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山川萬裏 書寫新章

發布時間:2023-02-06 14:25:00來源: 光明日報

  山川萬(wan) 裏 書(shu) 寫(xie) 新章

  ——光明日報2023年“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綜述

  兔年春節,全國各地洋溢著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從(cong) 1月6日起,光明日報組織記者編輯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無論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的祖國最北街巷,還是陽光明媚溫暖如春的祖國最南礁島,無論是高寒缺氧人煙稀少的西部高原,還是熱鬧富有煙火氣的東(dong) 部平原,記者奔走在幅員遼闊的祖國大地,用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描繪歡樂(le) 祥和、昂揚向上的新年新春新氣象。

  喜氣洋洋 書(shu) 寫(xie) 紅火年味

  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的第一個(ge) 春節,江蘇張家港喜氣洋洋。大年初二,記者蘇雁來到這裏,與(yu) 村民們(men) 共度佳節話家常。

  位於(yu) 張家港的永興(xing) 村,過去遍地是散貨碼頭、小化工廠、養(yang) 殖場,大風一刮粉塵亂(luan) 飛,如今大變模樣——放眼望去,開闊的江麵上有大輪船,天高雲(yun) 淡,種滿蘆葦的江岸如同水墨畫一般。蘇雁隨即寫(xie) 下《生態紅利帶火了“小漁村”》,講述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中央重大決(jue) 策部署下,“靠江吃江”的小漁村被生態紅利“養(yang) 富”的故事。

  “這種景觀是永興(xing) 村的獨特資源。小漁村一躍成為(wei) ‘最美江村’,靠生態環境吃起了文旅飯,老百姓也通過生態紅利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越來越有盼頭。”蘇雁高興(xing) 地說。

  今年是新疆記者站站長李慧和記者趙明昊來新疆工作一年後的首次“新春走基層”,他們(men) 決(jue) 定一起去牧民家中采訪。

  新疆呼圖壁縣雀爾溝鎮南山牧村是一個(ge) 民族特色村,哈薩克族群眾(zhong) 占絕大多數。李慧和趙明昊在春節前夕來到這裏,適逢鎮裏第一次舉(ju) 辦冬季農(nong) 牧民運動會(hui) ,采寫(xie) 了《“熱騰騰”的農(nong) 牧民運動會(hui) 》,不僅(jin) 展現了當地的民俗特色,還寫(xie) 出了當地用冰雪資源帶動旅遊熱、運動熱,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舉(ju) 措。有讀者評價(jia) 稿件“展示了當地基層群眾(zhong) 的生活麵貌,給基層工作人員鼓舞了士氣”。

  平凡崗位 描述動人堅守

  堅守,守的是萬(wan) 家燈火璀璨。

  記者杜倩去年進藏工作,她先用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在日喀則和林芝跟隨西藏邊防的移民管理警察重走巡邏路、走訪邊境小康村。這段經曆使她深切感受到高原戍邊工作不易:“我們(men) 曾途經珠穆朗瑪峰腳下,穿越世界海拔最高的普瑪江塘邊境,高寒缺氧導致整夜無法安然入睡。我們(men) 跟隨西藏邊防人員巡邏山口,有時爬雪山、爬碎石,凍得嘴唇青紫……”

  “一家不圓萬(wan) 家圓。”戍邊警察告訴杜倩,自己一般不在春節期間休假,因為(wei) 除了日常巡邏和轄區管理外,還要上門慰問老人送溫暖,保證每天有人值班。

  於(yu) 是,杜倩也趁著春節,隨他們(men) 去老阿媽家裏慰問。“對我來說,采訪老阿媽是新年裏最有價(jia) 值的事。西藏擁有漫長的邊境線和眾(zhong) 多邊境村,我在這裏看到了邊民幸福生活的畫麵,體(ti) 會(hui) 到警民魚水情深的溫暖。”

  吉林省舒蘭(lan) 市是一座以農(nong) 業(ye) 為(wei) 主的東(dong) 北小城,氣溫最低可達零下20多攝氏度。

  1月3日淩晨3點半,街巷寂靜,月光、燈光照著舒蘭(lan) 的皚皚白雪,吉林站記者任爽和李層已隨著環衛工人老魏在大街小巷上忙碌“掃”街。

  他們(men) 一邊看老魏指揮自動化清運車走走停停、清理垃圾,一邊聽老魏講過去開著“小四輪”人工清理垃圾的故事。

  “我們(men) 隨環衛工老魏上早班,除了感受環衛工人的辛勤,更感歎機械自動化給環衛工人工作環境帶來的改變。作為(wei) 記者,我們(men) 被老魏的故事觸動,也為(wei) 這座小城的文明進步而感動。”任爽深有感觸地說。

  新春新貌 展現實幹風采

  安徽記者站記者丁一鳴今年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采寫(xie) 了多篇報道。他的《跟著老張駐村去》,寫(xie) 的是合肥創新基層人才選用辦法出台後,“老張”作為(wei) 退出領導崗位的老幹部,駐村擔任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的故事。

  稿件雖然是今年發出,但是早在一年前丁一鳴就獲得了這條線索。當時,他沒有急於(yu) 報道,而是花了一年時間蹲守調研——他和老張一起為(wei) 群眾(zhong) 送春聯、調解群眾(zhong) 矛盾、陪伴特殊兒(er) 童練習(xi) 書(shu) 法,直到夜色降臨(lin) 。

  “采訪前我就跟老張說,不要安排任何特別環節,一天該怎麽(me) 過就怎麽(me) 過,真實最能打動人心。”丁一鳴說,直到今年看到老張的工作取得突出業(ye) 績,這條線索被“捂熱”,才把老張的鮮活故事呈現到讀者麵前。

  雲(yun) 南記者站記者徐鑫雨,是一名“95後”年輕記者。為(wei) 收集大量鮮活的一手素材,她從(cong) 昆明奔赴西雙版納,來到景洪市嘎灑鎮曼洪村,走進雲(yun) 南大學資源植物研究院。

  小院建在農(nong) 村,課堂設在田間,長期駐紮在這裏的雲(yun) 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通過多年的堅守,終於(yu) 有了多年生稻研究成果——該成果入選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單。

  “看他們(men) 播下春日種子的時候,我不僅(jin) 感受到科研人員的堅守,而且感受到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將‘三農(nong) ’情懷深深揣進心坎。”徐鑫雨說,這些滿懷希望、飽含激情的科技人才正在崗位上散發著獨特的光與(yu) 熱。

  海南記者站站長王曉櫻已多次參加“新春走基層”活動。去年,她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xiang) 采訪,今年則到了中國最南的三沙市。

  王曉櫻在文昌市清瀾港碼頭登上了前往三沙永興(xing) 島的補給船——“三沙二號”。“那天風高浪急,同船艙裏有人吐了兩(liang) 次,經過12個(ge) 多小時的顛簸,船才靠岸。”她回憶道。

  上了島,進了村,王曉櫻發現:以前漁民用木板和油毛氈搭建的窩棚變成了一排排整齊的小洋樓;曾經村民隻能接雨水洗澡、用鹹井水煮飯,如今有了可以24小時供電的電廠、新建了海水淡化廠;向海望去,“三沙一號”和“三沙二號”大型補給船穿梭在海南島和西沙,三沙告別了過去的物質緊缺與(yu) 交通不便的日子。

  看著島民如今的生活,王曉櫻又有了新的報道線索和寫(xie) 作靈感,“三沙的稿子還可以繼續做,這裏有祖國最南端的學校,有三沙人專(zhuan) 門為(wei) 海龜設立的保護站,還有把寸草不生的沙洲變綠洲的動人故事……”她意猶未盡地說。

  生逢偉(wei) 大時代,書(shu) 寫(xie) 偉(wei) 大變革。“新春走基層”讓記者編輯們(men) 腳踏實地,描繪出人民群眾(zhong) 越過越紅火的美好生活,講述著普通人堅守基層崗位的奮鬥故事,書(shu) 寫(xie) 了新時代發展的華麗(li) 篇章。

  (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李 菲 劉瑞一)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