更清朗了,這得益於(yu) 國家網信辦開展的“清朗”行動。“整治網上曆史虛無主義(yi) ”“治理算法濫用行為(wei) ”“打擊網絡水軍(jun) 、流量造假、黑公關(guan) ”“整治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PUSH彈窗新聞信息突出問題”“規範網站賬號運營”“整治網上文娛及熱點排行亂(luan) 象”等在內(nei) 的專(zhuan) 項行動全麵展開,網絡違法違規問題得到整治。
2021年4月,公安部推出了“國家反詐中心”APP。5月,公安部刑偵(zhen) 局發布《防範電信網絡詐騙宣傳(chuan) 手冊(ce) 》。這些措施通過普及反詐知識提醒廣大群眾(zhong) 謹防上當受騙,2021年也因此成為(wei) “反詐”年。
“雙減”“清朗行動”“反詐”“三孩”“雙碳”等體(ti) 現社會(hui) 治理的詞走紅,反映了政府傾(qing) 聽人民群眾(zhong) 呼聲、回應百姓關(guan) 切,重視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並及時做出改變。還有一些“熱詞”並不是具體(ti) 政策的改變,而是對社會(hui) 觀念的引領和提升。
“後浪”源於(yu) “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2020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短視頻《後浪》以不可阻擋之勢成為(wei) 輿論焦點。視頻中以“後浪”稱呼新一代青年人,表達了對他們(men) 的認可與(yu) 讚美,引起各界熱議,“後浪”紅極一時。
“後浪”多為(wei) 獨生子女,曾讓人覺得“不著調”“太叛逆”,但麵對新冠疫情,他們(men) 奮不顧身,衝(chong) 鋒在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後浪”承擔起了曆史賦予他們(men) 的責任和使命,已成為(wei) 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的“希望一代”,這一“熱詞”感染鼓舞了許多年輕人努力成才。
從(cong) “破防了”到“小鎮做題家”
打破語言隔閡,傳(chuan) 遞公眾(zhong) 情感的同頻共振
“破防了!”打開網絡平台,經常能看到網友發出這樣的感歎。這個(ge) 源於(yu) 網絡遊戲本意為(wei) “技能被破壞、防禦被破除”的詞語,越來越多地被網友用來比喻“心理防線被攻破、內(nei) 心受到觸動”。從(cong) 自媒體(ti) 到官方媒體(ti) ,從(cong) 視頻彈幕到微博互動,“破防”在2021年順利“出圈”,在不同年齡層傳(chuan) 播,成為(wei) “年度熱詞”。
“‘破防了’讓我們(men) 看到了當代年輕人強烈的共情能力。”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個(ge) 詞生動地展現了年輕人的情感激蕩和文化共鳴。
事實上,每年的“熱詞”,都是社會(hui) 生活和市民心態在語言層麵的反映。從(cong) 今年的“小鎮做題家”,到2021年的“幹飯人”,再到2020年的“打工人”,是勵誌的自嘲與(yu) 鼓勵,傳(chuan) 遞著奮發向上的味道,在變與(yu) 不變中傳(chuan) 遞著公眾(zhong) 情感上的同頻共振。
2021年東(dong) 京奧運會(hui) 期間,不管是楊倩奪得首金,還是全紅嬋一場決(jue) 賽跳出3個(ge) 滿分,或是“蘇神”站上百米決(jue) 賽跑道,全網齊喊“YYDS”。人們(men) 通過熱詞,表明自己的態度。
此外,“絕絕子”“破防”等熱詞展現出了網民在思考社會(hui) 問題、觀察社會(hui) 現象、嚐試解答社會(hui) 和人生難題的態度和行為(wei) ,“元宇宙”等熱詞展現出了在互聯網技術下的虛實融合的社會(hui) 生活新形態。這些熱詞打破了不同場合下意識的語言區隔,體(ti) 現出了網絡平台的多元性、包容性,為(wei) 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們(men) 構建了一個(ge) 具有相同文化場景的語言共同體(ti) 。
本用以描寫(xie) 風聲,卻成為(wei) 2020年熱詞的“颯”,特指帥氣利落、瀟灑清爽,多用於(yu) 女性。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女性撐起了抗疫的大半邊天。據統計,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生中約有50%是女性,護士中女性超過90%。巾幗不讓須眉,女性是戰疫前線的“最美風景線”。用“颯”來形容她們(men) ,是對女性同胞最崇高的致敬。如今,“颯!”“真颯!”“又美又颯!”已成為(wei) 人們(men) 讚美奮戰在各行各業(ye) 各自崗位上女性同胞的常用語。
從(cong) “栓Q”到“內(nei) 卷”
獨創草根精神,用自嘲的方式釋放情緒
一位來自廣西的70後農(nong) 民,在網絡上用一段夾雜方言的中英文向大家介紹桂林陽朔。由於(yu) 視頻裏的“謝謝你”英語發音非常像“栓Q”,引得國內(nei) 外網友們(men) 爭(zheng) 相模仿,這個(ge) 詞也從(cong) 網絡迅速走進大家的日常生活,演變為(wei) 一種新潮表達乃至舒壓方式。網友表示,其實每次說完“栓Q”“我真的栓Q”後,最希望的就是能夠甩掉包袱、輕鬆上陣。
2022年的“熱詞”“栓Q”,表達了一種大無語的狀態,包含了自主創造的草根精神,以充滿個(ge) 性化的表達顯露對現實的態度;“團長、團”記錄了一群不畏風險、各顯神通的“平民英雄”;而“小鎮做題家”從(cong) 2020年誕生到2022年的走紅,既反映了青年群體(ti) 的某種焦慮,更是以一種自嘲的方式釋放情緒。
對一些年輕人來說,“內(nei) 卷”和“躺平”最能概括他們(men) 2021年的心境。“內(nei) 卷”在2020年就曾入選“十大流行語”榜單,2021年繼續流行。內(nei) 卷本是社會(hui) 學術語,指一種社會(hui) 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wei) 更高級模式的現象,用它指非理性內(nei) 部競爭(zheng) 。專(zhuan) 業(ye) 人士指出,發展中出現停滯階段很正常,關(guan) 鍵是要有效地進行理性競爭(zheng) ,呼籲相關(guan) 行業(ye) 正視非理性的“內(nei) 卷”現象,積極探索“去內(nei) 卷化”的改革之路。
不喜歡結交新朋友、不喜歡主動跟人打招呼、與(yu) 人交談時不敢直視對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社交中產(chan) 生焦慮,成為(wei) “社恐”。與(yu) 之相對,有的人可以在陌生的環境中遊刃有餘(yu) 、毫不膽怯地開展社交,被稱為(wei) “社牛”。
“凡爾賽文學”是一種“以低調的方式進行炫耀”的話語模式,也稱凡學。這種話語模式先抑後揚,明貶暗褒,自說自話,假裝用苦惱、不開心的口吻炫耀自己。實際上,現在的“凡學”作品多數已不再是炫耀,而僅(jin) 是一種調侃。
動輒十幾元到幾十元的雪糕,和“普通雪糕”一起躺在店家的冰櫃裏,當消費者順便拿一個(ge) 去結賬時,露出大吃一驚的表情,但此時已經不好意思再放回去了。
由於(yu) 這些貴價(jia) 雪糕們(men) 表麵平平無奇躲在冰箱裏,卻常常在結賬時給出“致命一擊”,網友便給它們(men) 取名為(wei) “雪糕刺客”,用於(yu) 諷刺那些價(jia) 格虛高的“普通商品”。
這些“熱詞”幽默詼諧極具個(ge) 性化,很容易就將人們(men) 的負麵情緒代謝出去,在自嘲中修複身心、傳(chuan) 遞著積極樂(le) 觀的生活態度。(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