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外科學家揭開密西西比亞紀珊瑚礁“崩潰之謎”

發布時間:2023-01-04 10:1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京1月3日電 (記者 楊顏慈)記者3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參與(yu) 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腕足類殼體(ti) 氧同位素、以及生物礁和多門類化石多樣性統計,揭示了密西西比亞(ya) 紀中-晚期氣候變冷與(yu) 珊瑚礁係統崩潰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關(guan) 係。

  該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要樂(le) 副研究員,與(yu) 美國內(nei) 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蔣幹清,中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米泓生,法國圖盧茲(zi) 第三大學教授Markus Aretz,南京大學教授王向東(dong) 共同合作。

  相關(guan) 研究成果發表在地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全球和行星變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

  科研人員介紹,晚古生代大冰期的起始時間、演化曆程、及其對海洋生物演化的影響一直是科學家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晚古生代大冰期的廣泛發育一般認為(wei) 開始於(yu) 密西西比亞(ya) 紀中-晚期,但基於(yu) 高緯度冰川沉積、低緯度海平麵變化、化石氧同位素等記錄,不同學者對冰期主幕開始時間的認識並不一致、

  該研究選取了華南出露連續、生物地層詳實、且富含腕足類化石的貴州雅水剖麵和廣西甘垌子剖麵,有孔蟲生物地層確定剖麵的時代為(wei) 密西西比亞(ya) 紀維憲晚期-謝爾普霍夫期。

  研究人員首先對采集的腕足類化石進行屬種鑒定,之後對腕足類殼體(ti) 進行掃描電鏡、陰極發光、主微量元素等分析,最後選取結構保存好、未明顯經受後期成岩改造的腕足類殼體(ti) 進行無機碳、氧同位素測試;另外,對該時期的生物礁豐(feng) 度,以及珊瑚和有孔蟲多樣性進行了統計。

  研究發現,在密西西比亞(ya) 紀維憲晚期,腕足類殼體(ti) 氧同位素存在一次顯著正偏,幅度約2‰,其指示該時期古海水溫度降低約5℃。維憲晚期這次顯著氣候變冷事件與(yu) 高緯度岡(gang) 瓦納大陸冰川發育、低緯度海平麵降低和高頻率旋回地層發育等相一致,它們(men) 共同指示這次全球氣候變冷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大冰期主幕的開始。

  同時,這次變冷事件伴隨珊瑚礁豐(feng) 度和底棲生物多樣性的明顯減少;隨著謝爾普霍夫期氣候的持續變冷,珊瑚礁豐(feng) 度逐漸降低,於(yu) 謝爾普霍夫晚期達到最低值。(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