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罌粟殼”為何屢禁不絕?
火鍋、羊肉湯、鹵製品成添加罌粟殼重災區
“舌尖上的罌粟殼”為(wei) 何屢禁不絕?
在火鍋湯料、鹵味熟食中添加罌粟殼,幾乎已成為(wei) 不少餐飲從(cong) 業(ye) 者為(wei) 吸引顧客鋌而走險的公開秘密。
2月1日,四川攀枝花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一起典型案例,米易縣一家羊肉湯鍋店主餘(yu) 某在羊肉湯裏摻罌粟殼,將煮出來的羊肉賣給顧客食用。最終,法院以生產(chan) 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處被告人餘(yu) 某有期徒刑十個(ge) 月,緩刑一年。
記者梳理100餘(yu) 起案例發現,火鍋、羊肉湯、鹵製品等都是添加罌粟殼的重災區。多數被告人供述稱,加罌粟殼在食品中是為(wei) 了“提味增鮮”“吸引顧客”。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被告人係初犯,犯罪情節較輕,適用緩刑多。有專(zhuan) 家曾發文指出,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犯罪之所以泛濫,關(guan) 鍵在於(yu) 違法成本過低。
案例:
為(wei) 了吸引更多顧客
羊肉湯鍋加罌粟殼
40多歲的餘(yu) 某家住四川省米易縣,他與(yu) 妻子在當地經營一家羊肉湯鍋店,主要售賣羊肉湯鍋和羊肉米線等。2021年9月中旬,餘(yu) 某感覺身體(ti) 不適,剛好店門口來了一位賣中草藥的老人,他便叫老人配了兩(liang) 副中藥。配完藥後,老人告訴餘(yu) 某,在羊肉湯中加入罌粟殼,能夠讓羊肉湯和羊肉味道更加鮮美。
為(wei) 了吸引更多顧客,他便花了30元錢,在老人那裏購買(mai) 了3顆罌粟殼。2021年9月21日晚,餘(yu) 某在準備煮羊肉的香料包時,把3顆罌粟殼搓碎後添加在料包裏。次日早上,他把添加了罌粟殼的料包放在鍋裏和羊肉一起煮,然後給顧客食用。
後執法人員將餘(yu) 某售賣的羊肉湯查獲並送檢,檢驗出含嗎啡143毫克/公斤,檢測結論不合格。餘(yu) 某如實供述其在羊肉湯中添加罌粟殼的犯罪事實。
探因:
為(wei) 何屢禁不止?
利益驅使、違法成本較低
據悉,罌粟殼屬於(yu) 國家公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品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中的物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guan) 於(yu) 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應當認定為(wei) 有毒、有害的物質。
不容忽視的是,罌粟殼食用後或對人體(ti) 產(chan) 生危害。此前,有執法人員向記者介紹,罌粟殼是毒品原植物,裏麵含有可待因、嗎啡等物質,如果長期食用的話,會(hui) 造成人注意力和記憶力功能衰退,嚴(yan) 重時可能對神經係統、消化係統造成損害,出現內(nei) 分泌失調,甚至導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2021年5月,四川攀枝花市西區,一家羊肉米線店為(wei) 了招徠顧客,連續兩(liang) 天將家中存放的罌粟殼粉,添加在羊肉湯內(nei) 供消費者食用,有群眾(zhong) 吃了米線之後尿液檢測呈現陽性。
違法添加罌粟殼為(wei) 何屢禁不止?歸根結底是利益的驅使。記者梳理相關(guan) 判例發現,多數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稱,加罌粟殼在食品中是為(wei) 了使其味道更好。他們(men) 之所以鋌而走險添加罌粟殼,是因為(wei) 聽聞:“在食品中加入罌粟殼能增加食品的鮮味,甚至讓人上癮,增加回頭客。”
2018年,《人民檢察》發表的《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犯罪問題實證分析——以40起案件數據為(wei) 樣本》指出,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犯罪之所以泛濫,關(guan) 鍵在於(yu) 違法成本過低。司法實踐中,由於(yu) “罌粟殼”案件緩刑適用率偏高,再加上判處的有期徒刑刑期有限,大大降低了行為(wei) 人的懲罰成本。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