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是個孩子”問題根子出在哪
【新聞隨筆】“他還是個(ge) 孩子”問題根子出在哪
近日,黑龍江哈爾濱一地鐵站女廁所內(nei) 發生爭(zheng) 執,引發網絡熱議。一女子發現一名6歲男童在女廁隔間,故予以製止:“這裏是女廁所,男孩不能進來。”隨後,孩子母親(qin) 稱該女子將孩子凶哭、“傷(shang) 害了孩子心靈”,並叫來孩子父親(qin) 等人將女子圍堵在衛生間並要求道歉。事後,當事女子稱自己遭男童媽媽辱罵近30分鍾。
家長能否帶孩子進入異性公共浴室、衛生間、更衣室等場所?相關(guan)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er) 童在3~4歲時,就開始具有性別意識;3~6歲更是兒(er) 童性別角色確認的關(guan) 鍵期。換言之,已到達特定年齡的兒(er) 童可能沒有家長想象中的那麽(me) “無性別”,也無法在涉及異性隱私的公共場合取得“豁免權”。在這種情況下,麵對他人提出的抗議,家長應首先反思自身行為(wei) 是否保有公共場域下應有的邊界感、是否足夠尊重他人的隱私。如果訴求不合理、道理立不住,再咄咄逼人的爭(zheng) 辯也終歸是強詞奪理。
其實,對於(yu) 家長而言,自幼明確孩子的性別意識至關(guan) 重要。一方麵,良好的性別意識是健康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引導孩子明確性別間的界限,根本在於(yu) 幫助其及早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學著了解、認可與(yu) 尊重異性的過程,能幫助孩子明確為(wei) 人處世的原則,在做好自我保護的同時不侵犯他人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麵,培養(yang) 孩子良好的性別意識,需要父母雙方的共同示範。例如在此次事件中,孩子母親(qin) 若能意識到其行為(wei) 對他人隱私的侵犯與(yu) 困擾、孩子父親(qin) 若能擔當起帶領孩子去男廁所的任務,相信後來的爭(zheng) 執也不會(hui) 發生,亦更有利於(yu) 孩子培養(yang) 自理能力、逐漸養(yang) 成獨立人格,為(wei) 其今後社會(hui) 生活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共性問題的解決(jue) ,還需要從(cong) 更多層麵討論。就此事件的公共性而言,實際問題在於(yu) 改善特殊對象如廁不便的情況。根據《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第三衛生間(家庭衛生間)建設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需要繼續推動各城市商超、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加設第三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母嬰室等基本設施,並在衛生間門口張貼提示標語。這樣,既滿足了家長帶孩子的需求,也可以提前規避衝(chong) 突的發生;長遠來看,亦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推動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重要舉(ju) 措。
而從(cong) 深層次的社會(hui) 心理上看,那句耳熟能詳的“他還是個(ge) 孩子,他懂什麽(me) ”,有時並不能說明孩子的智識真的不夠,相反卻折射出大人的素質鄙陋。其實,對社會(hui) 秩序的維護、對公序良俗的尊重、對自我行為(wei) 的約束,往往最先由父母潛移默化地傳(chuan) 授給孩子。家長習(xi) 慣性地透支人們(men) 對“孩子”這一身份的寬容,看似是對自己孩子的“偏愛”“袒護”,實則是對他人的道德綁架,更是對自身管教責任的逃避與(yu) 對失範行為(wei) 的放任。
古語有雲(yun) :“愛子不教,猶饑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也。”充分履行監護義(yi) 務,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jia) 值導向、學會(hui) 為(wei) 人處世之道,才能讓孩子受益終身——這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
(作者:育心,係媒體(ti) 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